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在 人未老——《雪域军歌》后记

梅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跃光</b></p><p class="ql-block"> 西藏雪域高原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我可爱的故乡。那里白云飘飘,酥油茶香,青稞酒甜;那里泉水淙淙,牧草丰盈,古木参天;那里的军民就像鱼水一样,情深谊长,绿浪飞溅。翻身农奴说:“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p><p class="ql-block"> 是的,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但是旧西藏的黑暗却胜过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在政教合一的西藏奴隶制社会中,三大领主与欧洲中世纪教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连僧庙里念佛的佛珠也要用人骨制成,其法器也要用人皮制成皮鼓,甚至祭祀神灵还要用玉女来殉葬。这种旧制度直到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平定叛乱和完成民主改革,才使百万农奴挣脱枷锁,得以解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是这一历史性发生沧桑巨变的有力推动者。藏族同胞说,他们先认识了解放军,才认识了共产党,解放军是菩萨兵,共产党是救民于水火的大活佛。</p><p class="ql-block"> 是的,林芝军分区原158团自1950年跟随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进藏以来,无论番号怎样变化,这支血管里流淌着新四军血脉的部队,始终以赤胆忠勇的强悍战斗作风,以急如闪电的气势,奔驰在万里雪原上。他们完成进军西藏修路筑桥的艰巨任务后,从取得藏东南和藏北平叛胜利到推进西藏民主改革完成;从1960年初由昌都警备区转隶塔工军分区到驻守在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林芝、米林沿江两岸;从1962年6月风卷残云进入墨脱边防到当年11月参加举世瞩目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支功勋部队在漫长的戍边岁月中,立马横刀,屹立在雪山之巅,为西藏的解放事业和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西藏建设的长征中,他们用燃烧不尽的激情,传承着18军播下的火焰——“长期建藏、以藏为家”,“生也建藏、死也建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像一座灯塔,以榜样的力量照耀着部队前进的方向,千秋功业,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 采访这批曾经驻守在喜马拉雅山上的老兵时,这些来自冰山雪域的老战士大多已是古稀之年,他们的一喜一怒,都带着坚定的信念,仿佛像一首大风歌,吟唱出青春多彩,梦想无限的高远境界。他们无愧于伟大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采编人员在赴重庆、成都、绵阳、温江、遂宁等地的采访中,很多老战士无不深情地怀念着第二故乡,每每讲到激情四射的边疆生活时,他们总会眉开眼笑,甚至手舞之,足蹈之。他们讲述的历史,像一粒粒种子,更像一面面镜子。老兵说,播下火种,就会生根发芽,就会开花,就会结果。不撒火种,革命的优良传统便会消失在茫茫宇宙中,找不回来,就无以正衣冠。</p> <p class="ql-block">  屈指,人民解放军已进藏73年,1962年那场边境烽火已过去61年。然而岁月如梭,人们担心在浩瀚的星空中,时光会淹埋他们的足迹,从而让历史留不下半点墨香。于此,我们追寻天边,追寻的是那一颗颗曾经闪烁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军人的故事是一幅彩画,浓眉大眼,虎背熊腰,有七色的个性,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可以更好地调配出他们身上那婀娜多姿的光环,所以本书坚持红色为主线,兼用不同画板,为他们抒写出更加五彩缤的世界。如在《冯牦牛往事》中,不但记录了首长的优秀品质,也用粗犷的线条句勒出“冯牦牛”打人缘起恨铁不成钢。</p> <p class="ql-block">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构建一座标杆式的精神高地很难,不假即虚、不虚即大,使很多纪实性作品难逃昙花一现。但传承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符合党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民群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观念。所以我们乐此不疲,用长达三年的时间,广为搜集即将断代的宝藏。也许历史的星空特别浩大,使我们的整理难免挂一漏十,甚或因地名音译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表述,或者因年代久远,老兵无法复述当事人的准确姓名。但对待这些困难,我们尽量遵循纪实作品三要素,加以细考。我们力图深入老兵心灵,努力做到去伪存真,还原历史,我们也曾试图帮助老兵打开记忆的闸门,让其奔涌出思想的清泉,我们想用执着的理想,吹响新的集结号!这是我们立书的初衷,也是出书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本书自2021年4月应军嫂郑绍梅、原墨脱格当边防站排长张国平之邀到绵阳谋划著书以来,先后得到万人伟、赵纯江、姜定华、汤大才、张春联、李熙元、刘文生、李长纯、张国平、魏荣伦、张继品、黄川伟等老兵的鼎力协助。在文稿征集中,他们主动提供素材,像大海捞针一样,不厌其烦为我们寻找活着的当事人,并以求真的态度对编撰的文稿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老兵的风采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在为老兵立传中,有耄耊之年的老战士出于对部队的朴素情怀,为我们热心提供精心保存的图片、日记和手稿。也有花甲之年的老战士主动约谈我们,灯前月下,他们滔滔不绝,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雪域的风情万种和一幕幕难忘的军中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甚为感动的是有不少军内外同志,特别是与西藏有不了情的同志,他们默默关注着《雪域军歌》中记录的每一行字,全书尚未脱稿,便由张国华将军之女张小康主编的《高原军旅》在张琪编辑的运筹下,给予绿灯开放,使该书有许多篇章用快捷的方式,荣登互联网平台。此外还有由杨辉麟老首长主笔的《读走西藏》也迫不及待为我们打开思想的天窗。他们妙手推文章,以飨大家,换来好评。</p><p class="ql-block"> 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啊,是藏族人民幸福吉祥的祈盼。如果说格桑花是花的代名,那么《雪域军歌》就是一部由雪域群体雕塑出的不老华章,老战士的无私、无畏精神,及其穷尽一生的奉献为时代留下了芬芳。</p> <p class="ql-block">  雪域鼓角梦,燕山期颐新。本书承蒙有“雪域长青树,革命不老松”赞誉的阴法唐老首长之厚爱,将军百岁之龄,却像一棵参天大树,以中华复兴为己任,任劳任怨,甘当实现中国梦的孺子牛,他在百忙中为本书寄来题词,勉励大家:“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我们十分感谢他!</p><p class="ql-block">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本书幸得一个个“霜染两鬓正少年”老战士的积极供稿,始得有米之炊。他们人老心红,暮年不改共产志,坚定信仰跟党走。他们是撰稿人牛振峰副政委及之女牛惠萍战友、刘照明所长、萧尤生台长、舒焕鹏老同志、许立东指导员、李熙元副营长、五次荣立军功章的志愿兵周其辉、向平儒助理、谢乐朝政委、蒋宣旭指导员,还有机枪手余其文,司号员李能全等老兵。我们幸得他们认真审查文稿,才得以高台筑垒,成书推进。</p> <p class="ql-block">  在这群老兵中,有的最早进入墨脱、米林边防第一线;有的参加过1959年平叛剿匪和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有的曾七天七夜潜伏于雪山峻岭或茫茫原始密林中,执行反特抓捕任务,他们巡逻在祖国西陲的边防线上,顶天立地,舍生忘死。厥功至伟,他们既是旧西藏的埋葬者,又是新西藏的建设者,他们是一群血肉丰满的军中汉子!在此,我们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军礼,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人生谁无有遗憾?令人唏嘘的是老前辈冀文正、汤大才、杨胜凡、曾建昌、陈瑞林,他们来不及等到《雪域军歌》面世,就带着翘盼未愿的遗憾悄悄魂归故营了,虽然他们人在天堂,但可慰的是《雪域军歌》即将精彩纷呈敬献在他们那永垂不朽的墓前。军魂横空,战旗彤云,我们深情地祝愿他们的灵魂永驻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岗上,万古不朽!祝他们的在天之灵一路安好!</p> <p class="ql-block">  大恩不言报。本书付梓之时,我们还要真诚感谢军旅作家罗洪忠战友为本书作序,并衷心感谢为本书排忧解难,慷慨解囊的无私赞助者!</p><p class="ql-block"> 掩卷凝思,在《雪域军歌》中有一个个熟悉的英烈和一个个并不认识的老兵从雪山上向我们走来,他们栩栩如生,真实而又亲切,平凡而又伟大!但愿他们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永驻读者心田!</p><p class="ql-block"> 鉴于篇幅有限,本书未能完整囊括各位老首长、老战友的精彩回忆,留下的诸多遗憾,我们向您们致以深深的歉意!</p><p class="ql-block"> 雪域边关吐芳华,青春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致敬,可爱的老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0日于羊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赵跃光,男、1956年11月生,四川武胜人,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1974年12月入伍,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林芝军分区战士、排长、作训科参谋、副科长、科长、林芝军分区副参谋长、西藏军区边防处长、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2005年调13集团军37师任代理副师长,2011年从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任上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