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br><br>在回乡劳动的三年,也就是当了三年真正的社员,刚开始两年还是很书生气的,劳动之余也忘不了创作,在田间地头也能够写上几篇,构思和写作东西比较快,一天能够写上几篇甚至十几篇。当然是在烟盒那么大的纸上写的。<br>所以说我文学创作开始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故乡,故乡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故乡的土地让我萌发了诗人的激情,使我富有诗人的情怀。<br><br> 202<br><br>抽烟是在故乡学会的,喝酒也是,抽烟喝酒这么多年,烟酒伴随着我的人生和我的创作,特别是晚上熬夜写作的时候,香烟这个东西也是提神的一种良药,写着写着是要吸根儿烟的。<br>如果说戒烟戒酒的话,那就等于让我戒掉文学戒掉诗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写稿不了文学创作了,写不了诗了,大概烟酒是戒不了的了。如果说我的激情和灵感衰竭了,不再搞文学创作了,我的烟酒的嗜好也就彻底的戒掉了。<br><br> 203<br><br>回乡当社员的第二年真正的上了烟瘾,那时候是用叶子烟卷大炮的,头茬儿的叶子烟特别有劲,是吸不了的,只有二茬儿的叶子烟还比较适合我抽。每天出工前装上一小瓶,够抽半天的,歇闲儿的时候卷上两炮,也好解乏。<br>烟叶是我们家住房的二大爷(不是本家)种的,父亲对二大爷说:您住的房子前的这片地就归您了种了,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收获了东西归您;二大爷二大妈也都抽烟,这样二大爷种的烟全够我们家和二大爷他们家抽的了,头茬儿烟劲头太大,谁也抽不了,只好掺进劲头小的烟叶才能抽,我只能抽二茬儿烟了。<br><br> 204<br><br>父亲退休前这几年是在单位的食堂当管理员,所以食堂里剩下的油渣子就拿回来,用它做肥料给种的烟施肥,烟就长得不错,种出的烟叶也格外的清香。<br>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别人都爱抽我带的叶子烟,都从我这儿卷几炮,这样一小瓶烟叶就不够抽半天了,我就逐渐的换了大瓶,否则是不够抽半天的。上午一大瓶,下午一大瓶,这是每天干活要保证的,晚上除外。<br><br> 205<br><br>我叔辈哥哥的爱人,我管她叫嫂子,但一般我只叫她姐。她在我们村有亲戚,所以和她弟弟一起就来这里插队了,和我们一个生产队,和叔家的哥哥在劳动中接触多了,也就自然的恋爱上了;她是城里人,人长得漂亮,皮肤也好,个头不高,但很有文学和音乐才华,叔家的哥哥也有那么一点儿才华,所以两个人都相互羡慕,没结婚就怀孕了,赶快结婚吧,结婚没多久,孩子就有了。<br>这个姐姐古体诗词写得不错,也会谱曲,给不少毛主席诗词谱上曲,还真不错!要不是赶上文革,她就考上专业的文工团了。虽然很有才华,人很懦弱,生活能力也不行,在农村这是不行的,什么也不会做,婆家的人是看不上的,他们才不管你有什么才华呢!会过日子那才是真的。<br><br> 206<br><br>我们家住房的,我管他们叫二大爷二大妈,他们是城里人,退休之后住到乡下,我们村有他们的亲戚,他们的儿女都在城里工作,两个孙女还小,两个老人就照顾孙女了,两个孙女相差一岁,长得也差不多,活泼可爱,见我可亲了。他们搬来我家住的时候才四五岁,住了几年,大概上到小学三四年级就到城里上学去了。<br>二大爷二大妈人不错,有什么活母亲就让我帮着干,干完活总要留我在他们家吃饭,母亲说:干点儿活算什么,别那么客气。<br><br> 207<br><br>64—68年的时候我们家第一个住房的掌柜的是供销社煤厂的“煤球张”,因为姓张,人们管他叫这个名字,就是摇煤球的出身,人不错,就是在家里脾气大,两口子老吵架。他们两口子有两个儿子,比我小三四岁。他们家是居民户,比我们农民户的生活要好一些。<br>我的一个叔辈哥哥,我管他叫二哥,人高马大,挺能吃,肚子饿了,就跑到他们家偷吃馒头,放馒头的篮子挂在房梁上,二哥虽然十二三岁,由于个子高,伸手也就够着了,好几次丢了馒头,当然是要说的了,后来也知道是谁拿的,都是孩子也就算了。毕竟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啊!<br><br> 208<br><br>我叔辈家的二哥是个实在人,小时候就人高马大的,干活从不惜力,我父亲母亲很喜欢他,我们家盖房的时候他没少帮忙,粗大的檩条搁在肩膀上就往墙头上扛,别人都比不了他。人实在没有什么鬼心眼,小时候在我们家橫反,我父母也没有什么脾气,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喜欢他,喜欢他的憨厚和他的实诚,一到干活的时候没有挑的,说干就干,也不图什么回报,就认为给自己大爷大妈家帮忙干活是应该应尽的,不是外人啊!<br>其实我叔婶也没有非叫他去我们家干活,二哥全是自己主动的,我们在外面受人欺负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教育那些欺负我们的人,他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弟弟,而不是叔辈弟弟。他们家也哥仨,我父母最喜欢的就是他。<br><br> 209<br><br>在我们村子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当家子人不少,不过走的最近的,也就是叔叔家。父母就我们哥仨,没有闺女,母亲也就特别喜欢叔叔家的大姐和二姐,大姐和二姐对我母亲也相当好,就跟一家人似的。<br>大姐师范一毕业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一次,以后结婚成家了,也要每年回来一次,基本都是在暑假和寒假的时候,暑假的时间长,每天都要来我家,和母亲聊天,亲热极了。<br>二姐也是,出嫁以后总是忘不了我母亲,常常来看她,二姐夫人也不错,只要一来就不忘给我母亲买些东西,我父母总是说:来看看我就心满意足了,以后千万别拿什么东西了。<br><br> 210<br><br>我大爷老伴死以后找女人,搞得儿女都不待见他,特别是两个女儿根本就不跟自己的父亲来往了;儿子没办法,毕竟就这么一个儿子,大爷老了也要有人管啊!大爷死了也要有个人把他送火葬场啊!<br>大女儿在北京,路程不是很远,大爷有了这事儿以后她就不来这个家,大爷死后她却经常来看我的父母和叔叔婶婶;二女儿中专毕业一赌气去了山西,在那里结婚生子,一直也没有回来,因为家里的房产都被充公了,就是由于大爷搞女人而去贪污生产队的财产。其实大爷也是糊涂,知道人家有儿有女有丈夫有家庭,还跟人家来往,把家里的东西都骗走了,弄得快倾家荡产了,那个困难的年代人家就是找你也是为了好有点儿接济。<br><br></h1> 作者简介:<br><br> 赵春华,北京人,作家、诗人、诗评家、词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近五十年,歌曲创作三十多年,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歌词、诗论和儿童文学作品。出版诗集《生活之爱》、散文集《故乡在北京》等,散文集获得北京市散文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