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路”有轨电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住在闸北严家阁路(现在的芷江中路)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仅一墙之隔。那时,公共交通工具落后,尤其家门口的公交线路特别少,附近居民上班、出行不少还得靠走路。如果礼拜天想坐车去南京东路、福州路购物或看戏,离家最近的公交站点,也只有“5路”有轨电车。</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喜欢跟大人们一起岀门逛街,尽管从家到车站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但小时候出于对“铛铛”车的兴趣,感受它“风驰电掣”的惊奇,也就不在乎走这些路了。只是每次回到家里,到了晚上睡觉时,两脚突然酸胀疼痛,经常在睡梦中惊醒,不由自主的哭叫起来。此时,在旁的母亲只要说一句,“再哭,下回就不带你坐车了。”这句话很管用,立马我就不啃声了,可见,小时候“铛铛”车对我的诱惑是多么强烈!</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5路”电车的始发站,靠近北站的康乐路,属于大站。除了附近居民以外,车上南来北往的外地旅客也不少,用现在话来说,这是一条南北走向、往南疏散旅客的主要快速通道,每次去乘车总要排队等候,这对贪玩小孩来说,是一件蛮难熬的事,好在父亲知道我从小就有静不下来的习惯,这时会从兜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人书,让我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 “5路”电车实行分级票价,最低价三分。价格根据车厢等级和乘坐距离远近而分段计算。我那时人小,还轮不到买票。每个站台都有站牌,上标明电车路过的站点、电车头班车和末班车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乘客排队上车后,“5路”电车缓缓地驶出北站,绕过好几道弯,穿过小马路,才拐到浙江北路。这段线路,民宅集中,路窄人多,因此,车速缓慢,发出的“叮当叮当”声,也显得平缓、低沉,给人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然而,当“5路”电车驰入到浙江北路大马路时,车速便逐渐加快,在急促、铿锵有力“叮当叮当”声的伴随下,它一路前行,快到浙江北路桥时,车才开始减速,然后再加速爬坡上桥。</p><p class="ql-block"> 浙江北路虽然没有像浙江中路、浙江南路那么热闹、繁华,但也属于南北主干道。它横向连接塘古路、七浦路、天潼路、北京东路等,纵向连接通往南市老城厢。要说这条路上名气最响,恐怕要算苏州河上这座桥了。它就是名声在外的浙江北路桥,俗称“垃圾桥”。大桥建于1908年,外观酷似外白渡桥,小时候觉得桥好高好长,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大船。每次坐“5路”电车,最期盼行驶在大桥上、坐在车厢里能看到苏州河两边的景色;最向往电车爬坡下坡时,那种上下摇晃、左右颠簸的感觉。这种新鲜、好奇感,其刺激程度真不亚于现在小朋友乘坐的“海盗船”。此刻,兴𡘊起来的我,会将小手伸向窗外,招呼迎面驶来的电车,这时坐一旁的父亲,立刻会拉着我的衣领往车厢里拽,随口说了一句“当心手被轧掉!”。</p><p class="ql-block">当“5路”电车驶过了苏州河、进入浙江中路时,光线慢慢地暗了下来。原来是马路两侧的房子靠得太近,而周边的房子建得又高,把光线全部挡在外面。尤其到了冬天,太阳落山早,整条马路就显得阴森森的,唯有来往的有轨电车,不时发出“叮当叮当”清脆声音,才感受这条马路曾经有过的活力。当电车驶出北京路,一切又恢复正常了。</p><p class="ql-block"> 几乎每次,我们都在南京东路站下车。有时父亲会领着我去附近的沈大成食品店买些小零食,接着就去马路对面的永安公司闲逛。那时,父亲喜欢钓鱼,永安公司五楼有专门买钓鱼工具的柜台,父亲经常光顾这里,有时挑些鱼钩或买点鱼饵。而此时,在商场无所事事、四处溜达的我,脑海里依然还沉浸在刚才坐“铛铛”车的兴奋里……</p><p class="ql-block">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记忆中的许多人和事,逐渐变得模糊了,但童年时期与父亲一起坐“5路”电车的情景,以及那清脆悦耳的“叮当叮当”声,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2023.8.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