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博士风采第二编第107辑——周丹博士

《石门博士》编辑部

博 士 简 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丹,1985年9月生,土家族,湖南石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小学就读于袁公渡小学,初中就读于袁公渡中学,高中就读于石门一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系中央实施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修订组专家。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编辑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共产党巡视理论研究中心理事。曾挂职任甘肃民勤县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哲学等。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研究》《新价值秩序研究》、译著《马克思的价值: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荣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五年一届)、入选第十届“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第二届高清海学术基金奖(论文类)一等奖等。</p> 博 士 采 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立足中国实际做哲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 访 者:金思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下文以“金”代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采访者:周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12级博士后、《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下文以“周”代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b>您是在什么机缘下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的?当时有对自己的博士后经历有着怎样的预期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我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从机缘讲是比较偶然的。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后半阶段,越发有一种渴望,想出去走一走,看看不同的哲学传统和不同的做哲学的方式。2012年3月,我的博士导师孙正聿老师和我后来的博士后导师李景源老师,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相遇谈到我的事情。李老师说,现在中国社科院招聘,博士后是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周丹愿意做博士后,可以一试。孙老师随即给我打电话征求意见。我回复说,只要能开阔视野,我愿意到哲学所做博士后。就这样,3个月后,博士毕业,经过考核等程序,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当时对自己的博士后预期是比较低的,“开阔视野,有收获就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那在您进站后,研究工作是否按照预期展开?您是怎么确定研究方向,又是怎么层层深入推进研究的?能向咱们现在的博士后分享一下您在当时的研究心得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进站后,坦白讲,报到第一天就很不适应。2012年6月27日下午,我在院博管办办手续,在办公室遇到了同为吉林大学过来做博士后的贾朋(他和我一样,吉林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之前在吉大校园常见,但从未打过招呼),他后来留在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并且做了蔡昉副院长的秘书。我和他两人拖着行李,大包小包,坐9路公交车到北京西站,然后换地铁到良乡,单程花了将近3个小时,筋疲力尽。这是之前在长春从未有过的,来了个“下马威”。不过好在博士后主要就是看书、写文章、做研究,对通勤时间要求不高,而且不久很幸运搬到了通州华兴园,生活、居住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研究工作方面,李景源老师充分尊重个人的研究兴趣,并且鼓励沿着博士论文的方向深化研究。我的博士论文是《现代性的资本批判》,很快就确定了博士后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我的基本判断是,现代性作为理论形态的现代社会自我意识,是现代化质的规定性。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是资本批判,资本批判构成了最深刻的现代性批判。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现代性作为理论形态的现代中国自我意识,一方面不可能脱离现代性的视域范畴,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独特内涵。在思想和思维方面,中国现代性坚持辩证理性,一方面超越传统现代性的理性同一性,克服“本质主义的肆虐”;另一方面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克服“存在主义的焦虑”。在现实和存在方面,中国现代性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方面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主题,博士后期间发表了10多篇文章,其中《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反思》一文发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后来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该文是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学术会议的文章,后来刊物主动联系的我,并且至今也不认识这位编辑老师,在此也表达诚挚谢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这个经历,更重要的原因是想尝试回答如何层层深入推进研究。从2013年发表《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反思》,2017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发表《反思启蒙与面向中国现实》,到202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价值》,2022在《光明日报》发表《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再到202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研究”,202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哲学研究”,主题始终如一,围绕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并且逐步具体、深化。博士后经历,对于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朋友来说,是极好的。因为它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博士的升阶版;另一方面又是对下一步正式入职的有效适应和衔接。博士后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板凳深度决定未来研究能走多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您曾在新入院人员培训班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初心和使命,令人印象深刻。请问在工作中,您是如何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断从学术研究中获得人生价值感的?这份动力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因为对很多青年学者来说,这可能比研究方法上的精进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感谢你对那次线上报告的关注。我同意你的看法,弄清楚为什么做研究比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更重要。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观点,研究是个人的,无关其他。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马克思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与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国家及其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讲:“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人民做学问,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用具体的专业研究来践行这一初心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譬如,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关注,一直基于这样的理论困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解释这一现实?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范式难以说清楚;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资本-利润范式不符合实际。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能够处于现代性之中却超于现代性之上?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内涵,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我想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应有内容,也是为人民做学问的具体表现。孙正聿老师说,学者是人格化的学术。在不断的学术研究中,不断实现学者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我了解到您曾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挂职,这段经历对您有着怎样的意义,又是怎样助力您的学术研究工作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我于2018-2019年在甘肃民勤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确实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通过挂职锻炼,我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或者说认识了立体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当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百思不得其解时,民勤给了我启发和答案。</p><p class="ql-block">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西北东三面被我国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和腾格里包围,沙漠和荒漠化土地占全县面积90.34%,是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素有“民勤不保,河西走廊不保,中国西部不保”的说法。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在这样一个几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方,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单靠资本-利润的逻辑行吗?我具体负责过商贸流通、招商引资工作,其实是很难的。这就必须依靠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一系列促进政策、服务保障,积极引导资本、电商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创办首届蜜瓜节和蜜瓜全网发售,积极拓展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打响“民勤蜜瓜”品牌。民勤蜜瓜“触网”销售比例超过50%,均价较2017年增长100%-200%,农民显著增收。2018年,民勤县的电商交易规模在甘肃省69个县(市)中跃居第三名,同年“民勤蜜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不亲身经历,困难和成绩都是很难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挂职回来后,我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价值》,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着重谈的就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看待资本、驾驭资本,这和中央后来明确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等政策高度吻合。该文先后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转载,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被《哲学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政治经济学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权威、核心期刊引用,产生较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挂职归来,您主持《哲学研究》编辑部工作,受命推行《哲学研究》全面改革。当时为何要改革?改革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又是怎样克服的?最终获得了怎样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同行竞争,当时《哲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是原有办刊传统丢失,另一方面是地位影响不突出。改革的主要目标也可以借用“复兴”一词来概括。《哲学研究》编辑部在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充分尊重、运用学术规律和办刊规律,不断加强、完善制度建设,积极调动各要素活力,增强议题设置和学术引导的能力,鼓励“哲学创造、理论创新”,有效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成效还是很不错的。2013年,《哲学研究》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顶级”(最高级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期刊内容建设方面,关注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积极开展选题策划。一是从哲学上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学理性研究。2021年11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专栏文章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全国仅93篇/组文章入选,《哲学研究》专栏文章位列首位)。二是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展开深度的哲学研究。刊物凝练了16个重点选题方向。譬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形态、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中西哲学对话、世界哲学版图重绘、人工智能、生命(基因)伦理、当代科技观等。三是主动开展学术活动,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发展。主办一系列以青年学者为主的研讨会,譬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阐释”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诠释学青年论坛、中国现象学青年论坛等。在发文方面也是一样的。譬如,2021年第9期至2022年第8期,共计发文145篇。其中,青年学者(80后)发文67篇,占比46%;讲师、博士后发文16篇,在读博士发文5篇,占比14.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期刊管理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审稿、编辑、校对流程规范,提高管理效能。我们先后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杂志社编审委员会定稿会流程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杂志社审稿、编辑与校对流程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杂志社约稿流程规定》等制度。具体编校流程是:(1)采用期刊网上投稿系统;(2)值班编辑来稿登记与稿件分派;(3)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匿名评审;(4)编辑部主任复审、编辑部审稿会;(5)主编终审、编审委员会定稿会;(6)责任编辑审阅校对(三校);(7)统编、核红;(8)对蓝图通读复核;(9)样刊审验;(10)刊物编校质量抽检、通报。通过改革,全流程公开透明、可控可溯,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有效提升编校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编学研一体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哲学研究》编辑部党支部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命名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2022年);冯国超荣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编辑”称号(2020年);周丹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1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2020年);刘未沫荣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称号(2020年),入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3年);韩骁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称号(202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哲学研究》获得的主要荣誉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顶级”期刊(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优秀”(2021年、2022年);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2020年、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文章(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2022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中国精品期刊展”(2019年、2022年、202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本刊位列哲学学科期刊第一(全部“三大指数”:综合指数、转载量、转载率均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刊建设和个人研究不一样,依赖于作者、编辑、读者和学界同仁的同频共振,衷心感谢大家支持!办刊有如逆水行舟,仍需不断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您曾提到第一条就是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作为《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您认为青年学者在平时的研究中应如何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又该如何突出问题意识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人们常说,艺术源自生活,问题来自实践。然而我们的研究人员、青年学者,显然不是实践家;同时具体实践中的问题也未必能够成为学术研究意义上的问题,特别是哲学研究意义上的问题。从总体上讲,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做到三个积累:文献积累,得道于心;思想积累,发明于心;生活积累,活化于心。只有通过生活积累,才能够活化我们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使我们真正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所谓生活积累的“捷径”就是密切关注时代,密切关注中国实际,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在具体的学术论文写作中,这一问题意识既“在场”又“隐退”,我们要用具体的、专业的、严谨的、深刻的学理做论证,把关于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避免流于一般化论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这对您的哲学研究工作有怎样的指导和启发?您还提到过“用哲学关照现实,做立足中国实际的学问”,能否谈谈具体的实现路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指引。我们讲,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体现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方面面,哲学研究也不例外。“用哲学关照现实,做立足中国实际的学问”,就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我们现在的哲学似乎离现实很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我们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从部门哲学的角度看,恰好对应着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五大哲学”方兴未艾。由此可见,哲学从来都是面向现实的学问。我们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全人类的重要价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p> 学 术 成 果 <p class="ql-block"><b>专著</b>:</p><p class="ql-block">(1)《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p><p class="ql-block">(2)《新价值秩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p><p class="ql-block">(3)《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问答》,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3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译著:</b></p><p class="ql-block">《马克思的价值——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代表性论文: </b></p><p class="ql-block">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转载,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p><p class="ql-block">(2)《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年5月23日。《新华文摘》2022年第16期转载</p><p class="ql-block">(3)《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生成逻辑》,载《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22年第1期转载。</p><p class="ql-block">(4)《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载《中国纪检监察》2022年第19期。人民日报社《内部参阅》2022年第41期报送。</p><p class="ql-block">(5)《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恩格斯辩证法》,载《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p><p class="ql-block">(6)《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新华文摘》2021年第5期摘编,《新华文摘》(网络版)2021年第7期转载。</p><p class="ql-block">(7)《反思启蒙与面向中国现实》,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荣获第二届高清海学术基金奖(论文类)一等奖。</p><p class="ql-block">(8)《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反思》,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期转载。</p><p class="ql-block">(9)《论现代性批判的两条道路——在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上、下),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2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