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围商王畿、武王伐纣、武装封建

鹰空花径

<p class="ql-block">《封神榜》电影带来了一些对商、商周交替历史阶段的兴趣和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除了商王世系表并无太多细节描述。在晚商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使得商的历史成为“信史”,甲骨文证实了《史记》中商王世系大致正确,尽管有几处顺序混乱。殷墟等商遗址的深入考古逐渐揭示了一些晚商的历史细节,而商早期考古和史料相比之下仍很缺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讨论方便,这里仍以主流历史学观点确定的时间和事件为基础,深入分析和比较史料内容,明确一些关键细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点讨论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 商的“内外服制度“,实际控制的王畿地区</p><p class="ql-block">2、 周逐步壮大合围商王畿</p><p class="ql-block">3、 西周的武力立国和武装封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 商的“内外服制度“,实际控制的王畿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到底有多大?可以看到一些历史书或文章里用线圈起来的范围,或用色块标出的范围,核心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这些是基于有商特征的考古文物的发现。但应该注意,不同图标出的范围有差异,因为有一些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范围图有一些误导,因为它们是把商500多年历史不同阶段的文物积累都叠加在一起来看,不能反映在期间某个具体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而从下面的讨论可以了解到,商的变迁、在某些地域的兴衰是伴随商的常态。“到此一游“、或搬家了,这里就不是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是“内外服制度“。实际控制的是“内服”王畿地区,”外服“地区是松散和不稳定的,比如武丁时期对外争战很多,”外服“就强一些,商势力衰退,”外服“就弱了甚至成为“外不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远古历史时期仍是中国原始时期,绝大多数部落还处于文明前夜阶段。它们很分散,规模也很小,称“方国”,商时期号称有“800方国”之多,一般大一点的”方国“范围也才县级水平。在中原一带,商进入文明比较早,也因而“鹤立鸡群”,属于一个大方国,对周围原始落后方国和部落形成威慑。贯穿商500多年阶段,有些方国也在演化可能会变得强大。周就是从一个西部落后小方国逐渐壮大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合适的商代示意图,借用一下更晚年代西周的示意图,来表现实际控制的区域是一些分散的点,周围都是其他“方国”或仍不开化的地区。比西周时代早几百年的商控制的范围,比此西周图所表现的只会更加局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括商都周围的王畿地区是商实际控制的地区,下列几图表示不同时期商都变迁的大致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都和王畿地区也不稳定,而是多次迁移。商考古出土文物集中在晚商的殷墟,但令人疑惑的是,经过超过九十年的系统性考古挖掘,殷墟仍未发现任何古城墙的痕迹,为这一时期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早商时期则缺乏史料和考古信息。商都多次迁移的原因并不清楚,可能是自然环境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内斗,或与其他方国斗争失利而被迫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史料对早期商都和王畿的记录和地点也有很大差异和不确定性,反映在引用的这几个图上就有几处不一致。但基本上分布在黄河(古河道比现在更偏北)的南北两岸,先南岸,后北岸。商从奄(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靠近河北交界处),进入了晚商,盘庚到帝辛(纣王)的270多年里,商都一直在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迁都之后,被废弃的旧都及周围区域,是否仍然属于被商稳固控制的区域呢?参照下面讨论会发现,这些地区可能就是被放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周逐步壮大合围商王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商期间,商的势力范围已经从西部、北部和南部收缩,只有在东部扩张。从后来周立国期的三监叛乱和武庚叛乱可以了解到,原商都奄(山东曲阜)的奄国等山东地区几个东夷方国也参与了纣王之子武庚复国的叛乱,也显示这一带在商弃奄都后已变成由东夷方国控制,但在晚商又不断遭到商扩张的影响,属于“外服”区域。东扩中,东夷一些地区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反复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商以殷为都,纣王把朝歌作为别都,但实际上朝歌长年是一个对东部扩张的军事要塞基地和大粮仓(称为沫)。朝歌具体位置仍有争议,距离殷大约四十公里。王畿西部是太行山,东南方向是黄河古河道,王畿在河北岸,这是一个从窄处20多公里到宽处100多公里的黄河冲积平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旧河道南岸地区、洛阳-郑州一带原是商“龙兴之地“、是几个早期商都所在地。但到晚商时代已经没有商的痕迹,同时也没有周的痕迹,成了商的”舍弃地带“、”真空地带“。这一带已经不包含在王畿范围内了,由此可见王畿范围有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在现代地图上标出商时期古地名的大致位置。图中用蓝色虚线标出黄河古河道的大致示意位置,用红色虚线标出商的”舍弃地带“、现洛阳—郑州—开封黄河南岸一带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起始是比商落后的西部一个原始小方国。但历经了亶父、季历、文王、武王四代的经营,周逐渐壮大。周团结友邦方国、消灭商的友邦方国,攻克商的大邦崇国(在渭水黄河一带),征服了关中其他力量。西向击败犬戎,东向消灭黎国(耆国,现山西长治黎城)巩固晋南,消灭邘国(于国,现河南焦作沁阳),进入了商留下的“真空地带“,打通了向东进军的道路、形成了对商王畿的合围。此时周国甚至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王的一次军事演习“孟津观兵“(洛阳附近)并没有遇到阻挠和引起商的反应,因为这里已经是在周的范围内,属于”境内演习“。两年后的武王与其他友邦方国在盟津会师、伐纣进军,史说纣王仓惶集结军队出兵,双方在牧野战场交战。盟津在周的范围内,牧野的位置基本算是朝歌到周的邘(于)地区的距离中间点附近。因为周界已经在王畿外、离殷和朝歌很近了,因而纣王反应时间不够多。(上述古地名的大致位置见上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 西周武力立国和武装封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经营多年实现了对商王畿合围之势后,周武王与诸多友邦方国会师盟津举行盟津之誓,趁商师主力尚与东夷作战之际,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数万,突袭朝歌。在牧野之战周打败商军并斩杀纣王(也有说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武王率军攻入商都占领王畿地区后,乘胜追击,征讨周边四方的方国,“共灭国九十有九“、”服国六百五十有一“,就是消灭原先与商友好的方国、震慑其他游离的方国,扩大了周的控制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王建立镐京(为宗周,今陕西西安)都城。为了加强对关东新攻占区域的控制,开始兴建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建立封建制度,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国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些“军区“和武装据点,用以威慑和监控其周围地区的不同部落,实质是”武装封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封建主要在两个区域。第一、吕(太公望吕尚,今河南南阳)、鲁(周公,今河南鲁山)、匽(召公奭,今河南郾城)三国拱卫洛邑。第二、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仍为殷,管理商遗民,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鲜于管国、蔡叔度于蔡国、霍叔处于霍国,包围监督殷,是为三监。这一阶段,分封的范围还比较有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王在灭商后不久去世,由幼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武王弟弟周公旦以王的名义摄政。召公奭、管叔鲜与蔡叔度等人都对周公旦深感不满与忌讳,管蔡霍三监反叛。商遗民仍不服周的统治,武庚也借三监反叛之际寻求复国,并联合奄国(今山东曲阜)、薄姑国(今山东博兴、临淄)、徐国(今山东滕县)、熊盈(嬴姓淮夷)等东夷和淮夷等诸多方国一起反叛。周公在争取到周宗室支持后东征,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然后进一步征战消灭反叛的东夷诸方国,进一步加强了周对这些地区的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监之乱后,参加叛乱的商遗民被迁入洛邑与周民混合,把其他商遗民迁至商丘建宋国并封纣王兄长微子启于宋国。军事布局上以两 “周“为中心集结王师,在洛邑设成周八师以征讨东夷、淮夷与南蛮,在镐京则有西六师来守卫宗周。每师约有2500 - 3000左右兵力。周王权以强大武力为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封建,将周宗室和功臣重新分封,建立新的诸侯国以适应周控制范围扩大后的新需要。封周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国,掌控商旧都朝歌;原先洛邑拱卫三国改封到新占领的地区,齐(吕尚,薄姑国旧地、今山东临淄)、鲁(周公之子伯禽、奄国旧地、今山东曲阜)、燕(召公奭,今北京),新封周成王之弟叔虞于唐国(后改称晋国,今山西临汾),构成周朝对东方的第一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施行武装分封,即先用武力征服方国扩大国土,再以分封诸侯国巩固控制,先“武装”后“封建”。贯穿西周三百多年,对外征战没有停止过,因而这个武装封建过程也一直持续到西周末,这是一个动态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西周期间共有多少诸侯和哪些诸侯,除了重要的大国,其他详情缺乏准确记录。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还有一百二十八个。其中比较重要的较大诸侯国有十几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成王和随后多代周王也都持续对外征战,尤其是对东方和东南方(东夷和淮夷)。例如,周昭王率军讨伐荆楚,第一次南征降伏南夷、东夷诸国,约二十六邦;但第二次南征周六师均败,昭王溺死。西周中后期,采取安抚荆楚与册封“汉阳诸姬”等诸侯国来巩固南方。结合武力和安抚,周扩大征服范围,册封异族方国的异姓诸侯(但可能赐姓姬)占了诸侯的很大比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昭王之子周穆王和其后诸王,仍然与四周方国长期战争,其中南夷淮夷和西部的西戎犬戎经常进犯,各有胜负。到了西周晚期,周室内部矛盾、与诸侯的矛盾加剧,对外屡战屡败。直至因为与周幽王的内部斗争,申侯联合鄫国引西戎和犬戎攻占镐京导致西周灭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室逃亡洛邑成周,进入东周阶段,周王威严扫地王权衰落,仅有天下共主的虚名,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在春秋时代,周边远地区一些原异族所在地的诸侯或方国陆续进入文明时代而势力大增,并陆续成为霸主,出现了齐晋楚吴越“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晋秦宋楚五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力立国的同时,从周公开始,西周确立了王权体系,逐渐建立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典章制度,维系与诸侯国、官员、人民的关系。此处暂不详细加以讨论,留作以后深入分析讨论的课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从一个原先原始弱小的方国不断壮大,通过武力兼并和联合周边方国,逐步完成对商王畿地区的合围。周以强大武力打败商,随后又以武力镇压商遗民和东夷的多次反抗。灭商后,周进一步借优势武力扩大战果,消灭了周边很多方国。对外四处征战贯穿西周三百多年的历史,武力征服范围不断扩大。随后通过持续册封宗室和功臣诸侯的武装封建巩固对征服地区的控制,加上安抚册封异族异姓诸侯,建立了比商“内外服”更强的西周王权统治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