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美篇大量的作品中,旅游方面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游记属于散文文体,可在散文或其他写作类圈子、旅游类圈子、生活圈子发表,配置适量照片后在风光摄影圈子内发表。我在美篇中有三十多篇游记作品,发表于美篇多个圈子里。开始不了解各个圈子的特定要求,所发文稿不一定得到主持人、管理员的认可。后来才知道,有的散文圈子以赏文为主,规定配图不得超过一定张数;有的摄影、旅游圈子又需要有数量较多的照片,文字多少和写作文体没有严格要求。我写的游记属纯文学作品,是在白纸、黑字的书上阅读的那种,按照美篇的编辑习惯,我也在文中配置了照片,让读者在品读文字时欣赏。 在美篇旅游、摄影的圈子里也有不少作者注重于发表摄影作品,文字方面仅对景观自然风物作客观介绍,很少或者没有作者主观感受、个人情感描述,我想那只能叫“旅行景点介绍”等。以上是我对旅行类不同作品投相应要求圈子的思考,供美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仅对“游记”作品写作谈一点个人经验,</p><p class="ql-block"> 一、确定写作主体 巧妙切入话题</p><p class="ql-block"> 游记属散文类作品,一般讲是作者对曾经旅行、访问过的城乡风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文字记述,在记述中写景状物、直抒胸臆,抒发对具体的景、人、事、物的情感表达。写得好的游记都重点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如旅行的一天或者一段时日作者往往经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大大小小景点,我们有没有必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点都一一记述在一篇文中,那只会使作品主题不明确,文章中心不突出。譬如你在罗马旅行一日,经过了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罗马废墟、威尼斯广场、万神庙、西班牙广场、梵蒂冈、圣天使堡、美术宫等十几个景点,你想在一篇文章中都一一说清楚,那读者一定看得很累,内容芜杂或过于简略而记不住重点。要是将上述景点分类为几篇来写,其中一篇选多位罗马皇帝官邸的古罗马废墟、人与人 兽与人相残的大斗兽场、纪念确立基督教为国教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写在一篇里,在描写以上三个主体景物的同时介绍古罗马早期的强盛,以及对异族、异教的迫害、排斥,对奴隶、战俘的凶残,直到罗马帝国开始承认基督教并以基督精神统治罗马的历史过程,作者在游记中把所见的三处古迹和自己的历史思考串联在一起描述,让读者既了解到景物,又学到了历史,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感人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切入话题,是讲文章以什么样话题开篇的,好的话题开篇会起到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作用。如琼瑶写《山的呼唤》是以梦切入的:“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从小,热爱山,热爱水……文中记述的是海拔一万三千尺的湖南“玉山”。因为开篇的梦,整个作品描述亦真亦幻,让读者阅读如入幻境,直至篇尾“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琼瑶写得很轻松,读者看得也很轻松。如我在写《天空之城——白露里治奥》时,开篇就说宫崎骏作品中的天空之城“拉普达”是受“白露里治奥”启发创作的,并说作者在看过宫崎骏作品后,带着悬念期待即将看到的白露里治奥,到篇尾颂扬人类能够战胜地震灾害,与古城共存下来,而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反倒飘向蓝天,成为人类可望不可及的幻想。这样作品中两城相互映照,文章首尾呼应,写起来也比较流畅,让读者看你的作品时随描述情节一道联想、感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p> <p class="ql-block"> 二、顺叙描写景物 适时引入典故</p><p class="ql-block"> 一般写游记按照作者行进路线所见景物出现顺序进行描写,如果情节需要也可以以倒叙描写的。一篇文章中对写与不写的景物,按照是否突出景区的特征及是否具有观赏价值进行选择。当确定了景物该描述的主体以后,按系列程序进行安排,写作系列程序一般为起始、过渡、高潮、尾声四个阶段,一般在起始阶段揭示主题,再通过过渡的引述进入主要景物的高潮,尾声给人回味不尽,使游记作品呈现波澜起伏的美学效果。 如我的《天空之城——白露里治奥》一文是这样安排的:(一)、启示阶段为看到远远山岗上的白露里治奥的描述,(二)、过渡阶段为走了一段山路之后,看到峡谷边上的人行过桥,决定是不是过桥的情节,(三)、高潮阶段为进入古城看到的街巷及思考,(四)、尾声阶段为离开古城时感叹。</p><p class="ql-block"> 在顺叙描写的游记中,根据情节发展常常需要加入插叙描写,如作者故地重游会有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或旧貌换新颜的感慨,增加了这类插叙内容,能够丰富读者阅读的时空层次感,让读者从逝去的过去中感怀作者表述的现今。如我对作品《古镇的雨》中漫步河边雨中情节:“……一个小男孩从河边雨廊里抛出一只纸鸢,在小河上空绕了一个圈……”的顺叙描述之后插叙内容:“这不是过去爷爷教给我的儿时游戏吗?……”然后通过我和爷爷的对话,忆旧扶新,使河上的雨景更有迷离、苍茫之感。</p><p class="ql-block"> 游记中尤其在游览历史久远的名胜古迹作品中,引述景物与历史相关的人物故事,让景物与历史人物相映成辉,提高作品的历史可感性和阅读时的兴味,是写古迹、名胜类游记不可或缺的写作内容。</p><p class="ql-block"> 另外作品中引用与景观历史相关的名家名言、名诗,也有同样的作用。刘白羽在游记《长江三日》中多处引用李白、杜甫和古时歌谣的诗句,并摘录“红色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一页文,升华了作者的思想光辉,使自己作品内容表达更加丰富生动。我在游记《游莱茵河瀑布》中讲述二战时期莱茵瀑布边的小城沙夫豪森遭受轰炸的历史,并引述了雨果、拜伦作品内容,借助他们对欧洲历史文明的思考,表达我对莱茵河的认识:莱茵河不仅是一条奔腾着的自然河流,也是承载着欧洲苦难历史的一条大河。</p> <p class="ql-block"> 三、心由景象转换 意随心象而生</p><p class="ql-block"> 景象是作者眼中看到景物的自然状况,但自然之象在不同季节、天气和早、中、晚看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触动作者产生不同情感反映的原因之一,景象产生了作者的心象,作者在审美观照中由外向内穿越透视,相当于古典诗学中的“灵心妙语”。刘白羽在《长江三日》接近篇尾时写到:“这以后,我一直站在船上眺望,渐渐的渐渐的看出那整整齐齐的一排像横串起来的珍珠,在熠熠闪亮。我看着,我觉得在这辽阔无边的大江之上,这正是我们献给我们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呀……”在作者看到晚间大江远处的武汉长江大桥时,对祖国充满热爱的心象油然而生,这是作者长江三日饱览大江壮丽景色,船上阅读《狱中书简》后,对长江大桥产生“一顶珍珠冠”的心象。</p><p class="ql-block">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又是作者经过情感活动创作出来的心中形象。游记,既纪实了自然风物,又让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怀。意象与意境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意象主要讲审美的广度,意境主要讲审美的深度,意境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意境必须由作者和读者通过作品共同感知。</p><p class="ql-block"> 我在《古镇的雨》中这样描述河中的竹蓬船:“……此时我若在船蓬里,只愿意听那雨水打篷声和(船娘的)摇橹声……”。我跟着一个顶着笠帽的人影走到小巷深处后:“雨渐渐地小了,我雨伞下的声响也变得极其纤细孱弱……一位穿着蓝印花布上衣的小姑娘,臂上拐着一只竹篮,竹篮里一块圆木板上铺一块湿蓝布,布上整整齐齐摆着一朵朵白生生的花,散发出着淡淡的芳香,小姑娘的叫卖声像淋湿了水:“卖……白兰花”,“卖……白兰花”。 文中描述的都是声音,水面上的摇橹声、雨水打船篷的声音和小姑娘买白兰花的叫卖声,都打破了当时所处环境的宁静,给人耐人回味的联想,产生不可言说的意象,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p><p class="ql-block">2023年 9月 20日 作</p><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为作者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