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涡阳县:洪山庙又名“药王庙”

霞光依依

<p class="ql-block">打开腾讯地图,一搜“洪山庙”或“药王庙”,您会发现全国总共有上千个洪山庙或药王庙,而且几乎都在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华腹地为什么也会出现这么多呢?特别作为老子故里的涡阳县咋也有因“洪山庙”“药王庙”而得名的“洪山乡”“洪山庙村”等说法呢?”</p> <p class="ql-block">原来,涡阳县的洪山庙又名药王庙,原名谷神庙,为神农尝百草,并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五谷神,并建庙四时祭祀于此的一座庙宇。难怪老子故里涡阳县有一条武家河穿越期间,这就是远古时代的“谷水。</p> <p class="ql-block">相传,这谷水名字的由来,就与“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有关。这一过程,是谷神后世子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道家与医家,就是连体婴,一脉相承,同肇于黄老,皆为济世之用也。医以道为体,道以医为用。道不远人,医不离体;道法自然,医顺自然。史载,西周初年,商纣王之子殷洪劫后余生,遁居于谷神庙,自号洪山道人。殷洪少年时曾经出家学道,是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的弟子。在谷神庙殷洪省悟师训,探研经伦,教民驯养马牛,导众繁育五谷。(封神演义里,把殷洪封为斗部五谷星君的来源根据就在于此)殷洪谙熟《洛书》,总结纣王无道失国之教训,假托商周武王问政箕子,箕子向武王高谈阔论,讲授《洛书》的传闻,抒发己见,启迪后世,撰著政论一卷,名曰《洪范》。</p> <p class="ql-block">周康王时,八十多岁的洪山道人病故。周康王闻悉大惊,遣使臣至谷神庙凭吊殷洪,并追封殷洪为“洪山真君”,扩建殿字,改谷神庙为洪山庙,将其遗著《洪范》收录于王室经典《尚书》之中。该庙与新德集纪念帝喾的庙宇新德庙、标里集的纪念楚国国君楚灵王的庙宇重兴寺齐名,号称“当地三古庙”。</p> <p class="ql-block">相传,洪山真人殷洪是一位黄老思想集大成者,根据五谷辩味,对应五脏治疗,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广为传颂。洪山真人的最大贡献,是将人医之理论拓展运用在牲畜疾病救治方面,开辟了中医兽用之先河,为当时农业生产,军队作战,物资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洪山真人医学知识的传播,洪山传人在各地纪念洪山的庙宇也分布建立。标里镇洪山庙村,就是这一历史渊源深厚的见证。又由于该庙有相关史料记载,为纪念唐朝名医孙思的庙宇,故该地关于孙思邈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所以此地洪山庙也是药都亳州历史悠久的又一佐证。</p> <p class="ql-block">又一传说 该庙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是纪念神医华佗的庙宇。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当时这里就是他的故里。在这里世代相传,华佗神医本是汉魏人,外科水法济世,麻沸神散救民,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道藏》记载,他是天上一位神仙,因故被贬于凡间,而以医人救苦病危补过。由于他本来就是一位神仙,故下来凡间之后,凡经他医治的疾病,无不手到病除,药到回春。</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华佗的生日。也有一说是五月初五。所以在这里,世代相传,华氏家族本是地方望族,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故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东汉末年,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专门他立传 ,道教尊其为“神功妙手华真人”,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p> <p class="ql-block">此地世代,还有一传说,孙思邈祖籍该地孙庄人。他自幼多病,故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其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之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深为群众崇敬。公元605年-618年间,孙思邈游学四川,后隐于终南山炼丹。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673年时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次年,因病辞退。682年,孙思邈卒。</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孙思邈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成为以方类证之指南;提倡的脏腑虚实、寒热辨证,对后世脏腑辨证影响深远;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提倡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的防治也留下了宝贵经验。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曾居住故乡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祖籍故里人闻得其事,也在此立庙纪念。</p> <p class="ql-block">特别近期,利辛县文史研究员沈国磊传来他研究的成果,楚店有一庙宇,为纪念孙思邈的庙宇,当地也称药王庙。笔者很是震撼,随微信涡阳县诗词协会秘书长冯强了解此事。借助上周末去楚店学区秋季督查工作时的机遇,向中心校领导孙校长作进一步确认。确实如近年获悉的一致,楚店旧时确实有纪念孙思邈的庙宇,孙氏村子满布涡阳县诸多乡镇。特别义门陈大标里花沟,高公店集临湖公吉寺楚店等均广大地区均是孙姓聚集地,为过去这里纪念孙思邈的庙宇众多。</p> <p class="ql-block">为此,笔者很赞成他们的认定,确实符合相关资料记载,特别在东汉末年这里就有药城所在的说法,唐代孙思邈是秦汉以来的药城或确切说是唐朝时期药城的延续。所以他们作为当地孙氏大户一直荣耀自豪,由此可知老子故里涡阳县纪念孙思邈的庙宇也非空穴来风。另,因《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亳州利辛卷》一书,载有《药王庙》一文。</p> <p class="ql-block">该文中记载,“药王庙距利辛西北五十里之遥。这里的人们为什么给药王盖个庙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孙思邈年轻时学医,出师后,自开药铺,为人治病。可是,患者只要请他去看,没有一个能治好的。后来,谁患了病,也不请他医了,他的生意从此萧条冷落了,连生活也无法维持。”“夫妻二人生活贫困,只好逃荒乞讨,这一日碰到一个白胡子老者(老子)点化,脚有八斤半才能改运治好人的病。”“二人晓行夜宿,朝南面楚店集的方向走去,突遇大雨,道路泥泞,两脚泥,乏累叹曰:足有八斤,稍息路边。碰见十二连庙村有人抬棺,滴有鲜血,活此妇人,传为神医,成为“药王”,于此立庙。”等文字确实值得探究。</p> <p class="ql-block">印象很深的是药王孙思邈传说中提到的“十二连庙”村子是不是涡阳县标里镇的连庙村,还是药王孙思邈夫妇沿路所经过的其中一个村落,也是一直想探究的主要原因。究竟老子故里涡阳县标里镇的连庙是否与该文记载的“十二连庄”关联,或者标里楚店临湖公吉寺等是否均因楚国灵王驻军标里镇古亁溪所在的章华宫而关联呢?这,也是笔者,多次去连庙希望求得考证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获悉,该连庙村确实有庙,只可惜当地连姓人数不多,凡上了岁数的老人回忆仅是纪念关公老爷的庙宇。另外,而令不得不探究的是,古镇标里与临湖之间有个姓氏极为罕见的类庄,究竟是不是神农氏尝百草,有人类伊始的上古王朝开国之地?为此,也与相关文史人员多次考察过,仅获悉为楚国国君君灵王驻军伐徐时,其一员猛将家居之地。本年度老子庙会期间,省台记者杨苏军等也亲临考证,获悉的也仅是捻史或抗战史。</p> <p class="ql-block">巧逢昨天韩主席转来份带有“安徽省涡阳县洪山乡人民政府”印章的“革命烈军属定期定量辅助证”,不禁觉得如此熟悉,就又翻阅相关“洪山乡”字样的史料,随转对地方文化颇有研究的标里退休老干部纪委书记邓书全,获悉原该“洪山乡,座落在他们老家的邓寨村内,在现在的前孙庄南面,距涡标路约600米左右,现为花沟标里两镇交界处,旧时有个洪山庙,洪山乡就是以这个洪山庙而得名。”可很遗憾:不管关于这“洪山乡”洪山庙”还是相关史料记载的“药王”或“药王庙”虽早有收存,但流传于世的相关传说一直未能成文。现粗略整理,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来源:石芳侠/2023年9月20日日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