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瓷大碗(之一)

南山松

<p class="ql-block">自己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记事时起,父亲就从爷爷那里继承了吃饭用的粗瓷大碗(当地人叫“老钵子”),因为那时父亲已替代爷爷成为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为了多挣工分养家糊口,大集体时生产队里的急、难、险、重任务他都抢着干、争着干。奶奶和母亲心疼父亲,每次吃饭虽然都会先给爷爷盛,但总是将干的、稠的多盛些给他享用。即便如此,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仍旧紧巴巴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凭借着超前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率先在责任田里发展果树,影响和带动了邻居们苹果生产的发展,使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家里从土窑洞迁入了砖混结构的平房,兄弟几人先后考上了学,并在城里购了房安了家。</p><p class="ql-block">待我们相继成人参加了工作,父亲说你们现在都不出什么大力、吃的又好,老钵子对你们来说没什么用了,这碗我自己留着。无论是他和母亲两人在家,还是我们回家看望他们,那碗一直由他专用。其实到后来,他的饭量逐年减少,远远比不上我们及孙辈们。那个曾经象征着主人地位的粗瓷大碗在父亲手里变成了勤俭持家的宝器,全家人聚餐时,他总是让我们晚辈们先盛,最后剩多剩少都是他的!吃完饭还不忘沿袭多年的老习惯:用馒头将碗壁里的汤汁擦拭一遍。当年饭量最大的他晚年时也成了光盘行动、反对浪费的典范!</p><p class="ql-block">2022年父亲走完了他八十四年人生历程离开了我们,他的那口粗瓷大碗至今还保留在老家的厨柜里。从它身上我们仍然能感知到父亲的当年不屈不挠、拼搏向上和勤俭持家、宽厚包容的精神和力量!</p><p class="ql-block">我爱那口粗瓷大碗,更爱我亲爱的老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