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线路沿线看点、古迹】于谦祠、大清邮政局旧址、麻线胡同3号四合院、西镇江胡同29号近现代建筑、船板胡同2号近代建筑、慕贞女校建筑遗存、妇婴医院旧址、汇文学校建筑遗存、北京站西街基督教美以美会牧师住宅、北京站、亚斯立堂、汇文大学堂(汇文第一小学)~全程步行约8.0公里</p> <p class="ql-block">新开路胡同73号(协和医院院长楼)这座建于1920年的带花园的二层小洋楼,是协和医院第一任中方院长刘瑞恒的住宅。解放后,张治中在这里生活了20年,直至去世。</p> <p class="ql-block">新开路胡同71号院(薄熙来宅院,北门开在西总布胡同80号)西临协和医院院长楼。 院子里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小洋楼。解放后归对外经济贸易部使用,成为历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副部长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北极阁三条胡同22号院,此地原为缘庆、恒吉禅林。院里现存民国时期所建近代住宅楼两座,为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陆宗舆的住宅。院子宽大,建有假山、喷泉、花坛、甬道,老居民叫他“大庙”“兵营”,可查阅的档案少、传闻多。 李鸿章、袁克定、吴佩孚、陆宗舆都在这里住过。其中北楼为砖木结构,二层,双坡顶,外立面出西式方砖柱,楼门上方嵌有彩色玻璃。南楼平面近似“T”字形,亦为砖木结构,二层,双坡顶,院子里尚存一座原来的禅林大殿。南楼。平面近似“T”字形,为砖木结构,二层,双坡顶。 北楼。为砖木结构,二层,双坡顶,外立面出西式方砖柱,楼门上方嵌有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协和医院住宅群南区(北极阁三条胡同26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出资,与协和医学院同期建成,是协和医学院的高级住宅区。此住宅原由十余幢典型的美国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组成,有连排住宅,也有独立式住宅;有的是古堡式尖顶,也有的是乡村别墅式坡顶,形式多样,工艺考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拆除了南端的四幢独立式住宅,现尚存七幢。目前本院的建筑虽有局部改建修缮,但原有院落与建筑风格仍保存原状,现仍为协和宿舍。住宅群南北两区门口都有一座三个并排拱形门洞的大门,向里望去一座座风格特别的别墅楼显示出这里的与众不同。院内建筑布局规则有序,道路、花坛、绿化等环境布置精美,与坡顶石板屋面和灰色砖墙的美式建筑共同构成了幽静的居住环境。院落南北长约127米,东西长约140米。中轴线南端为大门,以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中轴线北端为两层半连排式住宅,形成了本院的特色,该建筑与中轴线对称处是一拱形穿过式门洞,与中轴线南端入口门房的拱形门洞相呼应。院落南区由围绕中轴线对称的三组独立住宅组成,每组住宅的形状与中轴线基本对称,但又有所变化。南区中轴线中部为一圆形环路与花坛,形成南区住宅的控制中心。北区的住宅布局相对灵活,不求绝对对称。此院东侧布置有一栋与本院落建筑风格不一致的西洋式建筑,建造年代早于院内建筑。独立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均为矩形平面组合,每栋建筑面积约为600平方米。首层地坪高出室外约60厘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住宅内部除设有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等主要房间外,还设有辅助用房、小储藏室多处。首层入口常结合单层坡顶的拱形门廊处理,形象生动。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宁郡王府旧址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71号,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郡王弘晈是怡亲王允祥的第四子。说起允祥,看过清宫剧《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因为他就是剧中的“十三爷”。相对于其他兄弟,雍正对十三弟允祥极为倚重,不但封其为怡亲王,使其成为清朝的第九个铁帽子王,而且加封弘晈为宁郡王。要知道,有清一代,铁帽子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但在承袭王爵之外,很少再加封铁帽子王的其他子嗣为王,宁郡王弘晈是个特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允祥卒,雍正皇帝念其有功,除令允祥第七子弘晓袭怡亲王外,又封弘皎为宁郡王,建府于此。据了解,宁郡王府由国家话剧院和京诚集团管理使用。其中国家话剧院管理使用部分的腾退修缮工作已于2019年完成,并计划将该部分打造成为国家话剧院戏剧馆。按照设计,戏剧馆集戏剧创排、交流、普及、孵化等功能于一体,以满足艺术生产、艺术教育和市场运营需求,形成戏剧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甲23号,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布局,是一座坐北朝南,带东西跨院的二进宅院,门楣正中悬“于忠肃公祠”木匾,前院有五间倒座南房,进深五檩,硬山清水脊。前院正房原为一座中式二层小楼“奎光楼”,上悬“热血千秋”木匾,两边楹联“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公真不朽故居歆记地犹灵”。二层为“奎星阁”,是应试举子祈求“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的地方。1976年受唐山地震影响,被震毁,随后被拆除 。于谦祠正院有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正房前有东西厢房各两间,硬山合瓦顶。在正院的西侧,另有两路跨院,每跨院各有正房三间,倒座房三间。在西院西端有西厢房三间,东院东北端有东厢房两间。院内房屋均为青砖到顶的清水墙体,清水脊合瓦屋面。于谦祠内设三个展厅,分别介绍于谦生平及其勤政爱民事迹、“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于谦诗词及其一生的回顾。于谦祠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枣树,高达10米,干周长2米多。该树传为于公手植,人称“于公手植古枣树”。在于谦祠的前院,也有两棵百余年的古枣树。在于谦祠的西墙外,过去为于谦祠的西院,同样有一棵古枣树,其干周长达2.8米。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官至少保,浙江钱塘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赴京任兵部侍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挑起战事,明英宗率军北征瓦剌,于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举朝震动,史称“土木之变”。在此危亡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力斥“南迁之议”,坚守京师,协调各方,辅立景帝,稳定皇权,击退瓦剌,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建炎南渡”局面的再现,使明王朝转危为安,有再造社稷之功。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徐有贞专权,向上谗言“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于谦含冤被害。1984年,于谦祠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清邮政总局旧址,东城区崇内大街小报房胡同7号。大清邮政局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此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迁至东长安街。宣统三年(1911年)清邮传部接管邮政事务,成立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坐东朝西,平房五间,后曾改建,1996年进行修复。旧址建筑为研究近代邮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船板胡同57号,这里曾经是旧时售卖煤油纸的商铺。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文興”、“煤油纸”等字样,石匾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船板胡同2号近代建筑,始建于1871年。为当地神学院属地范围内的建筑遗存。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带地下室。该建筑西南角立有基石一块,分别刻有“1871”、“1875”、“1912”和“1929”字样,代表此楼各个部分的始建年代,因多次进行翻扩建,建筑平面不规则,各部分形式不统一,总体属十九至二十世纪美国折衷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镇江胡同29号建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入口为传统式广亮大门,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相连又各自独立的院落,各院宅门相对,房屋结构及形式均相同,北房均为二层楼,面阔三间,前为庭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作为北京神学院院长的居所。齐如山创办的义兴局。齐如山是个有原则的人,受父辈影响,不满晚清政治的黑暗与腐败,赞同革命,敬仰孙中山,崇尚三民主义。齐氏家族的商号“义兴局”曾是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的秘密据点之一,他以拜谒过孙中山、得到过孙中山的嘉许为一生殊荣。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选择,决定了他1948年去往台湾。对于民族大义的问题,齐如山态度鲜明,“七七事变”爆发后,身居沦陷区北平,他和当时许多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日本人的利诱和胁迫,在出逃未果的情形下,他对外谎称出京,实将自己藏匿于家中后院,过了8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隐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亚斯立堂,又称崇文门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后沟胡同丁2号,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是美国卫理公会 ( 美以美会 ) 在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也是北京地区现存较大的基督教会建筑 。亚斯立堂占地面积为8246平方米,为近代折中主义风格,现存两组建筑,一组建筑为教堂大门, 另一组建筑为教堂,堂内分为正、副两堂,正堂设有四百多个座位,副堂有三百多个座位,中间有可以上下活动的闸板相隔,既可分开,亦可联用。礼拜堂呈圆形,整体为木制双层伞形结构。亚斯立堂原为教区主堂,是近代教会文化的实物遗存,对研究近代教会文化提供了实物基础 。1990年2月23日,亚斯立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亚斯立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汇文学校建筑遗存位于丁香胡同 7号,北京汇文中学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诞生。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871年的美以美会蒙学馆,此后经历了怀里书院、汇文书院、京师汇文大学堂、北平市立第九中学校、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等数次更名,于1989年正式命名为北京汇文中学。</p> <p class="ql-block">妇婴医院旧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104号。建于20世纪初,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附近的亚斯立堂(今崇文门基督堂)也是美以美会建立的。美以美会1784年建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1847年在中国起步于福州,后逐渐发展至全国。在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有不少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层,平顶,灰砖清水墙面。目前已修复,暂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28日,首个市级劳模墙在明城墙遗址公园正式落成,北京市1197个全国劳模姓名全部被刻在劳模墙墙体。此次劳模墙的修建落成是一个传承劳模精神的创新举措。</p><p class="ql-block">劳模墙墙体所用是一块高三米左右的青白石,寓意为清白做人。在劳模墙上,主要镌刻了建国以来全市所有由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获得全国劳模称号的1197名劳模名录,劳模墙周围还设立劳模雕塑等景观,与周边环境环境显得非常融合。</p><p class="ql-block">东便门至崇文门这一段明城墙遗址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之一,也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里建立劳模墙为劳模树碑立传,既丰富了首都历史人文景观,更为劳模精神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途径和载体,体现了劳模动人事迹和无私情怀。</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西街基督教美以美会牧师住宅群北京西街路南有一片洋房建筑群,目前归属北京站管理,属于办公地点,不让随便进去,不过洋楼就在路边,也没什么遮挡,能看清全貌。如果按严格的意义来说,这几栋楼属于船板胡同,可现在西街这边结构比较乱,所以我把他归属到了北京站西街。这几栋楼属于美以美会的牧师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北京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原址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正阳门东站)。历史上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站”。</p><p class="ql-block">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车站布局为纵列式,分为到发场、交接场、调车场。北京站站舍大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站前广场面积40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设8座站台,共14个站台面,16条股道。北京站是京沪铁路、京哈铁路、京承铁路、丰沙铁路、京原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等多条客运专线及城际高速铁路的交会节点。开往东北方向、华东地区的列车大部分在该站始发。</p><p class="ql-block">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车站平面为前候车厅后站台中轴对称式布局,立面以两翼拱卫着中央。具体的造型和装饰则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但又加入了新的结构形式,两翼的候车厅采用平顶,中央部分是由两个钟楼侍卫着中心带有扁壳屋顶的大厅。大扁壳为35米×35米,采用预应力边缘构件。除大厅外,高架候车厅也采用扁壳屋顶。两翼房间窗上沿用曲线形式和中心大厅协调统一。立面上采用了大片整齐的玻璃窗,创造出一种轻快、明朗、大方、新颖的车站建筑形象。在材料色彩上,大部分采用浅米色面砖,在中心及两翼部位的柱子和花格采用白色剁斧石。北京站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汇文大学堂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原北京丁香胡同小学)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汇文学校几经发展、变迁,1918年汇文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区北京大学的校址,原校址留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之后保存下来的校址于1978年正式更名为丁香胡同小学。于2011年重新更名为汇文第一小学。</p> <p class="ql-block">【美食】内蒙古驻京办餐厅,泉水煮手把肉:肉质很好,可以白口儿吃,也可以稍微蘸一下三种蘸料。 经典烧麦:羊肉烧麦,馅儿很好吃,有汤汁但是没那么多。 土豆泥拌莜面:解腻,好吃。羊肉串18元一串,烤羊排288元。</p> <p class="ql-block">掠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