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场名为“月满情浓双语话中秋”的展示课,将英语、语文和信息技术这三门学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展现了中秋节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型双师课堂的颠覆性和前瞻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课程开始,两位教师用双语创新的新形式,让学生现场对话外教,邀请外教参加中秋晚宴,并介绍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p> <p class="ql-block"> 从语文的角度来看,教师利用AI对话,让学生向AI提问,从任务➕主题➕细节➕形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分组,即1.来历2.诗词3.习俗三个方面了解中秋节。最后用古诗词的方式表达了中秋节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古诗词,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中秋节的情感内涵。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 从英语的角度来看,教师以中秋节为主题,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教一家真切感受浓情中秋进行了一次情景带入、更具文化对比的圆桌交流活动。学生利用AI查询有关中秋节的英文表达,用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外国友人友好交流,最后通过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朗诵并歌唱中秋节的英文诗歌《水调歌头》。</p><p class="ql-block"> 学生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还增加了对中秋节不同的认识,这种以英语表达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中秋节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验,增加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这堂展示课也充分运用了AI信息技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中秋节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比如中秋的月亮、月饼、桂花等元素,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平板互动思维导图、现场互评,弹幕发言让学生思维、语言,交际及文化比较和文化迁移有了即时的落实。尤其是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互动平板现场制作有关中秋节的思维导图,将他们的对于节日的感受和课堂的感受用电子方式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和直观。</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堂“月满情浓双语话中秋”的展示课将语文、英语、信息技术这三门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跨学科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中秋节的内涵和习俗,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技术进入课堂的目的有两个,分别是:创新教学形态、变革学习方式。今日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赋能的未来课堂,人和技术发展的变革,都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在未来,知识将不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中,更多是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实情境中,在未来的课堂,我们将</span>在更多的课程中看到这种学科融合和技术创新的应用,以学为中心的多活动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