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创世神话传说,《列子·汤问》:中有“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此外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和《淮南子集释》中也有不同版本的传说,一版本讲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另一版本是共工忍受不住横暴的颛项的威压,统领天兵天将推翻颛项的统治,在与颛顼战斗到不周山时,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发作,猛的一头向不周山碰去后,不周山霎时发生天崩地裂的变化,最终共工战胜了颛顼所统治的宇宙。</p><p class="ql-block"> “共工头触不周山”是女娲补天故事流传到颛顼共工时代的衍生故事。《列子》记载云:“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焉。”讲的是盘古开辟天地后,一则天地亦物,物有不足;二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三则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西北天柱被共工一怒之下用头撞断而天塌地陷。于是女娲又炼石补天。这些神话故事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相关性,属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断定,这些神话故事必然原创于原始社会末期从伏羲推演太极八卦”至“共工、颛顼争帝大战”的同一地域,故事的编创必有其所依据的原型物象和原型人物。同样,这些故事原型物象与人物原型亦必在同一地,而不可能毫无规则地分散在全国各地。一、盘古不可能在偏隅一方的角落而唯有在天地中央才能做成开天辟地这样的大事业;共工也只有在天中地中头触其附近的西北天柱;女娲亦唯在天中地中炼五色石补天。这才合乎逻辑。二、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担心天地重新合拢,便于天地中央和八极支撑了九根天柱。析城山昆仑丘即为中央天柱。古书《河图》、(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等都有记载昆仑为中央天柱者甚多。</p><p class="ql-block"> 逻辑认为,中华创世神话只有一个原创地,称作“一源说”。一源说认为,我国的创世神话具有三大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成为创世神话一源说的立论依据。二是认为形象思维是古人编创神话故事最为普遍的思维方式。每一则神话故事都有能够经得起千百万年风雨侵蚀的巨大天成的象形山体及至象形天象(尤其象形星座)作为编创故事的原型物,此处析城山西方向当地人称为斗顶(原名“天柱峰”的山便是历史上的不周山。这从司马迁之《史记.律书》谓“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淮南子.地形训》中“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等皆可认可。三是认为组成创世神话的许多故事之间存在着基本的逻辑相关性、连续性。任何神话的产生,都必有其相应的自然文化背景。如此重大主题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意境相吻的自然、文化现象作为故事原型或创作背景。仅仅根据孤零零一个或两个所谓原型物体不可能编创出如此完美的创世神话系列。同时,编创这些故事所依据的各原型物体之间也应具备同样的“相关性”。形体巨大,这些原型山体必然集中在同一地域。形态逼真,天成岩体:远古、上古时还不可能有寺庙等人工建筑物,也不可能以树木、堆土、江河等不固定物体和寺庙等后世人工追建物作为编创故事的原型,而必定是以能亿万斯年兀立于天地之间、高大险峻的山体和上天星座作为编创故事的素材或原型。找到这些,也就找到了真实的创世神话原创地。 以上从多个角度认证:析城山昆仑丘地区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的原创地。 </p><p class="ql-block"> 众多的古籍也有共工的诸多记载:《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神农(《雕玉集·壮力》),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于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等等诸多关于共工的记载。但从时间顺序上去看,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屈原在《天问》中就曾发出了“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p><p class="ql-block"> 此外,《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在神话中,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位于黄河中游河西地区,颛顼作为黄帝的一支部落居住于太行王屋山区的高地平台之上。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后纪二》注引: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空的支柱,其象形天体在析城山附近现叫斗顶的一个山体),造成世界向西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p><p class="ql-block"> 剥开神话的外衣,从时间维度和地理分布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共工和颛顼(祝融)是两个不同的部落联盟,炎帝系共工部落应处于太行王屋二山之东的低洼沼泽地带,才被后世封为水神的;黄帝系颛顼(祝融)处于太行王屋山的山地高台上,结合此处发祥的大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等神话传说,才被后世封为火神的。从这几则创世神话中也中可以找寻还原当时的自然条件:远古时期,水患频发,沼泽纵横,平原地区并不适宜人类居住。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处于平原沼泽地带的共工氏部落,为了争夺适合人类居住的太行王屋山地高台便与颛顼氏族部落发生了争斗,颛顼胜而共工败,此后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为了争夺山地平台,尧帝部落继续和共工部落进行争夺之战,杀戮再继续,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后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禹改变了治水方法,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禹也被所在部落推举为王。</p><p class="ql-block"> 随着气候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大禹治水成功后),洪水的退却、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发达,人口的急增,原来的山地已不适应人类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往肥沃的大河平原。在大禹之前,“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尧舜两位大帝都在那里称王。但是自大禹开始,“禹铸九鼎”,以豫州鼎为尊,夏朝的都城也从冀州慢慢开始迁到豫州。这个过程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中普遍都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口口相传加以神化后记录下来了,这也是产生上述众多神话故事的历史背景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来解释“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现象。反映了在原始部落中的激烈斗争和大自然的巨变,用神话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思想,神奇的传说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共工氏作为氏族的首领,随着炎黄两个部落的结盟,他的行为最后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盛况</p> <p class="ql-block">古人眼中的天中</p> <p class="ql-block">女娲补天中砍鳌足而撑四极之象形天体鳌背山</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昆仑天柱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不周山图,原名叫“天柱峰”位于昆仑墟之西北方向,当地人称斗顶。海拔1995米,为西北向最高山,亦是道家四灵神兽白虎之原形。古人在昆仑墟上观察发现日月星辰皆从此山后落下,而脚下的河水俱流向东南注入黄河,细看此山似一巨人双脚用力,双臂反推头顶西天柱状。当地人“头”之发音方言为“斗”(四声)将头帎称为“斗”帎。故将此山称之为“斗顶山”。从析城山望向这边此峰如天柱般立于此处。这也是这则创世神话产生依托的巨型物象。</p> <p class="ql-block">从云蒙山顶峰望向“不周山”,可清晰地看到头顶山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从云蒙山向东望去,依次为“不周山”,塔楼山,析城山,可以看到“不周山最高。</p> <p class="ql-block">“不周山”现叫.“斗顶”,又称天柱峰,为析城山昆仑墟西望最高峰,海拔1995米,故《淮南子.天文训》载:当年周穆王慕名西巡“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并“观日之所入”时,所见之日月星辰确乎皆落入此山。成为神话故事“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象形山体。</p> <p class="ql-block">从云蒙山极顶拍摄的一组近距离“不周山”共工形体形象山照片。</p> <p class="ql-block">昆仑墟与不周山方位图</p> <p class="ql-block">水神共工图</p> <p class="ql-block">火神祝融图</p> <p class="ql-block">不周山等诸山共同构成了古昆仑墟八景之一列笋天涯。</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区方位图</p> <p class="ql-block">相关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