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新闻沃土六十五寒暑 获奖证书映红八十六春秋一一走近石河子文化名人王仁斯之十六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耕耘新闻沃土六十五寒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获奖证书映红八十六春秋</b></p><p class="ql-block">一一走近石河子文化名人王仁斯之十六</p><p class="ql-block">策划/王新林</p><p class="ql-block">撰稿/高永明</p><p class="ql-block">摄影/于新芳</p><p class="ql-block">制片/高山流水</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7日上午,石河子军垦文化人联谊会走近石河子文化名人采访组一行7人驱车16公里赴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三团花园镇8小区,深入家庭采访了今年已86岁高龄的一四三团退休干部王仁斯。</p> <p class="ql-block">  60多年来,一生热爱新闻写作事业的王仁斯以采写发表新闻稿件近26000篇的非凡业绩,先后被全国230多家新闻媒体采用,为石河子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楷模。虽然王仁斯只有小学文化,却先后被疆内外20余家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在一四三团,职工群众都习惯把王仁斯的短新闻稿件称作“豆腐块”大王,但正是这些短小精悍的“豆腐块”新闻稿,深受基层百姓的喜爱青睐。</p> <p class="ql-block"><b>一、心系团场,情满职工群众</b></p><p class="ql-block"> 1957年,刚刚20岁的王仁斯写的第一篇新闻稿,《瑞雪兆丰年 搬雪压小麦》被家乡的《文登报》采用了。这一下就轰动了当地,真沒有想到,在咱们这个穷山村,还出了个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秀才哩!</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王仁斯从山东老家来到了天山脚下的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花园农场,从此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王仁斯发挥自身特长,釆写了很多新闻稿,陆续发表在农八师党委机关报《大跃进报》、和新疆兵团党委机关报《生产战线报》上,两年后,《大跃进报》社就聘王仁斯为通讯员,王仁斯至今还保存着这张最早的通讯员证。</p><p class="ql-block"> 王仁斯来一四三团工作后,先后种过地、放过羊、挖过煤,担任过连队文教、团广播站长、团宣传科新闻干事、副科长。</p><p class="ql-block"> 不管组织上让他干啥,他采写的新闻稿件,宣传报道的几乎全是团场里的人和事,每条新闻稿件都饱含着他对花园镇干部职工群众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王仁斯白天采访到手的材料,全靠晚上来写,不写成稿子睡不着觉,饭吃不香,一写就是大半夜。1984年11月的一天,他骑自行车到30多公里以外的一分场二连李国信家庭农场釆访,采访完回到家中,己是晚上11点钟。当他把《创办家庭农场的带头人》的通讯稿写完时,天就要亮了。6天后,当王仁斯看到稿件被《新疆日报》二版头条采用,一切劳累都烟消云散了。</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有职工向他反映说,一分场有2000吨玉米堆在粮场上风吹日晒,老鼠啃吃。王仁斯实地调查后,立即写了一篇题为《两千吨玉米谁来买》的读者来信,在《石河子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仅几天时间,2000吨玉米就被客户抢购一空。当地职工赞叹说:王仁斯的小“豆腐块”,关键时刻还起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b>二、自行车变成电动车,手写稿变成电脑操作手</b></p><p class="ql-block"> 1971年,王仁斯在连队担任文教,那时候写稿子,他都是用方格稿纸夹着复写纸,一笔一划写好,再通过邮局投递,稿子才能到达报社。</p><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采访和投稿,王仁斯托人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成了与他形影不离的好伙伴。自从有了自行车,王仁斯跑遍了团场的棉田、果园、牛羊圈、机务房……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进入电台广播。</p> <p class="ql-block">  到2000年,陪伴了王仁斯整整30年的自行车已经破旧,机关干部们都开玩笑说:“老王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但王仁斯却记得这辆自行车为他采写近万篇新闻稿件立下的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快捷方便的电动车现身团场,王仁斯也与时俱进,为方便外出采访,他淘汰了老旧的自行车,买了一辆电动车,外出采访更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  从1999年开始,退休后的王仁斯没有在家好好休息,就连节假日和星期天也是在忙忙碌碌地采访、写稿。</p><p class="ql-block"> 2006年3月25日,年近七旬、只上过高小的王仁斯学会用电脑写稿发稿了,他欣喜若狂,方便迅速的写稿投稿方式,让王仁斯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  王仁斯不但克服了年龄大,记忆力减退等困难,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后来又购买了数码相机,学会了网上发送新闻图片的投稿技能。</p><p class="ql-block"> 王仁斯由于长时间骑车采访,他的右胳膊和腰部开始伴有严重的筋骨疼痛,别人使用电脑都是坐着打字,而王仁斯因患有腰痛病,只能把电脑桌加高,站着打字写稿,有时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b>三、辛勤付出,硕果累累</b></p><p class="ql-block"> 到2017年,据王仁斯统计,他多年来已在国家级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近26000余篇。石河子军垦文化人联谊会王新林会长率队采访时看到,王仁斯精心粘贴、珍藏家中的24本厚厚的新闻剪报本,367本红色的获奖证书,真实记录了这位令人崇敬的86岁高龄的新闻人痴心不改忠诚党的宣传事业的不凡人生历程。</p> <p class="ql-block">  当王新林会长敬请王仁斯老人谈谈他一生热爱党的新闻事业有何感想时,王仁斯深情地说:“为党报党刊和新闻媒体写稿投稿已成为我一生的追求,成为我生命的全部,我愿意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  写稿65年以来,王仁斯采写的稿件,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兵团日报》《石河子日报》等200多家媒体采用。</p> <p class="ql-block">  2002年2月22日,是王仁斯发表新闻稿件10000篇的喜庆日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带领编采人员一行20多人专程赶到石河子,与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石河子日报社、石河子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一起为王仁斯同志召开了座谈会,号召自治区新闻人向忠诚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王仁斯同志学习。</p> <p class="ql-block">  热爱采写新闻也给王仁斯带来很多荣誉,他先后获得:党的新闻战线的忠诚战士;党的l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宣传员;精神文明的播种者;新闻战线上忘我奋斗的楷模;石河子新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石河子新闻工作者的骄傲等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60年来,王仁斯7次荣获全国农垦系统优秀通讯员,连续25年荣获兵团党委宣传部、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和《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兵团日报》优秀通讯员及《中国农垦》《老年康乐报》《石河子日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和党、政、军、工部门颁发的优秀通讯员证书378本。</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荣获兵团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89年荣获自治区干部局授予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评为八师石河子市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疆十佳优秀通讯员。</p> <p class="ql-block">  1999年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两次被团场评为新闻标兵,一次荣立团场三等功,三次被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石河子电视台联合制作成电视专题片《绿叶的风格》、《绿叶情丝》和《新闻老人》在石河子电视台播放。</p> <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35万字新闻专著《金秋的收获》一书。他的事迹已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华优秀人物大典》等大型丛书。</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0月,王仁斯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同年的10月,被兵团党委办公厅授予“兵团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被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组织部拍成农村优秀党员电视专题片,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推向了全国。2014年12月, 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称号。</p> <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离别时,王新林一行与王仁斯夫妇合影留念并代表石河子军垦文化人联谊会祝王仁斯老人保重身体,健康长寿。王仁斯老人和老伴衷心感谢石河子军垦文化人联谊会将他列入“走近石河子文化名人系列美片”并莅临家庭进行专题采访。老人笑的很开心,祝石河子“新闻楷模王仁斯”老人健康平安寿比南山不老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