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书院的云淡风轻

秋水一摄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对朱子理学怀有恶感,所谓的“灭人欲,存天理”,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让我对朱子理学敬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但细细想来,其实真正读过的儒学经典,也不过仅仅是一本《大学》而已。所以人对不了解或不能理解的东西,往往都容易产生偏见。</p> <p class="ql-block">  跟四大书院相比,鹅湖书院规模小得可怜,从山路转进去,即使导航提示前方500米就是终点,还让人看不到一点痕迹,直到上个小坡转个弯,再朝下看去,才发现田边水塘前,那一方小小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相较于去过的四大书院的岳麓和嵩阳,这个小小的院落却让我更能静下心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心境,才能细细去了解和回顾那一段大儒们风云际会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之所以出名,源于南宋时那一场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吕祖谦的撮合下,搞了一场辩论会,辩论的内容让我们不学儒学的人看起来很绕,而结果是与吕大儒想让双方统一思想的愿望背道而驰,最终儒家理学与心学之争,从南宋跨元、明两朝都未平息。</p> <p class="ql-block">  撇开艰涩难懂的哲学论点,朱熹的宽广深厚,吕祖谦的敦良温恭,陆氏兄弟的锐利锋芒,都仿佛一幕活生生的大戏,在这个小院落里徐徐展开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过去对朱熹是有偏见的: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所谓有容乃大,往往都是虚怀若谷的,但理学与心学在明朝争斗到了极致之时,令多少人你死我活、家破人亡也是不争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走出鹅湖书院的时候,蓝天上不见云彩,傍晚的暖阳中,一丝微风带着山间松林的气息轻轻从身前飘过。</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儒们也是这样云淡风轻的、把一个个沉重的话题拿起又放下,而身后却是无数儒家弟子、无数的官宦家族,用几百年的荣耀与沉沦,去为这些话题做出注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PS百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依约来到鹅湖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通过对外物的考察,启发人的内心潜在良知。陆氏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本心”,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吕祖谦在会上没有明确表态,此后儒家的理学、心学之争,一直延续了数百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