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摹《衡方碑》看隶书的发展需要继承和创新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起码注意两条:一是不能背离传统,要遵循艺术规律;二是大量学习借鉴先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先人的肩膀向上攀登。艺术创新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顺理成章的、有丰厚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作为。这种作为不是做作,不硬撑,不去人为拔高。对传统的继承越扎实、功底越深厚,其发展和创新也就渐渐蕴藏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1.继承传统要深入临习碑帖</p><p class="ql-block">学习隶书就要先从传统隶书艺术中学起。汉隶为隶书之尊,可称为隶书之传统基准。学习隶书不学汉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郑簠先学明人宋珏的隶书,学了二十年没有任何建树,改学汉隶后,“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隶法琐言》),遂“沉酣其中三十余年”。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清人的隶书墨迹,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汉碑的作品,如何绍基、沈寐叟、金农等人。</p> <p class="ql-block">2.继承传统要有吃苦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这和追求其他技艺一样,学习、掌握任何一门技能都要坚持勤练。郑簠毕生致力于隶书的研究,并大量收购天下汉碑。邓石如学书法“每日昧爽起,研磨盈盘,至夜时分尽墨乃就寝,寒者不辍”。何绍基在外出旅途中都将碑帖揣在怀中,闲余时拿出来研习,单就其在长沙居住期间临《张迁碑》百余通,《衡方》《礼器》《史晨》又数十通。以上足以说明清代的隶书之所以成就显著,与书家穷毕生精力去研习是分不开的。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钟爱的书法艺术,我们必须坚持沉下心来,在吃透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推动隶书的创作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3.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p><p class="ql-block">万物发展贵在创新,作为书法,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创新,只有甲骨、钟鼎文就没有大小篆;如果没有创新,只有大小篆就没有隶书。但是,创新要有法则和基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