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3年9月8日,应在艺术门画廊工作的同学所邀,前去观展。我喜欢他们这个画廊的名称:“艺术门”,引领观众走入艺术之门,尽享艺术之美,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b></p><p class="ql-block"><b> 这次观展的主题是出生于1971年的英国当代画家彼得.佩里名为《新月》的个展。这是该画廊继在香港、新加坡展出彼得.佩里先生的画作之后的第三站。他的作品曾经在泰特美术馆和巴塞尔美术馆举办过个展,还被多家重要机构收藏。</b></p> <b> 彼得.佩里先生的画别具一格,是用马克笔和各种尺子创作出来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线条和解构主义的几何语言,对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风格进行了新的探索。越仔细品味,越觉得有味道,从看似简单的线条中发现了无限的艺术张力。</b> <p class="ql-block"><b> 策展人大卫先生向我们系统介绍了彼得.佩里先生的绘画特点和创作过程,我们由此得知:他的画作容不得一星半点的失误,一旦开始创作,就必须全神贯注。那些尺子形状各异,有的是直线条,有的有锯齿状,有的有弧度,都是根据绘画需要,他自己手工制成的。</b></p> <b> 他曾经说过:“我作品的主题可以被认为是消解,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现代性中对消解的迷恋。”</b> <b> 有评论家认为:彼得·佩里的作品创造了运动和不稳定,尽管它的本质显然是有序的。虽然他的线性构图是有角度的,但它们绝不是静态的。在更近的观察线上画出具有渗透性的外观,因为他们微妙的不同的黑色和单色背景色调使其所形成的形状无论是主题还是背景都无法区分。不确定主体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是坚固的还是破碎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加上稀疏的、半埋着的颜色线,创作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运动。</b> <b> </b> <b> 我觉得,他的作品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作品的无标题,留给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由你天马行空,从中悟出道,悟出禅......</b> <b> 他曾经在香港名为《四伏》的个展中说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我遵循着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字公式去完成每一幅构图,但参数是任意的。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而且每一条线都是独立的,这一点很重要。对我来说,这有一种溶解感,一种通过我与它们表面近距离的细节和通过鲜艳的色彩与观者进行视觉接触来栖息于作品中。”</b> <b> 我特别迷恋于他那些貌似随意,其实有意为之的阴影部分处理,立体感、层次感、间距感一下子就出来了。</b> <b> 这是他的原始手稿</b> <p class="ql-block"><b> 才气横溢的彼得.佩里先生在向观众介绍他的作品(照片来自“艺术门画廊”,感谢摄影师)。</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毕,随同学去他们的办公区域继续感受艺术氛围。办公区域有些画作,也很吸睛!</b></p> <p class="ql-block"><b> 有点我喜爱的米罗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设计感挺强</b></p> <b> 以前曾经举办过的画展之周边产品,小朋友应该会动心!</b> <p class="ql-block"><b> 观展完毕,意犹未尽,再去看看其他画廊有什么值得驻足的画展。结果在六楼果然发现了一个不错的画家个展:罗威的《密语》。拍摄了几张我感兴趣的!</b></p> <b> 孔庙</b> <b> 岱庙</b> <b> 虹云</b> <b> 古漪园系列之十九</b> <b> 古漪园系列之二十</b> <b> 白蝶</b> <b> 墨蝶</b> <b> 然后又去对面的画廊瞅瞅,看来这位画家很年轻,作品的装饰性很强,色彩搭配得很好!</b> <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家画廊展出的是外国画家德基.莱奥斯的作品,儿童题材,十分艳丽,拍摄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b></p><p class="ql-block"><b> 这幅画名为《叶冲浪部落》。</b></p> <b> 《后启示录女孩》</b> <b> 《雇佣女孩》</b> <p class="ql-block"><b> 这幢建筑现名“百空间”,窗外可见陆家嘴的高层建筑群。据说原来是百联集团的一个仓库,现在将六层的房子分成若干组空间租给那些与艺术有关的单位,大多是画廊。可惜的是,不少画廊门可罗雀,难以为继,有的已经关门大吉了。真希望能尽快扭转颓势,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楼里,享受艺术带来的无穷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