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随风飘走的故事之《命运又一次重大转折》篇

千林树

<p class="ql-block"> <b>  七、亦师亦友</b></p><p class="ql-block"> 刘庆林</p><p class="ql-block"> 在明镜中学读书学习和教书育人一共生活了九年。这里既是一块风水宝地,更是我的一块福地。我在这里启蒙,自由地呼吸快乐地成长;我从这里起步,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我从这里起飞,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折,是走出大山通往外面世界的起点。无论我走到哪里,身处什么职位,这块宝地始终是我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特别是教书期间,时间虽然短暂,但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快乐的时光,终生受益匪浅。我和领导老师及学生相处非常融洽,可谓亦师亦友。以至于几十年来他们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有的还成为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师长和朋友。</p><p class="ql-block"> 自从接到教书通知踏入校园,登上教学讲台,我与学校结下了不懈之缘,在教书生涯中留下一串串难以磨灭的印象。首先学校支书校长对我非常关心,初来乍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情况不熟。他们耐心地指导我,也大胆地相信我,让我担任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等六个班的农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并经常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事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教我如何加以改进。待取得一定教学经验后,找我谈心要求实行开门办学,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到自己的学农基地开展点对点的现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恢复高考后,学校教学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校领导又及时安排我参加涟源地区组织的师资培训班学习,回来后给我负重加压,增加初中一、二年级四个班的物理化学教学。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必须武装自己,所以教书二年是教自己,为日后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老师是现在的同事,我与他们朝夕相处,和谐共处没有代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些老师还与我私交不错,我们无话不谈,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既是知心朋友又是严师益友。每当我在教学上遇到困难时,他们总像及时雨,帮助我答疑解惑,度过教学上的难关,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后来高考复习时的几位专业任课老师,如语文的邓老师、化学龙老师、物理盛老师,数学刘老师、姜老师等等。他们多次指导帮助过我,千方百计帮我搜集资料,甚至自己动手编撰复习资料,耐心细致地讲解课文内容,有问必答。毎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我,鞭策我,给予我越过坎坷挫败困难的勇气,使我坚定信心和决心,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身上散发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领者。以致于几十年来我都以他们为榜样,是我人生路上的灯塔。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教育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由于与学校领导老师关系相处融洽,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同样也影响着我和我的学生,那时年纪轻轻,与学生大概是五、六岁的年龄差,基本没有代沟,摸爬滚打总是在一起,无论是课外劳动、文体活动还是业余时间,经常可见我和他们在一起的身影。课余时间寝室里总是围绕着一大堆学生,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生龙活虎,他们既把我当老师又当兄长,碰到什么困难愿意和我交流。特别是在高考复习期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喃喃细语,能者为师,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今他们之间有的早已是学术权威,是教授、工程师,有的担任什么局长、主任之类的职务。还有的担任基层领导,个体专业户,私营企业老总。逢年过节能相聚的,吃个饭叙叙旧,搞点娱乐活动,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亦师亦友的朴素感情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教学以外的工作及业余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发生了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在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采撷几朵小小浪花以飨读者。二年的教学时间正处于新旧体制激烈的碰撞期,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为中心工作服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每天放学后下午大部分时间都是去附近的村庄、田墈上写宣传标语,三五人一组。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几乎天天写标语,最显眼的地方往往就是宣传标语的最佳地点。我的仿宋字、方块字就是那时练岀来的。碰上重大灾害事件晚上经常值班巡逻,如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地震,每天晚上二人一组,值班时间将近达一个月。那时学校的学农基地,种的是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每年的七、八月份要去守夜巡逻,防止小偷破坏。记得八月的某个晚上,我和总务主任带上二三个寄宿学生,每人拄着一根拐棍,当作支撑体力、打草惊蛇、防身自卫之用。后面还跟着一条大黄狗。那晚月色如银,我们一行人翻山越岭,涉水趟河,走了七八里山路到达现场。沿着种有花生等经济作物的基地巡逻,并人为地高声大叫,放狗四处乱窜,汪汪汪地狂吠,故意造成一种看守警示的气氛。到凌晨两三点才回来,虽然辛苦但很刺激很快乐。每到春天的四、五月,正是翻田插秧的季节,也正是稻田里的泥鳅黄鳝活动的最佳时机,我们自制小煤油灯,利用星期六晚上的自由时间去田垅中照泥鳅。我是主角,盛老师姜老师当助手,提着一个木桶。晚上泥鳅黄鳝出来活动,用灯光照看碰到后用叉子对准快速用力叉下去,一叉一个准。那时环境破坏还不太严重,每个晚上正常情况可以收获2至3斤。见此盛老师姜老师也感兴趣,我让他们来举叉,我在旁边当教练,就这样我当起了老师的“老师”。回来后大功告成,姜老师是双职工,到他家里大家一齐动手,做了一锅新鲜的泥鳅美食,叫上三五好友,姜老师自供一瓶三蛇酒,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几杯酒下肚,快活赛神仙。学校每到年终要评困难补助,对生活困难的教师(其中一方是农村户口的)按照国家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这种困难补助事先对被补助对象要进行经济状况调查,必须要去当地大队了解情况,由大队出具证明并盖公章。记得大概是腊月某一天,天下着鹅毛大雪,大地白茫茫一片,我受学校领导的委托去桥头河贺家村调查刘主任家的经济状况,我穿着长筒靴子,和刘主任一起,踩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一路上与刘主任天南海北胡侃,四五十里弯弯山路到傍晚时分才到,受到了其家属的热情款待,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一个来回百多里路,虽辛苦但能为老师家庭解决一点实际困难,尽点个人微薄之力非常值得。七七年第一次高考结束后,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到处聘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位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名叫彭南桂先生,四十开外的年纪,脸部浮肿,面无血色,头上经常戴着一顶赵本山演小品的原型破棉帽。事后得知彭老师是一位文化大革命从省厅开缺原籍的老领导兼大记者。学校领导求贤若渴三番五次上门请老领导出山,但受极左余毒影响当地大队不同意,万般无奈学校出具确保“彭不会乱说乱动”的保证才放行。彭担任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业余时间我们一些老师聚集一起看彭批改的作文,闲谈中得知彭是一位饱经风霜、受尽人间屈辱、历经磨难而生活又十分清苦的人。他原本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受当时政治冲击被迫妻离子散,遣散回老家管制劳动改造。彭在老家劳动改造期间,经当地一位好心人介绍与一位女裁缝结合组建新家庭,并育有一女孩,生活较之前也略有起色。然而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孩不到5岁时,女裁缝撒手人寰,曾经是一个人的彭,现在既要当爹又要当妈,真是苦不堪言。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不断深入,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开始评反昭雪,彭老师对往事也不则守口如瓶,茶余饭后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回忆起一些陈年旧事,如彭德怀元帅视察湖南农大,对弄虚做假浮夸事件批评极为严厉,一行人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对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评价非常平易近人,亲切和蔼等等,还有其他中央领导人视察湖南的一些情况。也首次披露了自身家庭破碎的一些细节。七八年下半年我本人赴外地读书放假回家过春节时,彭此时已恢复工作离开明中,暂分配在涟源一中工作,我还特地去一中看望了彭老师,他告诉我过几天将回省广播电视厅上班。此后我们完全失去联系,道听途说彭老师官复原职,与原来的小孩也团聚了,如健在的话应该是九十以上高龄老人了,祝福彭老师:历尽劫难人还在,尝遍辛酸甘自来。</p><p class="ql-block"> 我也告别了明中,踏上新的求学征程,去学习新的知识,去经风雨见世面,去接受新的洗礼。如今一恍四十多年过去,回眸这段历史:一桌一讲台,一师一生情,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