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这些年过古稀的老人,总习惯称自己是“老铁路人”,其实也不为过,因为他们其中大部分人,在铁路上工作时间已经有三四十年以上,直至退休,即便中途转行的一些人,在铁路工作也有二十余年,“老铁路人”这个称谓在这些人心中举足轻重,准确地说这个称呼,代表了他们对铁路的一种情怀,因为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中国铁路的建设发展,今日铁路的腾飞,这些老铁路人也是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这还是一个特出的群体,很多机缘巧合让这些人走到了一起。六十年代末期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赋予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当时虽然学校不同但同属于丰台区管辖,所以1969年2月4日那趟“知青专列”把他们运输到了远离京城,远离父母,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一辆辆军用大卡车,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把他们送到了黄土高原的延安地区洛川县各个公社;最终被老乡用一辆辆架子车拉着他们的行李,徒步来到安营扎寨,落户生根的穷乡僻壤,开始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艰苦劳动和食不饱腹的生活。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身体得到了锻炼,精神得到了升华。</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下半年赶上国家工业复兴的大招工,延安地区的五小工业上马,陕西省工矿企业需要用工,延安插队知青逐步分批走向新的岗位。我们这些人有幸被招工到西安铁路局宝鸡分局“普集镇车务段”录用,共同的命运继续延续着。1970年9月12日又是一个记忆犹新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他们结束了“农民”的身份,转换成了铁路“工人”。他们乘坐上了一辆辆载人的公共汽车,驶离了挥洒汗水的黄土高原,又改乘绿皮火车,将他们运送到了陕西关中地区,俗称八百里秦川。普集镇车务段是铁路分局下属机构,管辖陇海线西安至宝鸡区间十一个中间车站,段人事根据各车站的业务量,把这些新工分配到了沿线各个车站,从此干起了与铁路运输有关的各个工种。新职工的到来,给十年未招工的铁路运输部门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人不管干什么工种,都能继续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知青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干得风生水起,发挥着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刮起了知青返城潮,打破了来自北京知青的平静生活,由此开始了知青大返城,车务段的大部分知青,为了与亲人团聚,为了孩子的将来,开始办理调动工作,拖家带口地回到了北京,只有极少的人仍然留在了车站;其中一部分人把家安在了宝鸡;我是随着爱人工作调动一九九零年就到了西安,别看我俩都是知青,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退休后才回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割舍不掉的情愫,退休回到北京的我们,经常收到老同学的邀请,插队结下的友谊根深蒂固;知青后老铁路人的友谊随着时间的递进,热心肠的同志开始建群牵线联系,当年被分到车务段的七八十个北京人,分开多年后又开始有了联系,前几年第一次聚会就来了三十多人,虽然大家都有几十年没见过面了,一见面,还能像说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清楚地叫出名字,也有的人变化很大,但是说出名字,也能找回原来的记忆。如今这群人都已经年过古稀,似乎更愿意出来一同聚聚,见见面,聊聊天,感受那份淳朴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这几次聚会的组织者都是胡伯琪,他是我初中同学,重情重义,十分珍惜这段有缘相遇的感情,他习惯雪中送炭,成人之美,曾经,有不少同学得到过他别无所求的帮助。他的组织能力很强,每次活动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有条不紊,细心周到。比如,从饭店的选址、饭菜的口味质量,老铁路人的出行路线,都安排得妥妥的。还有范俊玲这位群里的老大姐,也是个热心肠,积极配合胡伯琪工作,相互辉映,让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岁月留痕,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和珍贵的回忆,希望老铁路人都好好保重身体,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期待下次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2023.9.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