<p class="ql-block">明月几时有</p><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夜,风轻云淡,月光朗朗,大文学家苏轼饮至正酣,忽放下手中的酒杯,表情凝重地抬头望向明月,吟出了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p class="ql-block">正值八月十五夜,一轮圆月悬于当空,分外明亮,把地面照了一片银白。</p><p class="ql-block">这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我们的大诗人苏轼却与亲人相各一方,不禁潸然泪下,无奈皇命难为,只好拭去泪痕,以酒浇愁,用月光掸去心中的思念之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p class="ql-block">这一首水调歌头,不知被多少人吟诵,以至家喻户晓,成了中秋赏月、思念亲人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始于周,延于今,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以表达对丰收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祈求。</p><p class="ql-block">确实,盛夏过后,秋天随至,清风凉气,气候开始变得宜人,瓜果也逐渐成熟,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古时先人无以表达,只有告慰上天,祈求神灵保佑,便用各种馅料,制成食饼,祭祀月神。所制之食,后称“月饼”。这便是月饼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时隔两千余年,中秋节仍在延续,但其义已发生了变化。古时中秋,一是祭月,二是团圆,三是庆祝。当今中秋,由于大多数人掌握了科学知识,已知月非神,祭月之义已荡然无存,更多的只是保留了团圆和庆祝之义。吃月饼的习俗并未改变。</p><p class="ql-block">幼时只知月饼味美,而不知其义,年近半百,却更多的感受到了其中代表的喻义,不用托嘱,便早早地订购了月饼,馈赠亲友。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味觉已经麻木,只取其阖家团圆幸福之义。</p><p class="ql-block">遥想九百年前,苏轼兄弟二人相聚之愿何其难也。一是交通不便,二是皇命难为。九百年后,阖家欢乐之愿,只在尺寸之间,见不了面,只要动动手指,视频连线,就能聚在一起。这样想来,现代人还是比古人幸福得多得多。不过也有不及古人之处,便是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苏轼举杯望月之处,我不知在哪里,是亭台还是乡野,但无论何处,彼时之月,周围之景,可能更融洽,更符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格调,清风明月,随处可见,诗人的情意会更浓。</p><p class="ql-block">去年中秋,我是在小镇度过的,今年打算还在那里过,取得便是那里的景儿。</p><p class="ql-block">遥望夜空,那里的星星更亮,明月更明,皓月当空,银光乍泄。</p><p class="ql-block">还有更大的期望,听说小镇运营部门为庆中秋准备了大里的喜庆节目,有山月剧场天台的中秋拜月,原创国风歌舞剧·石之恋,科学互动实验剧·魔法球奇妙夜,阖家团圆·月宴中秋,红色主题教育故事会·迎国庆升国旗,华中小镇第四届社群文化节,山谷音乐会国庆专场,长城魂·行走长城摄影绘画艺术巡展,社群文化节摇摆舞会,社群文化节《骆驼祥子》话剧演出,双节度假唯美课堂,社群文化节亲子露营市集,梦回汉唐·国风小镇系列活动体验,等等。</p><p class="ql-block">苏轼把酒重新斟满,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p class="ql-block">我答:公元2023年,地点:华中小镇·白石山居·春华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