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多年前去过豹子箐,带孩子玩了跷跷板,秋千之类的儿童娱乐设施,冒险溜了个溜索,体力不支再没走其它地方,也觉得不过如此,没多大意思。所以一直没再来。上周未去梦里水乡路过豹子箐,老公执意要进去看看,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才进景区,随意闲逛中,在箐沟一个吐水的大龙头后探到了一条蜿蜒曲折伸向箐中的古路,走了一小段路见一个苍古的石碑,大致辨认得出来,是记录着这里与建文帝的一段历史传说,由于天色已晚,不敢往里再走。第二天一早老公又收拾东西叫我起床开车来到这里一探究竟,顺昨天的路往里走,发现了这个箐沟别有天地:泉流劈山开石淙淙流淌,古木遮天,藤蔓如蛇龙,少见阳光,腐叶堆积,蚂蚁遍地象原始森林。牌文中记录了建文帝逃难来到昆明团结的一段传说,碑文记载:相传明朝建文帝当年到狮子山躲避曾经过这里。传说:建文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一三九二年太祖立长孙朱允文为皇太孙,一三九八年朱元璋去逝,朱允文继位称建文帝,为改革旧制,朱允文清除太祖原来几个儿子的过多权力,而四儿,原封为燕王的朱棣面对此危机局面,一三九九年起兵,开始了旨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一四零三年左右,朱棣登基称帝为明成祖,就派出人马追杀建文。传说朱元璋临死前给他 一个铁皮箱子,叫他遇难时才能打开看。在他遇难时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有一套和尚服装,一张圣旨,圣旨上写着:一旦遇难就到西南方狮子山去躲避。他看后带着一行人就朝云南方向走来。三千里徒步进入昆明后,从昭宗往团结乡方向走,问昭宗老百姓:“狮子山往哪里走?”昭宗人讲:“不得闲,你没看见我们在按豆吗?”建文帝讲道:“你们教我一下路,我教你们豆不需要按,只要撒下去就行了。”从此以后,昭宗的豆就不必做按,做撒就行了。从昭宗上来,到了花红园,问路时,花红园的人提出,要他封他们出大将,他封他们出九个大将,花红园的人心太厚,要十个大将,最后花红园的人就变成了石匠。进入龙潭,问路时,龙潭人说:“我们拉着牛犁地,没有时间教你。”建文讲:“牛犁地不必要拉它。”从此以后,团结乡犁地的水牛就再也不用拉了,坝区犁田就非拉牛不可。路经龙潭建文赞扬到:“你们这个地方是出人才的地方,上有天池,下有地河,以后会出八个大将。”龙潭人要九个,建文勉强答应了,最后龙潭变为多数人都会喝酒。就成了“酒匠”了。烂泥箐人很懂地理,他们把龙潭的天池挖开一个槽,天池水流向烂泥箐方向,从此烂泥箐风调雨顺,慢慢的就富起来了。挖开水槽后,从天池中飞起了一对天鹅,天鹅飞起后,边飞边讲:龙潭从此不出将才。龙潭的地脉,好风水就被烂泥箐人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逃难中,什么树都给建文让路,只有棕枇树不给他让路,最后他就封棕枇树为千刀万剐,这样年年剥棕枇树大家都用刀去剐它。最后进入乐居村,看见做秧田的老百姓,糊埂子从外面糊,越糊越漏,建文向他们问路,乐居村的人说:“不得闲教你,水漏得那么厉害,哪个得闲教你。”建文 告诉他们:“捉老埂要从里面捉,它就不漏了,你们从外面捉,当然越捉越漏了。”建文下到豹子箐,见一家农户住在豹子箐,天色已晚,就在这家农户中寄宿,农户家的老太婆因家中贫寒,无任何好东西招待建文,就做了苦荞荞粑粑招待建文。荞粑粑做熟后,抬出一碗蜂蜜叫他们蘸着吃。烧了一火塘洋芋,用龙潭酱蘸洋芋吃,辣得舒服,辣得适口,还不坏肠胃。建文讲:“此地迎水背风,上有天池,下有地河,左盘青狮,右踞虫豸,豹子箐中两旁岩石高耸入云,树上百鸟声鸣,看山山有色,望岩岩生情,听水水有音,古木苍苍,藤树相缠,蝶花共舞,此景仙境也,休息中,不知不觉就甜甜地睡着了,小豹子过来舔舔他十分疲备伤痛的脚,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优美生动的雕像,由此传说至今。第二天,翻到洋白大地,下富民,进䘵劝,到武定狮子山做和尚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初的豹子箐,依然现在的豹子箐,走进豹子箐宛如走进了豹子箐的传说中,依然古树苍苍藤树相缠,蝶花共舞,只是龙潭变成了团结乡镇,附近变成了千亩梨园,年年春天梨花似雪,掩住了豹子箐的光华,昆明人只知这里出产的团结乡苹果好吃,却大多不知道这段历史传说。仅以此视频或小段文字记录,缅怀洇灭在历史中的人与事,也庆幸因为这段历史传说箐中才得以保留原始森林的风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