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鹏程</p> <p class="ql-block"> 文学固称师道。它在盈惠于人类和自然的同时,又养育和泽惠于生活。从人生的经验,从心灵的感悟,从灵魂的重塑……且又不乏于种种深刻地嬗变,在这嬗变的历程中,她是一位虔诚的跋涉者,也是求索者,所身体力行,无论苦极乐极,悉皆为了﹣</p><p class="ql-block"> 寻求一方蔚蓝的海天</p> <p class="ql-block"> 她总是匆匆。匆匆洗刷,匆匆吃饭,匆匆夹起讲义,匆匆走路,匆匆地带过一阵风。每每驻足观望她疾步而过,总觉得在她身后,海潮俱来,声震四野,蔚为动魄。在这滚滚滔滔的幻化的大潮中,唯她为先,可谓海上涌涛了。</p><p class="ql-block"> 她就是海涛。</p><p class="ql-block"> 她没有见过真正的海,但她渴望海,其纳容百川之博大,其涛溅栈桥之无畏,以及"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大旗旗不湿"的威壮,常使她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和苍茫时空遨游。审视历史与生活。</p><p class="ql-block"> 她从山旮旯走来。带着大山粗旷雄浑的风格,也带来了山乡绮丽清秀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她出生于六0年困难时期,成长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一碗酸菜汤铸就了她深邃的思想和坚毅韧固的个性。她的童年是苦涩的,社会也罢,家庭也罢,没能有一条温暖的小船,渡她过童年之河。年幼的她,惯见了歧视、批斗、不平和愤慨。心灵的压抑曾一度使她立志当一名女法官,执掌一方大印,为普天下苍生主持公道。</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每一种往事都使她浮想联翩,拣树枝,拾柴禾,她象男孩儿一样,爬遍了沟坎所有的大树小树,走遍了凸凸凹凹的地角山沿。是远在康中教书的爸爸回来讲给她的故事把她的视野牵向山的另一边,好远,好远;是空旷的大山接纳了她畅心的笑声,仅此,童年唯一的欢乐才属于她。</p><p class="ql-block"> 她的家庭几代书香袭后,父亲一生从教,两袖清风,满腹经论,从小耳濡目染,给她的思辩色彩增添了几份颖悟和敏感。一日疲累后,漆夜灯下,弃脱那一份烦嚣,双肘托腮,在《林海雪原》、在《青春之歌》的相伴中,倘佯在精神的游离中,似是半懂不懂,似是懵而有启,乐而不疲地是那一份天真和大大惊喜。</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浸透了郁郁乡情的大山故园,就是在这孕育了情感经纬的书页中,她迈出了童年和昨天,走向一方风流气畅而又醇美的艺术大海。</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吐露着自然和季声的秋风把她送进了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落叶飘飘的校园小路上,她沉浸在心灵的肃穆和超越之中。她原是理科班的,七八年仅以2.5分之差落榜之后,她的语文老师果敢与校方周旋,把她拉到了文科班。从理到文,可以说,这是一次择路的转折。临行前,班主任杨老师送给她十本自买的稿纸,四年之后,她得捧着老师送给她的这十本不再空寂、冷清的稿纸去见他。如同素发飘然的爸爸那一束灼灼逼人而又默默深藏的目光,永远地赋予她”正己方可正人”的内涵。这目光,这十本稿纸,三十万字,是期盼,是动力,是艰难,是舟楫,是一种异常清澈的心灵之约。散文《书》变成铅字发表了,小说《夜在消逝着》在校园文学社获奖了,小小说《告别》在《山西文学》刊载了……</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世上所有走上成功之途的女性,对过去、未来和现在都一如既往,从容泰然,其间蕴藏着一份信心和主宰意识。如此,方不从众,亦不流俗。</p> <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她走上了教书生涯。</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她做了母亲。</p><p class="ql-block"> 坐月子的世界是一纸窗口的世界。入夜,她反侧辗转,难以得眠。四周一片黯寂,惟劣风四扬,击打窗棂,声响旷然,滤筛不尽的是她驰骋的思维和想象。如飞絮,如烟霭,如长河澎湃。她想起了讲台,想起了她那一群活泼挚诚的学生,想起了她酣畅淋漓,纵横挥洒讲课的惬意和继承与创新融为一体的圆的境界。她躺不住了,一胸冲动使她起身,燃烛提笔……</p><p class="ql-block"> 只有身边儿子的酣睡声,只有窗台摇曳的烛光伴着她,疾笔之声如春蚕咀嚼桑叶,沙沙作响,盈盈在耳。</p><p class="ql-block"> 她要写,写一种距离,一种理解,一种心境和许诺;</p><p class="ql-block"> 她要写,倾尽她不倦攀登的信念和执著生活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东方欲晓时,燃尽的蜡烛在窗台上留下了一抹黑色的迹痕。《师生之间》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1987年《中学生文学》第二期刊发了这篇折射着早恋纠葛、涌动着青春张扬与师生碰撞的小说。一霎那,沸沸扬扬、雪花般的信件纷至沓来,几乎全是学生。一枚枚圆圆的信戳是一种至诚的信任和挚情。或海角天涯,或山南地北,或忧或喜或哀或怨,他们在恍若隔世的远方把自己的苦衷、隐私、秘密毫不保留地倾诉给一位亦远在天边的为文者,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她是男是女,称兄者有之,道师唤友者有之。她的心似乎完全可能容纳他们的已近暴涨而又抑压了许久的萌动的春心。那一阵子,她臻于一种理解与被理解的境界,她的精神处于炽热化的氛围。心怀一腔责任,昼夜疾书,以自己的学识、见解、爱心、志趣去还他们一脸浅浅的微笑和一方蔚蓝的海天。</p><p class="ql-block"> 是啊,大地所牵连的两方期待都出自心源一样的纯净,一样的坦诚。</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群这样特殊的读者,她知道她的笔和纸异常沉重和神圣。从笔到纸所娓娓倾吐而出的,应该是可以淡泊宁心的乐土,可以润泽心床的泉流,可以催人自奋的亮烛。故此,每一字,每一句,她都倾注了热忱和心血。</p><p class="ql-block"> 甘肃天水第二师范的马红红在来信中说:”钦佩你的毅力和精神,相信每一扇秋之门都会敲响的,祝愿裴老师在白天作为封皮,黑夜作为封底的四页﹣﹣春夏秋冬里,曳住每一片好日子去发表"。</p><p class="ql-block">河南省阳高一中的裴文武同学说:"有一日走上工作岗位,我一定要拿出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去看您……"</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心许,一种默契,这是一个女人初为人母这个最幸福而又最艰难最寂聊最无奈的日子里,一种超然的精神升华。之后,一发而不可收。</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暑假。</p><p class="ql-block"> 她果断把两个孩子送回老家,一个人在学校开始又一次步履艰难的苦涉。自从1987年3月25日稷山师范枣花文学社成立以来,她一直身兼指导教师之职。于是,夜半烛光属于她,竭心劳神属于她……几年来,文学社成员在地、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百余篇,并多次在国家级文学大赛中获奖,悠悠枣花,誉香全国。然而学生的更替,促使文学社工作处于高低起伏的状态。如此,社长与指教的苦衷如爬格一样艰难。继《语文报》登载上海外国语学校为本校青青草文学社出版作品专辑之后,她想编辑一本林林总总汇集全国文学社团社长主编文集,并配以作者自语与地址,使文学爱好者能徜徉其中,恣意汪洋。与此同时,她收到《中国校园文学》寄来的关于参加全国文学社团经验交流会的通知。掐指一算,中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想在赴会前完成这本书稿和一本自选集。共约 40余 万字。</p><p class="ql-block"> 她的书桌上摆满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薄薄厚厚的各种文学资料和用具,如同一座山城的缩影。在这张书桌上,她每日不停地拆信、回信、改稿、誉稿、登记、整理……她几乎启动了她自己。</p><p class="ql-block"> 酷热难熬的夜晚,当那扇门扉发出"吱呀"的响声时,当她猛转身失声叫道:"谁?!"时,当她坦然漠视那一缕没有了影讯的夜风时,她才发现自己做着苦行僧般的事业。</p><p class="ql-block">她对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每晚3点钟以前绝不休息。"另一句是"方便面真方便。"</p><p class="ql-block"> 1990年8月3日,她背起那包沉甸甸的文稿连同时任社长的我奔赴山东禹城。火车上,我们几乎站了一路。</p><p class="ql-block"> 在禹城,当她得知韩少华老师也应邀讲学时,她又寻门而至,请其作序。或许是一种感应,或许是从倦怠而又不乏希望的目光中看出了点什么,或许是她仆仆风尘的自身形象透露出点什么,韩老师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她真高兴,难怪在会议结束登泰山时那样兴致勃勃。在泉城济南,她购置了好多东西,为儿子,为丈夫……她觉得自己欠了他们好多。然而回到太原,她的胃病发作了,在开化市,当她一手扶我,一手拄着为年迈的母亲买的那支手杖,艰难上楼梯时,我的眼皮发热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暑假,她瘦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对她来说,真是一载丰硕之全国文学社团社长主编作品集《润物细无声》、个人专集《晨光曲》得以出版,《乌龙腾飞》、《魂系金盾》、《泪洒征尘》系列报告文学从笔底涌出。她的名字之后,鱼贯而显的是:中国作协山西分会会员,山西省中学生文学社团研究会副会长,稷山县作家协会主席、《枣花》刊物主编。</p><p class="ql-block"> 她说她自己.“虽有鸿鹄之志,却无惊世之作,生活在四堵墙内,三尺讲台之间,听不尽粉笔吱吱歌唱,走不出稿纸冷冷的格子。”且“朝拜缪斯殿前”,自如,从容……</p><p class="ql-block"> 她为妻为母为女为媳为师为友。她上敬下孝左唤右扯。她把她的真诚、心境和自然的笔墨融合揉杂在一起,那是她对生活纯真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在她一身风雨一身疲累回到家时,在她殚精竭虑为生计为事业奔波时,其坎坷、不平、汗和泪,总使她苦萦于怀又不甘寂寞</p><p class="ql-block"> 诗也短暂,梦也短暂,问题是用好每一天让自己的韶华之年灿烂于整个人生。对于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的主见、独立和毅力。</p><p class="ql-block"> 运城报社美编靳双院君曾为她画过一副漫画并题诗曰:"名似男儿威,艺坛巾帼杰,才智润四季,苦乐送春秋。"</p><p class="ql-block"> 四川丰都培观中学的胡勇君也曾以他隽永清新的笔对她作为评价,他说:"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夏天,一座矗立的山,一方静谧而欢腾的夜!你和你卓越不凡的形象,于我短短的生命之旅中,总是一面昂扬的旗!"</p><p class="ql-block"> 我不想再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想,生活是大海。文学与生活所蕴含的那份联系使她在生活的大海里,以涌涛之势寻求一方属于文学的蔚蓝的海天。而今天,当她提笔继续追求时,那一方蔚蓝的海天将抚慰于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后记</b></p><p class="ql-block"> 她是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三载师范,言传身教,受其濡染,凡事必以"正己"为先。其魄力,其胸襟,其如一的执著,表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常使我自愧弗如。</p><p class="ql-block"> 然而拙笔无光,单薄的文字与她生活中丰厚的形象之间隔开了一段长长的距离,而且这距离远非一份歉疚所能补填。她曾说:做不了太阳,就做棵小草吧。我想,无论是太阳还是小草,对于她,平凡与不平凡应该是等价物。因为她的心委实是一坛陈年佳酿,任何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有一缕袅袅飘香的情意,正轻轻拂过你心灵的门扉。</p><p class="ql-block"> (原载《河东女士》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