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开始

绿色蔬菜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  □李友忱</p><p class="ql-block">  小满刚过,一脚踏在康平的大地上,心潮立刻热烈起来。</p><p class="ql-block">  卧龙湖远近闻名,是人们节假日旅游的打卡地。在卧龙湖景区,一块巨石上刻着《卧龙湖赋》,句子工整,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气势壮观。赋的作者是郑直,她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带有康平人特有的热情、谦和。她刚刚还和我进行了交谈。</p><p class="ql-block">  “你是哪年来这里当知青的?”她这样问,也将我拉回到四十多年前。</p><p class="ql-block">  康平是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地方。我1977届毕业下乡,来到康平。十八岁的我涉世不深,猛然来到农村,一切都是新鲜的。我睁大了眼睛在看、在想、甚至在问,我能适应这里吗?我能干什么?这里需要我们吗?我当时只是身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身背不过百斤就气喘吁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半大孩子。</p><p class="ql-block">  “康平”是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者先来,村子便称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置县时取“康乐太平”之意。这个有着祈福之意的地方,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同档案里记载的历史,抹不去。</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甚至这里的队部、马棚、猪舍、半坡岗子、花生地等等,都随时间的沉淀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起来。特别是这几日,睡觉做梦总有队长走路的样子、会计的笑声、喂马大叔的烟袋,场院里女人们的嬉戏欢乐,红格、绿格、粉格、蓝格的围巾在空中飘着,抖动着,仿佛召唤我回到人生步入社会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年,秋收了,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可把我愁坏了。一人发了一把镰刀,站在地头前开始收割,苞米四条垄,高粱六条垄。人家有说有笑,我却手忙脚乱;人家到地头吸烟了,我还在看着手上血泡。</p><p class="ql-block">  队长看我不适合干收割的活儿,安排我跟着马车装地里的苞米和高粱秆子,将捆好的秆子码到马车上,可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干这个活要用腰劲一甩才行,当时瘦弱的我体重不足百斤,力气不够,太高了用叉子扔还总散包。</p><p class="ql-block">  一天,队长公布由我管理磨面机、负责收鸡蛋,还让我对家家户户的电费进行统计和收缴。这事虽琐碎,但与村民接触,为村民办事,我十分愿意。近距离接触百姓,知道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逐渐与他们建立了感情,有时候我会将磨好的米面送到百姓家中。收鸡蛋,我本着公平公正,这次秤高了下次低点,这次秤低了下次高点。统计登记电费,我也会抹零了,涨出来的到年底算到队部账上,受到了村民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当我穿上军装要离开这里时,村里大婶帮我将军装的领子和棉衣的下摆扦上了包边。她做着针线活,像母亲般地嘱咐,让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这里,我最先想到的是这里的人,从心里涌出对这里人们的感恩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友忱,1959年出生,居住沈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沈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在《作家文摘》《鸭绿江》《芒种》《辽宁日报》《辽宁晚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报刊发表。</p> 制作:<br>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及和平区两级作协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晚报》《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沈阳指尖App。曾任"幸福老年报"知青专刊编辑,散文和诗歌发表于《共和国知青》,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器乐。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