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我想我一定是个贪嘴的人。因为我至今还记着那盘菜,噢,不,应是那盘肉。<div><br></div><div>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年代,虽然没有受过饿,但家家的收入都不宽裕,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肉。<br><br></div><div> 逢上村里或者一些亲朋的婚宴,才能吃上一顿好的,而邻里们也多是在冬天才能有些闲,也就常把一些喜庆的宴席放在了冬天。碰上一个好日子,有时家里的大人安排不过来,便轮到我顶替参加。<br><br></div><div> 我初次认识这盘肉时是在冬天。记着那是一次上学,我途经村里一户人家娶亲,当时早间的凉盘子就有这道肉,门口的厨师正在摆着盘。</div><div><br></div> <div><br></div> 肉膘很白,约有两三指厚,切成了约一寸长的薄片,下面是黄豆芽垫底。肉皮是红红的,红皮白肉相间,甚是诱人。薄薄的方方正正的肉片,显示着大厨的刀功,小菜垫底,肉片整齐均匀地码放,围满一圈,然后上面再盖上一两片肉,象个小塔,彰显着厨师的精致。<div><br> 北方冬季的气温,足以让这些薄肉片平平整整侧立着围成尖尖的一个塔,上面再盖一肉片,开席时,浇上加有细碎蒜姜末的辣子醋汁。先感受到的当是过油醋汁的酸香了,肉入嘴即化之,感受到的便是肥肉在舌喉温度中化掉的油脂香了,回荡了一番肉香之后,留在舌喉间,就只有油脂和调汁的混合香了。而这种工艺的肉皮,很有弹性,入嘴化了肥膘之后,肉皮仍需一番咀嚼,就又嚼出一番弥留在唇齿间的余香。醋汁化解了肥肉的腻,有嚼劲的肉皮又回味了肉的香。</div><div><br></div> <div><br></div> 我终究是在村里人家的喜事中吃上了这道浇汁的白肉,让我香香地体味到了这道看似或者工艺也极其简单的美食,便有了此番回味。<br><br><div> 但上学路过的那次,我确是以若无其事的神情却也是狠狠地咽了几口唾沫路过了。<br><br></div><div> 当时厨师的摆盘也都拿捏的很好。宴席多是八人的方桌,而肉片呢,也没有多余的,就是八片。还是小孩子的我是多么渴望有谁不吃留出一片给我哩,但又不能没有礼貌地问邻桌的大人们,更不能不知礼数的多吃了。</div><div><br></div> <div><br></div> 也不知是当时肚里缺油水,还是因为年少肠胃好,吃了这道浇汁的都有些冰冷的白肉并不曾闹过肚子。<br><br><div> 时代总是在变,我们的生活更是,随着我们生活的日益向好,这道高脂肪的吃食,终是退出了宴席。在现在众多的饕餮盛宴中,多了鸡鸭鱼虾,多了肥牛海鲜,但这道香美的白肉,仍常让我念想。<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8月26日星期六 </div><br> <b> (我小时候只是稀里胡涂地吃了这个肉,落此文时,咨询了多位年长者。准确地说,它不仅仅是一道肉菜。在当年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般的婚宴喜庆,菜品都不如我们现在的平常家肴。当年,在长安西部,这道凉菜只在早间喝汤(也就是吃稍子面)待客前上此一道,多是菠菜、豆芽垫底,爱好且经济允许的主人家会在素菜上加一圈白肉,如我文中的描述。有的主人家还会加些皮冻,切开的白鸡蛋等。大厨就以早间这道凉菜的出盘多少,订中午的席数。在乡里,这盘菜被称为订盘,或称全盘子。而这道素菜面上的白肉,就是主人家经济向好的表现。)</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