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属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有石窟16座,</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多尊雕像,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四星级森林公园。2012年11月份,响堂山风景名胜区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响堂山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北齐时期,以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凿6个窟,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此外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 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门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响堂石窟位于和村东的鼓山天宫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佛洞:(又称大业洞)开凿于隋代大业7年,故名大业洞。龛形为内圆外尖拱形龛,为响堂山唯一的隋代石窟。该洞是南北响堂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石窟。宽13.3米,高12.5米,窟分前廊后室,面阔为三间四柱,窟内平面方形、穹窿顶,正、左、右壁各开帷幕帐形龛,龛内一铺七尊。窟廊上方凿有大型覆钵、山花蕉叶及火焰宝珠,装饰华丽,为正中方柱三壁三龛式建筑形势。正中释迦牟尼坐像高3.5米,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造像,四壁纹饰华丽,并凿有塔形列龛。堪称南北响堂雕刻艺术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唐洞:开凿于唐代五周时期。为三壁三龛式结构。正中为弥勒佛,左为燃灯佛,右为释迦佛。这与一般排列方式相违,传说武则天自称是弥勒下世,故将弥勒佛供奉正中,而让释迦佛居右,门券为清代砌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刻经洞:为三壁二龛式龛,顶部为浮雕莲花藻井,洞外为仿木结构屋檐的覆钵塔式。洞内外刻满经文,字体刚劲雄伟,是研究佛教和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旁有石碑,碑文记述了北齐天统4年至武平3年(568-572年)唐邕写《维摩谒所说经》等四部经书之经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历史谜案:在大佛洞中,还藏着一件“历史谜案”,大佛洞石窟是北齐时期,文宣帝高洋为他父亲专门开凿的。中心大佛头顶上有一个龛洞,据说高洋的父亲——北齐高祖高欢的棺椁就放在这。这一谜题,还得从《资治通鉴》说起,据其记载:“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要知道响堂山之前就叫鼓山,这就意味着河北临漳的义平陵只是一个虚冢。不过高欢是不是真的曾经埋在大佛顶上,现在已经不得而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鲁班与响堂山的传说:到响堂山旅游的人,都愿意到千佛洞前鲁班妻子的脚印、手印和泪坑看一看。千佛洞在响堂寺的南端,佛洞外面是天然的青石,在这块青石上,有两个不到三寸长的女人脚印,算是典型的三寸金莲,猛一看,像两只尖尖的辣椒。在这块青石上面,有一块石壁,石壁上有一个左手的手印儿和三个右手指的指印儿,指印儿下面是一个小佛像,石壁下面还有几点泪痕。这些脚印、手印全都磨得明光锃亮。这是谁的脚手印和泪滴呢?是谁把脚手印和泪滴磨得那么亮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传说,留下一个悬念吧,留待今后人们自己去丰富和探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她留下的历史谜案和美丽传说,也等待着一批批后来人去寻觅和探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响堂山,一个谜团般的秘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