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调水渠首背后的故事

唐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其中线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离我的故乡唐河县120公里。我早就想去看一看。</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年中元节我和夫人悠然回故乡癸祖并探亲,办完事后尚有一天空暇,遂去丹江口中线渠首参观游览。</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外甥女巍巍和女婿长海开车带我们前往。长海的老家就在淅川,大学毕业后到唐河电业局工作。他对中线渠首一带比较熟悉。上午8:30,我们从唐河县城出发,11:00到达渠首。</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源头水出清如许</b></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丹江口水库,渠首位于水库东岸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中线工程从渠首开挖干渠,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市方城县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渠道全长1432公里。</span></h5><p class="ql-block"> 作为中线千里长渠之始,渠首工程全长185公里,包括渠首枢纽工程和渠道工程两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渠首的环库公路上,向南眺望,高大宏伟的</span>渠首枢纽,横跨在两个丘陵之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闸门如同数扇铜墙铁壁,闸门下方清水翻涌,浪花如雪堆簇拥倾泻;闸内宽阔的引水渠向南蜿蜒,连接浩瀚的丹江口水库。向北观看,碧水顺着宽60多米的输水干渠向前奔腾,渠的两岸绿意葱茏,繁花点缀。从空中俯瞰,长渠和绿化带如一条镶边的绿丝带,铺在锦绣大地上。</span></p><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渠首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出水"总阀门",控制和调节北上的水量。每一秒钟,就有约400吨水,利用渠首到团城湖近100米的落差,从这里自流向北方。</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渠首枢纽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环库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远起:引渠、渠首枢纽、输水总干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远起:水库、引渠、渠首枢纽、输水总干渠、环库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远起:引渠、渠首枢纽、输水干渠、环库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渠首碑石多奇观</b></p><p class="ql-block"> 渠首立有一个石碑,上书“中线渠首”四个大字,碑前置有书卷式碑石说明。上面写道:</p><p class="ql-block"> 【中线渠首石碑高8.341米,宽2.232米。该碑有三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一是时间奇,发现于2012年10月30日,与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宏伟设想时间同月同日;</p><p class="ql-block"> 二是图案奇,该石碑石面有三条石线,与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位置方向相同;</p><p class="ql-block"> 三是位置奇,该石位于原中线渠首闸基底,施工队在清理中线闸基底部爆破的块石时发现,可谓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之基石。】</p><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是伟人毛泽东的伟大构想。</p><p class="ql-block">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视察了汉水两岸。2月19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接到通知,让他陪同毛泽东登上"长江"舰,前往南京。在"长江"舰上,毛泽东问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水给北方?"轮船快抵达南京时,毛泽东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颁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想起了大禹治水,根治淮河水患;秦皇修灵渠沟通珠湘水系,实现岭南归化大业; 隋帝修大运河,成就南北交通盛世繁华。古往今来,伟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造福社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亲眼目睹,是为幸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水北调的前哨战</b></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抠纽工程开工,1967年11月水库大坝下闸蓄水。1969 年1月,为解决南阳西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经中央和省革委会批准,引丹灌溉工程开工建设,1974 年 8 月建成。引丹灌溉工程是南水北调一次成功的前期实践。</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渠首,我们驱车到了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韩营村,参观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这里曾是引丹灌溉工程指挥部的旧址。纪念館內展示着当年引丹工程的大量文献、实物、图片,显现出了当年会战时的情景。馆旁还修建有引丹灌溉工程渠首闸的同比例模型。</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讲解人员说,现在渠首闸的上游七八十米处,就是当年的引丹工程的渠首闸。</p><p class="ql-block"> 河南日报1974年8月17日一篇新闻报道,记述了当年引丹灌溉工程会战的情况。摘要如下:</p><p class="ql-block"> ”南阳地区人民以`千难万险脚下踩,丹江雨云任调遣’的英雄气概,经过五年多艰苦奋战,引丹灌溉第一期骨干工程基本建成,胜利通水。</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六日,六万多人参加了引丹灌溉工程通水典礼大会。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和中共南阳地委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讲话结束,剪彩放水,丹江口水库的水,穿过渠首闸,翻滚着巨浪,奔腾而下。</p><p class="ql-block"> ”引丹灌溉工程是在一九六九年元月开始动工兴建的,第一期工程设计灌溉效益为一百四十八万亩。目前已建成的第一期骨干工程有:一座过水能力为五百个流量的渠首闸和四千四百米长的引水渠,一条能过一百二十个流量、三十七公里长的总干渠,七十公里长的干渠,下洼枢纽工程,以及沿渠的主要建筑物二百零三处。渠首闸位于浙川县九重公社陶岔大队石盘岗,渠首闸以下的总干渠和刁河干渠穿越邓县西南部丘陵,进入新野县西部。</p><p class="ql-block"> ”南阳西南地区干旱缺水,解决水的问题是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早在一九五八年,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兴建时,这里的人民就制定了引丹灌溉计划,一九六0年初,邓县、唐河两县人民还为兴建引丹灌溉工程修了一条八十里长的公路,准备破土动工。……被迫下马。</p><p class="ql-block"> ”……再次提出了兴建引丹灌溉工程,得到了中央、省革委会的支持。一九六九年元月,邓县一马当先,由两万名青壮年民工组成的水利建设大军,顶风冒雪,浩浩荡荡开赴汤山、禹山、珠连山三山脚下摆开战场。一九七0年三月,南阳地区革委会为了加快引丹灌溉工程建设步伐,增派了干部,加强了领导。兴建引丹灌溉工程的单位又增加了方城、社旗、南阳、唐河、新野、镇平等县,民工增加到八万人。</p><p class="ql-block"> ”参加兴建引丹灌溉工程的广大贫下中农、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开工之前,他们自筹木材,上山割草,盖工棚三千多间,只用了国家一吨铁丝。施工中他们又在工地上办起了炸药厂、修配厂、预制厂、木工厂,仅自制炸药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五十万元。”</p><p class="ql-block"> 这泛黄的旧报纸,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那是一个劫难频生的年代,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艰难困苦,王汝于成。与其同时代水利工程,还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这时期建设的大中小水利工程全国成百上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南水北调引丹会战博物馆入口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原引丹工程首渠同比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宏伟工程意义深远</b></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离开展览馆,到达水库宋岗码头,近距离的观看丹江口水库的真容。</p><p class="ql-block"> 在离码头大约百米距离的堤坝处,我们拾阶而下,到达库水边。遥望远方,碧绿的库水烟波浩渺,无边无际;两只游轮在湖面上飞驰。近观库水,清澈见底;库边浅水处有十数棵垂柳,微风中浮动,水面上倒影婆娑;一群海鸥在上空展翅飞翔。丹江口是丹江与汉水的汇合处,这两水的总源头都在陕西省的秦岭南麓,其沿途均无大的工业区。为确保水的质量,库区实行了严格的措施和制度,数公里之内没有工厂,农田不施化肥……保证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水平,可以直饮。</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到库边的农家乐餐馆吃午饭。长海点了三个菜(一条煎鱼,一盘银鱼炒蛋,一盘白菜炒肉)一盆鱼汤,分量都很大,重点是吃鱼。主食为葱油饼和米饭。悠然问:这水库里有鱼吗?长海回道:有鱼,但不放鱼食,鱼吃水中微生物,大鱼吃小鱼,这对水质净化也有好处。</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到宋村码头乘船游览。我们4人和另一家游客6人,合租了一条游船,在水库里游览30分钟。游船在水上飞翔,冲起滚滚浪花,上有蓝天白云漂浮,下有无边碧水波澜,船头红旗迎风飘扬,西斜的阳光照在水面, 波光粼粼。水库中心有一个浮标,上写“小地中海”四字,游船绕其一周,暂作停泊。我站立船头,沐浴和煦秋风,遥望四周无际碧水,脑中浮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图景:库水滚滚涌出渠首闸门,奔向北方,通过干支渠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浇灌广袤的农田……</p><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动工,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自通水至今年6月,已累计向北方调水56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4个大中城市、190多个县(市、区)、8500万人口。这其中就包括我的故乡唐河县。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在日记中写下此行的感言:巜游丹江口调水渠首有感》</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丹江高坝蓄水流, </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渠首当关惠北州。</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三千里越山和河,</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甘泉北上化忧愁。</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京津民众得琼液,</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沿线农田获丰收。</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一朝浩荡多年力,</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世代享用利千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小地中海”浮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