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西部有个叫做宝鸡的地方,一般人的眼里这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三线城市,不过这里在中国历史上实际是个非常有名的地方。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陈仓,就是如今的宝鸡市,现在的宝鸡市仍然有个陈仓区,想当年楚汉之争,韩信从汉中挥师北上,就是借道这里。许多人知道古栈道在哪里,但陈仓究竟在何方,大都不明就里。</p><p class="ql-block"> 宝鸡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实宝鸡更让人津津乐道值得大书特书还有一件事,这里曾经出土过号称中国九大镇国之宝其中之一的----陈仓石鼓,康有为曾称其为“中华第一古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鼓阁正面</p> <p class="ql-block">石鼓阁背面</p> <p class="ql-block">中华石鼓园一隅</p> <p class="ql-block">周礼秦制传千古,铭金刻石续春秋。</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仓石鼓并不是近些年才出土的文物,尽管如今的宝鸡市在发现石鼓的陈仓山上修起了石鼓阁,建起了青铜博物馆,占地400多亩修成了“中华石鼓园”,但有“镇国”美誉的十面石鼓却是在1400年前的唐代发现,饱经战乱沧桑,几受磨难,才保存到现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宝鸡市石鼓山(原陈仓山)上石鼓阁里收藏的十面石鼓只是近些年制作的仿制品而已。</p><p class="ql-block"> 石鼓所以被历代所推崇,并被奉为镇国之宝,最主要的原因是十面石鼓是国内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称“石刻之祖”,也被后人誉为“汉字的活化石”,后世评价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在文学上,石鼓上与《诗经》句式、风格相似的四言诗歌,从出土文物角度佐证了《诗经》传世的真实性。三是石鼓更是一件艺术珍品,这上边的文字被后人奉为“书家第一法则”,被后世学篆书者奉为正宗,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吴昌硕、郭沫若等大书法家都临摹过石鼓文。</p> <p class="ql-block">石鼓阁上远眺</p> <p class="ql-block">青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华石鼓园内有两处著名景观,一处是石鼓阁,另一处是青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外观五层内置九层的石鼓阁。</p> <p class="ql-block">陈仓有阁藏周风秦韵,石鼓无声传往事新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阁基座石壁上的韩愈《石鼓歌》(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p><p class="ql-block">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p><p class="ql-block">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远眺青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渭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石鼓阁</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十面石鼓是唐朝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当地乡民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石鼓山)的北阪发现的。石鼓花岗岩材质,高约三尺,直径约二尺,每石上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记718字。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专门写有《石鼓歌》,称颂石鼓的发现。这十面石鼓自被发现后,三次遗失,三次复得。第一次遗失是在唐朝末年安史之乱时,第二次是在唐朝灭亡之时,第三次在宋朝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虏往金国时。而后的元、明、清三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后运回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陈仓石鼓,从唐代以后,帝王将相,文人学者曾经演绎出许多曲折迷离或惊心动魄的传奇轶事。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争的破坏,石鼓曾被遗弃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雨淋自然侵蚀;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为石鼓担忧,曾上书朝廷大声吁请保护国宝;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求皇帝的欢心,不惜造假“作原”石鼓,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关中收藏石鼓的名门望族,惨遭瘟疫肆孽,满门竟无一人生还,竟至“作原”石鼓流落屠户人家,半身残缺,成为磨刀之石;南宋徽宗赵禎喜爱石鼓如醉如痴,竟将石刻文字槽缝中填注金泥,搬进保和殿朝夕相处,……。陈仓石鼓恰如人生一般,或低谷,或浪峰,或贫穷饥寒交迫,或富贵锦衣玉食,阅尽人生百味,世态炎凉。</p> <p class="ql-block">石鼓阁里放置着10面仿制的石鼓。</p> 车工石鼓 而师石鼓 霖雨石鼓 銮车石鼓 马荐石鼓 汧医石鼓 田车石鼓 吴人石鼓 吾水石鼓 作原石鼓 <p class="ql-block">石鼓阁室内展厅</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十面石鼓被放置于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供游人参观欣赏,彻底结束了镇国之宝颠沛流离的遭遇。如果你去故宫游览,不要错过去石鼓馆参观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与这件稀世国宝有相遇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宝鸡市在石鼓被发现的一千多年后,在陈仓山上修建了石鼓阁,并放置了10面根据宋代拓片仿制的石鼓(仅剩四百余字),其相对于真正的原物来讲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对于石鼓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却是一件好事。当然,石鼓的仿制古已有之,早在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就已经命人仿制了两套石鼓,被分别放置在北京的孔庙和承德避暑山庄。也许是出于对陈仓石鼓的喜爱,乾隆皇帝甚至在其中“作原石鼓”的原件上刻写了一首他写的诗和一篇小文。虽说乾隆皇帝随意在文物上画蛇添足的做法有些可笑,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其所作所为倒也为陈仓石鼓的传奇经历添加一些花絮。不过,宝鸡陈仓山上石鼓阁里的仿制石鼓“作原石”上并没有仿制上乾隆皇帝的诗文,也许是陈仓石鼓家乡的人们并没有把乾隆皇帝的诗文放在眼里,他们更看重的也许是祖宗原汁原味留给后代的宝物,仿制石鼓是为了让后代知道宝鸡的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快乐从心出发</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快乐从心出发</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8年9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