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谁持彩练当空舞</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黄磊</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在思南读书会上大家相互谈到著名作家孙甘露,又倾心撰写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好评如潮,我心存感激并希望能早日得到和阅读孙甘露先生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在期待中,恰逢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我和夫人迫不及待的一早一同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在人山人海的图书展览会中直奔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展台,当我拿到孙甘露先生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之后,欣喜若狂,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读书人的心情愉悦了,黄浦江的天空便会绽放出彩虹般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 孙甘露先生是我所尊敬和喜爱的当代中年作家之一。他极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对读者的同理心,在上海以及网络新闻和书香平台上,经常能看到和听到他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向读者推荐健康有益的书籍,他不同于一般人的一般的推荐和介绍书籍,而是努力地与读者交流读书体会,传教给大家阅读书籍和思考读书的技巧,希望大家能成为“书中的人”并尽可能的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脉络、情绪情怀以及所作所为。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哲人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作品中人物、场景和环境的细心描绘和铺垫,更主要的在于对作品的整体架构的驾驭和把握,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智慧、想象的空间和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喜欢一个人,尤其是喜欢他的文艺作品是不需要更多的理由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将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有机结合,在作品中尽可能的使用作者善于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既尽可能的还原作品追求的真实,又与读者产生思想和理解上的沟通和认同,是一部优秀文艺作品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的。作者孙甘露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有满腔的理想追求,再加上勤奋的学习、阅读和借鉴,使他掌握了旧上海的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以及上海滩独特的海派文化和市井生活。据此,也就理所当然的呈现于人们面前,一副具有高尚追求和人生格调的千里江山图画。</p> <p class="ql-block"> 1933年,上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革命陷入低潮。党中央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将设于上海的机关实施战略性大转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以此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图计划”时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坚定勇敢地完成了任务的故事。文学作品赏心悦目的艺术性在于故事的真实性和可读性,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p><p class="ql-block"> 革命者在熔炉中诞生,在烈火中永生。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讴歌的主人翁陈千里是存在于历史中的真实的革命传奇人物,也是作品中着力描写的实施“千里江山图计划”的负责人,他在苏联的伯力特工学校学习训练了三年,刚刚从海参崴来到上海,授命负责“千里江山图计划”转移行动,他所受领的任务之一是尽快揪查出潜伏于行动小组内的敌人和叛徒。于是,陈千里对行动小组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暗查、甄别和分析,终于排查出敌人暗插在行动小组的内鬼,并圆满完成了“千里江山图计划”。</p><p class="ql-block"> 陈千里在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中不是神是人,他是一个具有坚定的意志、信念和足智多谋的革命者。他的力量来自于对党的坚定忠诚,以及在困难中相信和依靠基本党员、基本群众对党的信念和革命觉悟,他在白色恐怖中足智多谋英勇作战,成为了我党隐蔽战线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作品中描写道:陈千里穿过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经过滨海城市海参崴,最初接到的指示只是潜入福建和两广地区,实施对国民党高层的瓦解分化工作。但是,邮轮停靠青岛的时候,“一位预料之外的客人上了船,到他的单间客舱拜访,来人让他临时改变计划,把目的地换成上海。”“中央交通局的‘老开’在上海被捕,特务包围了开会地点。一同被捕的还有其他五位同志。加上‘老开’,那次会议应该有十二位同志参加,会后这十二位同志就将组成一个临时行动小组,执行机密任务。”但是,显而易见行动还没有开始,特务们已经掌握了行动小组的行动企图,行动小组的行动计划受到了严重威胁,上级指示陈千里营救和帮助已经被捕的‘老开’,继续推进这项艰巨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陈千里的出场必然是任重如山。</p> <p class="ql-block">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不走一般小说开篇着细描写的常规之路,序幕拉开既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在作品中,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直奔主题,开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 作家孙甘露是一位有心的人。他在创作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之前,参考阅读了旧上海的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献。比如:旧上海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档案、风俗志等真实材料,力求还原历史真实,重现20世纪30年代上海等地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重现旧上海的建筑格局、街道布局、饮食风俗和文化娱乐等海派特征,并通过对一条马路、一件衣裳、一出传统戏曲、一部交响乐曲,甚至当时的人物走路形态和语言特征的描写等等,勾勒出令人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空间感和现实感,将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阅读的情绪高点,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阅读氛围使读者真正的赏心悦目深入其中。进而作者在力图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也对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经历进行了再加工和再描写,这些“移植的事实”看似虚构,但增加了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的阅读的吸引力,使整个作品更加的跌宕起伏、悬念重生。书中白描铺陈:“陈千里问道:‘这封信,取信安全吗?’老方:‘我们租下了徐家汇邮局一三七和一三八信箱,一三八正好在一三七下面,隔板有个机关,轻轻一拉,一三七的信就掉下来了,就算有人在旁边监视,也不容易注意到打开一三八信箱的人。’‘还是太冒险了——’陈千里再一次仔细检查那封信。”此处,作者仅用简单数笔,读者在紧张、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中,深感和体会了陈千里的专业、专注和细致。陈千里的工作认真到了十分苛刻的地步,作品中进一步的交代和描写:“陈千里是经历过严苛的训练,他总是被要求不断的剔除不必要的动作,但老方在那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却忽然做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多余动作:为什么老方突然扭头往回跑?直到这个问题进入陈千里的头脑中,他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因为,对于专业特工陈千里看来,依据他的专业规范和工作经验,地下工作必须排除一切“为什么”,有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韩愈在《师说》中讲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凡事都有道道,技能各有长短。因此,作品中根据历史故事和铺陈的需求,用白描的方式反复描绘和陈述陈千里第一次与老方见面,利用与老方在一起的难得机会,不断的询问和了解行动小组在召集的会议暴露以后,于不长的时间里所做出的行动决定、采取对策、补救方法、结果印证,以及参加会议人员的反常行为和正常行为等等就不难理解了,能详尽详。</p><p class="ql-block"> 行动小组很快再次遭到挫折,老方牺牲了。严酷的事实一再表明,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绝对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绝对的相对安全。因此,隐蔽战线下的战士是永远行走在钢丝绳上而无惧个人安危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谁持彩练当空舞。</p> <p class="ql-block"> 陈千里的思维缜密,机智过人,不愧为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老道特工。他是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对收集的情况和信息进行抽丝剥茧,查找上海行动小组的行动漏洞和工作环节的差错,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揪出内鬼,完成特殊任务。</p><p class="ql-block"> 上海在白色恐怖下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地下工作者不仅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要具备高超的对敌斗争经验和技巧。作者孙甘露是如何使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既不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故事发展的情节逻辑,又紧紧的抓住读者的心理需求,满足整篇著作仍然依据对上海特殊情形下的清晰叙述,展示紧凑的逻辑思路,维系剧情的跌宕起伏。这种文艺作品写作上的需求在我看来,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独辟蹊径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叙述道路,精炼的文字叙述、简短的语句表达、快节奏的情景轮换、高密度的情节阐述等等,使读者始终紧跟着作者的笔触,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危机迭爆之中既憎恨特务的阴险狡诈,也对英雄人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瞬间的转危为安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钦佩。作者在作品的情节布局上一直在快速的转换当中,陈千里在与时间赛跑,快速的创造接应的条件或密布揭露、捕获内鬼的陷阱:“他把咖啡馆当做接应地点,没有想到敌人也在那条弄堂里。任何行动都要现场勘察,纸上作业靠不住,可他没时间了。实际上他把易君年的位置暴露了,老易几天前刚从看守所释放,这些侦缉队里的便衣完全有可能认出他来。他本应该找一个更隐蔽的地方。”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中升腾跌宕的情节布局,使读者的眼睛紧盯着书中不断跳动的文字反复咀嚼,思维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快速的流淌,不断转换、变换的故事场景或故事情节,还有精炼到“不愿意多写一个字”的人物对白,书中这种精准、精致的描写和叙述使读者在阅读中,也不得不表现出些许的焦虑、不安并大口的喘着呼吸,有时仿佛又迫使阅读者紧紧的憋住那本应该有的一呼一吸,可有时又居然没有了下一口紧跟上来的气了。“闷浊”的空气也只有作者的笔触停下来的那一刻,读者也才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心情得到了缓解。</p><p class="ql-block"> 书,是有魅力的;好书,是更加有了魅力的。</p> <p class="ql-block"> 作品中又进一步描写陈千里的“不经意之间”的心理活动:“他自己有没有预料到这一出呢?肯定没有,可他确实让林石告诉了所有人,银行里有五根金条。也许是出于某种本能,这有点不符合地下工作的原则,但他隐隐觉得,如果你让某些人知道自己手里拿着许多根金条,做起事情来就会颠三倒四,违反常态。”在此,作者孙甘露对作品中的情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入木三分,读者每每的阅读到作品中类似的大段文字,需要反复的琢磨和品味。而且,越琢磨越有品味。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需要有清晰逻辑思维线条,同时还要有必须的语言逻辑和情感投入,孙甘露先生倾情而作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做到了知行合一,赋予了作品中的人物以合理真实的人性逻辑,洞察交代了乱世之下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中人物情节的澎湃动人、连绵起伏的交待,生动鲜活、不增不减的情感叙事使读者万般的不肯将此书久久的放下。</p> <p class="ql-block"> 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不是用空洞的口号和标签糊贴而成的。作者孙甘露对一个革命者的成长是从点点滴滴和看似不经意之间,使一个对革命和理想懵懵懂懂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叶桃最终倒在了敌人的枪下。作品则在叙述中写道:“那个时候他(陈千里)还没有真正参加工作,还不太了解共产主义,不懂秘密工作的复杂性。 他也不懂为什么传递一句话有那么重要,值得为之付出生命。”叶桃和陈千里经常在一起:“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前面,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听见他说起《上尉的女儿》,也去找来那本小说,读完了再找她讨论,她却说现在她不怎么喜欢那个故事了。……她去俄语补习班。他还在为《告少年》沉迷,她已经开始悄悄阅读《新青年》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某种迷人的混沌状态终于消失了,就像一阵风吹过,就像阳光融化玻璃上的雾霜,他和叶桃,两个人完全看清楚了对方的心思。”“时隔一年,情形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在这个阶段,他成长的反而比叶桃快了那么一些。”但是,无论如何叶桃是陈千里的领路人。“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品中人物的简短对话会使人物的形象逐渐的丰满起来,也会在简短的段落描写中迅速的拉近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和交流。作者孙甘露对革命者的描写抛弃了大段的说教和图画式的描绘,而在作品人物的言谈之中唤起彼此之间的逼真形象,从而也就在读者面前展露出活脱脱富有个性特点的作品人物了。言在此,而意在“千里江山图计划”。</p><p class="ql-block"> 叶桃已经身负重伤,面对着陈千里:“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叶桃牺牲了。</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还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p><p class="ql-block"> 方云平牺牲了、 龙冬牺牲了、叶桃牺牲了、凌汶牺牲了、林石牺牲了、陈千元牺牲了、董慧文牺牲了、李汉牺牲了、梁士超牺牲了、田非牺牲了、秦传安牺牲了、去菜场报信的同志也牺牲了……。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牺牲在隐蔽战线上、人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永远也不知道他们真实姓名的——死间!</p><p class="ql-block"> 谁持彩练当空舞?</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千里江山图》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也给读者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社会思考。我手握着这本书,从黑暗的夜又读到了另一个黎明。尤其是当我读到书中以下的这段文字,已是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一位烈士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一封没有署名的信</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想给你写一封信,但是不知道怎么落笔才不会泄露。</p><p class="ql-block"> 也许该用密写的方式写在纸上,或者用莫尔斯电码编成一段话,但是所有这些方式,都只是试图在万一被发现时无法破译。而我真正想对你说的并非秘密,可以写在云上,或者写在水上,世间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但那只是写给你的。犹如我此生说过的所有的话,被你的眼睛、耳朵捕获,像是盲文或者世界语,它的凸起,它对自然语言的模仿,那隐约的刺痛,或者句法。为你的指端所记录。</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分别。虽然,每分每秒都可能是我们永别的时刻。而如果我们能看着彼此分开,那已经是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你大概读不到这封信,我也许已经不在了,已经离你很远,在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我应该在哪里等你,你才能找到我。但你会知道的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并不指望在另一个世界重聚,我们挚爱的只有我们曾经所在的地方,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我们,这也是我们唯一愿望为之付出一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什么时候你再去龙华吧,三四月间,桃花开时,上报恩塔,替我再看看龙华,看看上海。还有报恩塔东边的那片桃园,看看哪些红色、白色和红白混色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0日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烈士雕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