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宗亲会”最早是由海外华侨宗亲发起的一个自组织。</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侨胞先驱们怀揣一本家谱,漂洋过海移居异国他乡,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历经千辛万苦的磨难中,侨胞们需要携手团结,互助互爱的精神,他们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于是成立了“同乡会、宗亲会、行业公会、商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华侨兴起了寻根热,陆续回国谒祖恳亲、联谊交流、投资兴业,遂把“宗亲会”这个宗族组织模式传到了国内。</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组织和传统社团的出现和发展。“宗亲会”和“同乡会、商会、同业公会”性质都一样,也是海外华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种类,具有群众性,其前身是同宗会、家族性的家族会。</p><p class="ql-block"> 自二十年前因工作关系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其他姓氏的宗族活动,到于姓委员会成立,不断接触宗族文化,不断研究源流世系,以及参加N次全国大型的姓氏活动,数年来随着接触面的扩大,慢慢了解了各个、各地宗亲会的利与弊。</p><p class="ql-block"> 纵观各地宗亲会圈子里的人,各种差异化也就慢慢凸显出来。一些思想矛盾和组织管理问题渐渐暴露,不和谐的音符,影响团结的因素随之显现出来,怨气、失望的情绪不断萌生,参与者的热情也随之降低,积极性不断受到挫伤。</p><p class="ql-block"> 没有加入这个组织的想加入,加入之后的,感觉和想象的不大一样,有违初衷,渐渐失去激情,甚至感到圈子里空气污浊,有种想逃出来的感觉。各地宗亲会似乎面临“兴也勃矣,亡亦忽矣”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究其原因何在呢?概因加入宗亲会的人员成分复杂,其想法、目的、追求、品位不尽相同。企业界、政界、文化界、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普通族民等,各自所处不同的阶层,其年龄、行业、文化素质、性格特点、环境条件等千差万别。</p><p class="ql-block"> 在宗亲会提供的广大舞台上,有的人试图利用宗亲巨大资源一显身手,以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有的虚荣心作怪,一心想在宗亲会里捞个名头官衔,以提高身价和知名度;也有的宗亲仅仅为了结交同姓朋友,或抱着借机游山玩水的态度……如此等等。在宗亲会成员中,存在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想法实属正常,也无可厚非,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 class="ql-block">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规则。问题在于,面对宗亲会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却难以产生一部具有约束力的有效《章程》,如果有所谓的《章程》,也只不过是虚拟的摆设罢了,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宗亲会的自身建设中,每个成员必须摆正位置,无论你在单位是什么领导,拥有多少财富,在宗亲会中都要以这个集体为核心,凝结一个合力,密切宗亲亲情的唯一性,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但相当多的宗亲仅仅只是一般性的参与而已,或浅尝辄止,有的冒个泡之后,再也不见了。有些人只愿意分享宗亲会带来的好处,却并无一点实际奉献付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故而,偌大的宗亲会组织,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以及可以共同遵循的思想行为规则。致使宗亲会软弱涣散,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原以寻根问祖,联络族谊,开展谱牒文化和宗族文化研究的初衷逐渐变味了。</p><p class="ql-block">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互投缘的人、有共同目标追求的人,渐渐走到一起了;意见不同的人却渐行渐远;分高低、论贵贱、划圈子,无形中形成了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不同派别。甚至,由于思想认识上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阵营。</p><p class="ql-block"> 最终,联谊性、研究性、非营利性的宗亲会,似乎变成了低级庸俗的名利场。而如今在各地圈子里,出现了多座山头,形成不同阵营,你方唱罢我登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论战不断。</p><p class="ql-block"> 一些趋炎附势的人,跟着摇旗呐喊,形成了对垒骂战,搞得那些不愿选边站队的宗亲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过去表现得很活跃、很积极的宗亲们,大都选择了沉默,或低调应对,或潜水观察,或淡然退出。</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们感觉进入这个圈子,其实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既没有个人所追求的事业,更没有自己的利益而言;既左右不了形势,也改变不了现状,只不过是看在同宗共祖的份上,本想尽点绵薄之力,抑或参与参与而已,干吗要纠结在其中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如果没有进入这个圈子里也无所谓,全国动辄关联人口百万千万的姓氏比比皆是,进入这个圈子里的人毕竟属极少数。</p><p class="ql-block"> 而一旦进入这个圈子,不知怎的,还真有一些割舍不下的情结。在郁闷纠结中,不少老会员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淡出。各地宗亲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令人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去认可一个宗亲组织呢?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观察来明辨是非:</p><p class="ql-block">一、是否在政府机构注册或在当地宗亲代表大会投票通过,达到了合理合法性;</p><p class="ql-block">二、是否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或进行寻根谒祖活动,如进行学术交流,文化研究,信息交流,修纂宗谱,寻根问祖等活动;</p><p class="ql-block">三、是否在当地宗族进行了奖学助学活动、敬老爱族等公益性事业发展;</p><p class="ql-block">四、是否以“宗族文化”为内涵进行了凝聚全族人为目标方向,达到弘扬宗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振兴本族的声望,形成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群体,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和睦、有亲和力的宗族典范;</p><p class="ql-block">五、是否加强了族人的交流、增进亲情、友情以及扩大与各地宗亲联系,促进团结、文明为己任,为各地宗亲的互联互通提供便利。</p><p class="ql-block"> 为此,新时代的姓氏委员会,要明确了这些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1.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2.文化研究;</p><p class="ql-block">3.信息交流;</p><p class="ql-block">4.招商引资;</p><p class="ql-block">5.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6.沟通海内外于姓华人华侨关系;</p><p class="ql-block">7.集合家族力量修复家族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8.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编辑、出版、宣传家族文化期刊;</p><p class="ql-block">9.收集、发现、保护民间收藏的祖谱和有关家族文化书籍等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10.扶助困难宗亲、资助贫穷学子、设立奖学金;</p><p class="ql-block">11.发现、推荐、奖励高端人才;</p><p class="ql-block">12.推广优秀家族文化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13.加强同国外宗亲团体和家族文化研究工作者联系等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