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相承的盛会----亓希山先生在苍龙峡文化公园“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创作基地”成立仪式上的致辞

富贵竹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脉相承的盛会</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苍龙峡文化公园“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创作基地”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致辞</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亓希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9月16日)</div><br>尊敬的张期鹏先生,侯训惠先生,各位文友,劝礼村的乡亲们:<br>  非常高兴“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创作基地”在劝礼村苍龙峡文化公园成立,对创作基地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br>  对吴伯箫研究会这一纯粹民间组织,这些年来创办“吴伯箫文学馆”、举办“全国吴伯箫散文大赛”、出版《箫韵》会报、开设“箫韵文学讲堂”、向市人代会提交方案督促吴伯箫故居修缮、举行凭吊吴伯箫等工作,表示感谢!<br>   我知道自己是没有资格来赞誉吴伯箫的,更不用说评论了。<div>  我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对方块字充满了好奇,上学认字以后如同进入了魔幻城堡,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文字里的世界。</div><div> 见到我们莱芜人吴伯箫的文章能够印在课本上,让天下学子作为学习的范文,我是极其仰慕和崇拜的。</div><div> 这应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成就啊!</div><div> 在我的心里,吴伯箫就是泰斗级的文学巨匠啊。</div>   时隔四十多年,仍然能够想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李爱朴,用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朗读吴伯箫那些经典段落的情景。<div>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那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我以无限留恋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div><div>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div> 吴伯箫的散文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div>  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像他亲身经历的延安生活,是十五年之后才写成散文的。</div><div> 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断感受汇成了完整的印象。</div><div> 在我们读者看来,吴伯箫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如同夏日晚上在农家场院里,听白胡子老人讲着那些过去的事情。</div><div> 没有华丽的词藻,那么亲切,那么自然,沁人心脾,历历在目。</div>   《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猎户》……一篇篇闪耀着文学光芒的课文流淌进学子们的心里。<div>  记忆最深的是老师每每讲到这些,都会自豪地说,吴伯箫是咱们莱芜人,吴花园村的。</div><div> 我们禁不住也深深地自豪起来。</div>   吴伯箫出身莱芜,曾经担任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英文教师;建国后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的领导工作。<div>  吴伯箫不但是在莱芜,在中国文学界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被誉为我国现代卓有成就与影响力的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是当代散文的一面旗帜,当然是莱芜的文化符号。</div> <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23日,原莱芜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在莱商银行礼堂,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秋”国学诵读展演。</p><p class="ql-block">  提出方案以后,我组织了宣传文化系统几位搞文化活动的专家李长生、张志等,来讨论酝酿一下,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p><p class="ql-block"> 莱芜梆子剧团团长李长生说,我在文化界干了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组织这么高雅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这次展演突出我们莱芜的文化元素,我专门去莱芜吴伯箫学校,就是原来的莱芜十五中,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商量,能不能由吴伯箫学校出一个诵读吴伯箫文章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学校演出吴伯箫的节目”,意义更为重大啊。</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们早就有一个情景剧《菜园小记》,再重新排练一下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吴伯箫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作了很认真的准备,正式演出的时候,边诵读边表演,换了若干个场景。</p><p class="ql-block"> 小同学们穿着八路军和延安老百姓的服装,扛着撅头挎着篮子,有模有样的,引起了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后来,市领导决定把这次展演的录像在莱芜电视台播放。</p><p class="ql-block"> 至今很多人对这个节目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p>   第一次参观吴伯箫故居,是2013年12月初。<div>  原莱芜市文联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的作者叶辛来莱芜考察,并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作学术报告。</div><div> 期间我参与陪同去参观吴伯箫故居。</div><div> 一幢非常普通的莱芜民居,大门朝北在西头,进入里面还不如一般老百姓的院落,而且破破烂烂的。</div><div> 正南屋昏暗无光,墙上挂着几幅有些年岁的版面,上面有吴伯箫的情况介绍,有的相片脱了胶,马上要掉下来的样子。</div><div> 南屋最西边一间,据说是吴伯箫的卧室,屋里只有一张旧床。</div><div> 北面好像是个棚子,曾经有人在里面摊煎饼,弄得黑漆皂光的。</div><div> 虽然如此,我们也和叶辛主席在院子里合影留了念。</div> <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成立以后,由于是纯民间的社团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所有活动开支,包括文学采风、开设《箫韵》讲堂、印刷《箫韵》会报等等,都是会长和副会长自掏腰包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真心地感谢吴伯箫研究会策划者的辛苦和付出。</p>   张期鹏先生把吴伯箫、王毓铨、吕剑称为“莱芜现代三贤”。倾尽心血挖掘整理的“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还被评为了山东省文艺评论最高奖“刘勰文艺评论奖”,其中以吴伯箫最为著名。<div>  后来有人参照张期鹏先生的做法,把亓诗教、谭性教、张四敎定义为“莱芜古代‘三教’”。</div><div> 吴伯箫研究会把创作基地建在亓诗教、张四敎曾经隐居的苍龙峡畔,毫无疑问是一种文脉的传承啊!</div><div> 我们要赞誉这个文脉传承的盛会。</div>   2012年4月3日是寒食节,张期鹏先生从济南回莱芜老家上坟,文友们小聚。<div>  说话间,张期鹏先生问我,吴伯箫故居现在什么情况了,听说要拆除异地重建,是不是已经拆了?<div>  我立即打电话询问莱城区凤城街道的负责同志,说是早就报经市里同意了,应该早就拆除了。</div><div> 第二天是清明节,张期鹏先生坚持要亲自去看看,我和时任钢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李官珊陪同前去。</div><div> 从凤城东大街向南转进吴花园村,远远地看见,在一片瓦砾中,吴伯箫的故居孤零零地站立着,幸亏还没有拆除!</div><div> 周围的房子都已经拆除了,估计是他们还没有想出吴伯箫故居拆除保存的办法。</div><div> 站在破砖烂瓦堆上凝望着吴伯箫的故居,张期鹏先生当场抑制不住留下了眼泪。</div><div> 他给市委书记王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磊,市委副书记田庆盈打电话,发短信,推心置腹地提出,一定要保留吴伯箫故居,异地重建就不是故居了。</div><div> 清明节假期以后一上班,市领导就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了解情况,要求对历史负责,保留吴伯箫故居。</div><div> 后来不但保留了,还在吴伯箫故居周边设计了“吴伯箫公园”,规划命名了“吴伯箫路”等。</div></div> 同时我们也期盼莱芜,能够像济南把李清照请进大明湖一样,把吴伯箫请进“红石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吴伯箫文化、吴伯箫精神,天天与老百姓见面,让莱芜老百姓,特别是莱芜的孩子们时时浸润吴伯箫文学的灵光! 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是青岛胶南人(现在青岛市黄岛区),退休后回到母校参观。孩子们汇报说,我们要做李爷爷那样的人。<div>  作为莱芜人,我们感谢吴伯箫研究会的工作。</div><div> 希望吴伯箫研究会的文友们,能够传承好当年亓诗教、张四敎的遗风,发挥好苍龙峡创作基地这个当代文化会客厅、讲习所的作用,让吴伯箫文化深植于莱芜人的心里。</div><div> 让我们的孩子也会说,我们也要做吴伯箫老爷爷那样的人!<br>  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9月16日)<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