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纪实文学《越老越想家乡事》 系列之三<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乡贤李怀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秦树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乡贤,是对《南董完校》原校长李怀良的尊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校长在南董村苦心培育过两三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是五十年代初长治师范毕业来到村小学当老师,当时还不足18岁,高高个子,帅气过人,爱说爱笑,声如洪钟。黎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当时念书的小学原校址在村中斗杆圪廊路北的老君庙,这座庙规模不大,座北朝南,两进院。第一院是空院,没房子,做了操场。往北经过道是第二院,正中是三间正殿,有东西配房,有南房,都是教室。东房北头与正殿之间有间夹房,李怀良老师刚调来就住在这里。晚上院里阴森森就他一人,很害怕,在班里挑了几个男生轮流陪他,我也在其中。教课时对我们要求很严,语文课很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我们多读课文,多背写课文,加强朗读,多在课堂上发言,他说这是童子功。事实证明效果很好,为我们以后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语言交流、文字表达和即兴讲话都打下了一定基础。另外他很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练,下午下了第二节课,他坚持每天带领全班学生在操场跑步。他在教我们时有句话印象最深,一个学生学习好与差不是头等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差,差了一辈子撵不上,学校首要是育人。这句话在他后来当校长期间的教育理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件事至今难忘,那是开春后的一个下午,他带领全班学生上五龙山春游,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当时很流行的”雄赳赳齐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曲顺着斗杆圪廊出了小东门。一路上学生们高兴的像一群出窝的麻雀叽叽喳喳没完没了。走到半山腰,有个学生走不动了,李老师把他背到山上。我们坐在山顶,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看着到处是荒山秃岭,兴味索然,不知李老师为啥带我们到这个破败不堪的地方。李老师看着大家无精打采的样子说,你们生长在五龙山下,可知道它的前事今生?见我们摇头,他便讲了五龙山曾经祥云绕山、古松撑天,唐初修建的五龙大庙金碧辉煌,庙中的树上树、门上门、大戏楼、蜘蛛罗网、五龙殿、三圪节楼、碑林等建筑奇观,还有庙外的石佛洼、黄梅寺、小松洼、三官阁、三皇庙、风洞等景点,显示了它几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五龙山名扬晋冀豫陕,成了上党地区之首,它是宝山。说到这里,李老师突然语气急转,愤然地说,可惜啊,这样美好的五龙山就毁在日本侵略者手中!1940年,日寇人性灭绝放火将五龙山吞噬殆尽。同学们,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希望大家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好,把祖国的大美河山保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他被调到定流村小学当主任,调走后学生们都很想念他。我们胆大的三个同学便在一个星期天去定流村看望他,当时我们还不满十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过五龙山经过庙上和曹家堰村再翻过一道岭到了贾掌村,时己近午,还有四五里才能到达,我们忍受脚痛肚饿一路向定流走去。到了定流小学,李老师看见我们吓了一跳,问出啥事了?我们羞赧地说,想你了。他拍了拍我们笑着说没事就好。给我们每人倒了碗水,说先歇会儿,我给你们准备饭。饭后李老师说,来回三十多里,再累也得赶回去,不能让家里着急。走,我送送你们。一路上他给我们讲了不少要好好学习的话,鼓励我们要立志!不知不觉就到了五龙山顶,太阳西沉,霞光满天,他凝望着山下的南董村,说本想送你们到村里,我也想念其他同学,很想见见大家,但明早我还得给定流的学生上课,不能耽误了他们。我们不舍地向山下走去。到了山脚下,扭头看山顶,他还伫立在晚霞的余晖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十年代初,李怀良老师调回南董完校任校长,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把老婆孩子的户口迁到了南董村,他退休后住在南董村,直到人生的终点也魂归南董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校长在南董完校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教书首先是育人的理念。学生的成长要从爱国爱民教起,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虽说在国难的非常时期他的观念曾在全县受到严厉批判,但并没有动摇了他的思想。在他病重期间住在女儿家里,我去看望他,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但还是含泪对我说:”我觉着一辈子没有愧对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校长在南董完校工作期间首先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深知要想办好学校,教师是关键。他充分发挥教师们的特长,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先后出现了李满成、靳景山两位全国模范教师,省市县的模范更是层出不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常言说贤师出高徒。李校长在南董完校20多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遍布各地的各行各业。其中有专家、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数人,有对越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有晋商名人,有国家干部,有优秀教师,有名医,有名演员,有精工巧匠,有种地能手等等精英才干。这些人的成长是在南董完校打下的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乡贤李怀良校长,南董永远怀念你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简介;秦树堂,男 ,山西长治人,祖籍河南省林州,1950年左右(具体不详)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县南董村,自幼成长于南董,历任村教师,长治县王坊公社党委书记,长治县土地局局长,现居北京,退休。爱好文学,擅长文学创作,作者多篇文章作品多次发表于各大刊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