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零食是奢侈的,而暑假我们家小孩又特别多,外婆常常就会特意多煮一些稀饭,为我们这些精力旺盛的小孩半下午时加餐,我们家的老屋是一间有几十米长的狭长房子,长到我们从厨房锅里舀的冷稀饭还没走到前厅,饭就喝光了,有的时候,大人们因为忙就会喊我们去厨房帮忙做一些事,</p><p class="ql-block">去看看水开没开</p><p class="ql-block">去给灶里添点煤</p><p class="ql-block">去看看能不能搭菜了。</p><p class="ql-block">小小年纪,虽然没完整煮过稀饭,可是关键的几个步骤我是完全掌握了。</p> <p class="ql-block">稀饭是一种稀松平常的家常便饭,粥是稀饭的书面语。“粥”的历史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由来甚古。一般来说粥用米熬成,稠的叫“干”, 稀的才叫“粥”,这也是有人将“粥”称为“稀饭”的缘故。我的爷爷就常常给我讲,我们渠县叫稀饭县是因为我们渠县人喝稀饭,飞机上都听得见,虽然夸张,但也道出实情,艰苦岁月,百姓因为贫困常常只能食粥,那时喝稀饭是无法选择,是无奈之举。记得有个叫慧景帝的皇帝吗,当时天下荒乱,百姓食不果腹,这个皇帝听闻这个消息,非常惊讶的说“何不食肉糜“,你们怎么不吃点肉稀饭呢?肉糜就是肉稀饭。是不是和法国皇后玛丽带着微笑,对来汇报灾情的大臣说的"他们怎么不吃蛋糕呢。"有异曲同工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渠县人来说,稀饭是根植在渠县人身体里特殊基因密码,几天不吃就想得厉害,春夏秋冬,一日三餐,总有一餐我们是留给稀饭的,稀饭既可以上得厅堂搭配饕餮盛宴,也可以搭配咸菜单独成餐。稀饭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往往四两拨千金,轻轻松松卸去一切油腻和繁杂。比如一顿烟火味十足的火锅,我们一定要留点肚子给稀饭,直到那一碗稀饭下肚,滋润、妥帖的感觉才会慢慢浮上来,心落回原处,踏实而完美。</p> <p class="ql-block">前两年步行街尽头有家小小的海鲜粥店,和本地的渠县稀饭一、二元就一大碗不同,它10多元一小锅,但是却象隔夜的冷稀饭,米粒松垮,毫无粘性,虽然有海鲜有盐,却让我们这种长期在渠县稀饭将养下,对稀饭挑剔的人,实在难以下咽,不久之后,这间店就在渠县关张大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大学是在雅安读的,雅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它有深深的感情,可是它的稀饭,我却实在无法恭维,米与寡淡的米汤就象各怀心事的夫妻,各自安好,互不来往。偶有浓稠得当的,怀着欣喜之情迫不急待的一尝,却有一股浓浓的碱味,同学告诉我,这是用冷干饭加水加碱做的,当时我特别无法理解,怎么就没一碗好吃的稀饭?做稀饭不是特别简单吗?后来,当我走出渠县我才知道,对于我们渠县人来说,稀饭稀松平常,可是它真的必须要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才能做出来。</p> <p class="ql-block">渠县坐落在神奇的北纬30度,四季分明,盛产稻谷,犹以贵福锅顶山上的稻谷为最,曾为皇家贡米。超市里的泰国米,东北米适合干饭,而做稀饭以渠县本地米为佳。做稀饭米与水的比例也非常重要,李渔曾在巜闲情偶寄》中写道煮粥时曾强调"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也",我的妈妈常常叮嘱我煮稀饭时一般一瓢水加一盅米,稀饭煮出来恰好黄金比例,我量了一下,大概水与米为10比1,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菜品和口味可随时调整,比如吃粉蒸肉时,米就要少点煮清一点,比如炒的菜少,米就要多点煮干点才能吃饱嘛。稀饭不仅讲究比例,还讲究火侯,考验煮饭人的耐心。水在锅里轻轻唱歌冒小泡泡的时候,淘洗好的米就要下锅了,凉凉的米突然遇热极易抱团粘锅,要用勺子在锅底轻轻搅动,让米粒四散分开,然后盖上盖子大火不停,待水在锅里咕嘟咕嘟冒大泡,米粒旋转跳跃嗨个不停的时候,耐煮的配菜比如红薯、芋子、豇豆等就要下锅了,待水再次煮沸,此时火要转至中火,锅盖半敞,并不时搅拌,至米中的营养开始释放,米粒开始开花,就要转至小火慢慢煨,煮青菜稀饭的,青菜也可以下锅了,几分钟后水米融合,柔腻如一时,关火,此时锅盖千万不要盖严,不然青菜就变黄了,锅内的余热进一步让水米感情升温,像细水长流的爱情,不分彼此,此时稀饭才能盛入碗中,一碗软糯细腻,清香爽口的稀饭,入胃入心。</p>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儿子回家,刚好姑父托人代了今年的新米让我们尝鲜,正是夏末初秋,天高云淡,草木茂盛,石榴红彤彤的笑得裂开了嘴,柿子正在悄悄成熟,门前街上的喧闹断断续续传来,我在厨房一边煮稀饭,一边和儿子闲话家常,新米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屋子,厨房泡菜坛子里新泡的嫩姜静静发酵,偶尔“扑”的一声冒个泡,这是一个普通人平凡的一顿午餐,咸淡合适的粉蒸排骨,一碗有阳光、清风味道的新米稀饭,加一碟酸辣爽口的泡豇豆,日子不紧不慢,自在松驰,稀饭早就不仅仅稀饭,它是家的味道,它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只是世人为了碎银几两,整日慌慌张张忙碌奔波,闲下来慢火熬煮稀饭的日子是越来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上有几群雕像,他们是宕渠大地几千年来杰出的英雄: 庞雄、冯绲、马忠、王平等威名远播;臧哀伯、元贺、李温、冯焕等均为国家重臣。专家考证说,“宕”,指賨人的住所或高耸或崖上穴居,同时也与賨人的性格有关,“勇健好歌舞”, “宕”的本意就有“豪爽,不受约束”之解;“渠”,指賨人的军用防御武器,木质盾牌或称板楯。所以渠县人放纵不羁爱自由的天性是写在骨子里,平日里唱歌跳舞晒太阳打麻将喝稀饭,可是打仗的时候,还是这一群人,他们“前歌后舞”一边唱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边挥舞着武器勇敢向敌人冲去,他们是胜利的保障,他们铸造了辉煌的历史,他们是英雄。有时候我常常想,是什么让这一群爱喝稀饭,天性散漫,喜欢和平的人,在那些群魔乱舞的时代舍身忘死,不胜不归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渠县人是从什么时候以稀饭当主食?是稀饭成就了渠县人的崇文尚义,还是渠县人成就了稀饭?这一碗稀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寻常百姓,简简单单,却生生不息,几千年从未改变。这一刻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那是因为他们舍不得呀,他们舍不得这一方水,舍不得这一方土,舍不得这一碗渠县稀饭,舍不得与家人相守的温馨时刻。这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眷恋,是对生命美如斯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如今,祖国强大,和平盛世,物质丰饶,稀饭只是我们选择中的一种,但它却永远是令我们愉悦的,平凡却温柔的岁月中最具象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爱渠县稀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