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吴光辉《新解扬州梦》(散文)

美文

<p class="ql-block">新 解 扬 州 梦</p><p class="ql-block">吴光辉</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扬州市广陵区古运河畔的那座大运塔,浑身上下充满了梦想。它那通体闪亮、挺拔雄壮的躯体,从头到脚全都遍布着扬州运河的美好期望。</p><p class="ql-block">在晨曦的映衬下,大运塔那高大的身影,正默默地倒映在千年流淌的运河水中。一阵塔铃伴随着晨风的流动叮叮铛铛地响起,然后便无限深情地环绕在高塔的四周。这铃声仿佛是一位多情的少女,不时地向这位充满阳刚的帅哥倾诉衷肠。</p><p class="ql-block">这座巨塔的脚下是扬州城南运河的三湾风景区,也是一处十分重要的运河历史遗存地。</p><p class="ql-block">今天,多少个世纪吹来的运河古风,到此似乎便已停息,只是为了倾听这座大运塔在娓娓地诉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挖邗沟;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邗沟的基础上开挖南北大运河。直至今天,扬州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与当年古老的邗沟、南北大运河的河道基本吻合。运河水原本在扬州城南倾泻直下,直接威胁到了运河的航行安全。明万历25年(1597年),扬州知府郭光复带领当地百姓,将河道变直为弯,以减缓水流速度,使运河里的行船不再有翻船的风险,这样也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运河三湾。由此看来,三湾本来就是一块古代治理运河水患之地。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建造这座庞大建筑时,或许是设计者们也认为大运塔是一座梦想之塔吧,才将这座巨塔采用了钢架和玻璃为主的材料,从而使巨塔成为一座透明、刚毅、全身闪烁光芒的方塔。巨塔以唐塔风格进行设计,地下一层,地上九层,高度达到112.3米,建筑面积4935平方米。塔檐和围栏均采用透明玻璃,塔体四周也是运用玻璃幕墙,整个巨塔共用去钢和玻璃构件2200多吨,使这座巨塔通体透明,四角正方,刚直高大,全都展现出了它充满梦想的光亮。</p><p class="ql-block">这时,当你从展馆顶层走过今月桥,就能走进大运塔内,然后便能登上高塔的顶端,那么运河三湾的美景也就会尽收眼底了。</p><p class="ql-block">映入你的眼帘的是运河里破浪前行的船队,披着一身晨光的古寺,河边婀娜多姿的杨柳,富有里下河水乡特色的小桥,掩映于翠竹绿树之间的农舍,随风不停旋转的风车,似乎还能看到先辈们闪烁在运河水面上的历史背影……</p><p class="ql-block">我推想,古运河里川流不息的涛声呵,肯定就是无数先辈演奏的梦想乐曲。</p><p class="ql-block">到了夜晚,大运塔华灯齐放,红色、蓝色、紫色灯光交替闪烁,在夜色之中便会呈现出梦幻的效果,从而尽显钢塔充满梦想的人生本色。</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巨塔耸立于展馆,梦想根植于文化。</p><p class="ql-block">从大运塔下来,走向博物馆的顶部,就会看到上面建有大小五个亭子,四角建有四个小方亭,前侧中间的位置则建了一个圆形景观大亭阅江厅,如从空中俯瞰这五个亭子,就会呈出五亭拱月的景象。再从顶上走下来,到运河岸边,便会感到这座博物馆就像一艘巨轮,正静静地停泊在古运河畔,似乎正准备起锚扬帆。</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大运塔就是为了树立起运河的梦想,那么,这座庞大的展馆则是为了典藏运河的梦想。</p><p class="ql-block">这座体形巨大的展馆正在向我们展示着一股浓烈的唐风古韵,让我不禁想起大唐的强盛与繁华。</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整体采用巨型轮船的造型。展馆南部的“船头”设计为内倾式石材幕墙,给人一种劈波斩浪的感觉。博物馆顶部的阅江厅、角亭则采用铝合金材质,运用现代技术和传统造型相结合的手法,体现出古今交融的中式亭台之美。博物馆的外墙贴着土灰色的大理石幕墙,靠近时幕墙板面的凹凸肌理形似古运河的水波,看上去显出一片水波粼粼。</p><p class="ql-block">从南门走进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那面巨幅玻璃墙便横亘在你的面前。它向上直达展馆的顶部,由十一块透明玻璃组成,使馆内的采光通透性能大幅增加。这些超白玻璃透光率高,视野清晰,真的让我以为眼前就是一堵天幕。沿着参观的路线向前行进,你便走进了五光十色、美仑美奂的运河大世界。</p><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博物馆美化亮化的灯光齐放,立时光波流转,五彩闪亮,蔚然壮观,惊艳四座。</p><p class="ql-block">这时,站在古运河边的红桥上,回望着这座流光曳彩的博物馆,和高耸于船形展馆之上的大运塔,我便感到这座通天而耸的高塔,似乎就是想将展馆里呈现的美好梦想,直接送上蓝天白云,并且让这些梦想飞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穿越2500年的历史时光,纵横6400里的中华大地,中国大运河留下的文化全都被十分精彩在收藏在这座展馆里了。</p><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博物馆,便会被一股气势恢弘、流光溢彩所震撼。</p><p class="ql-block">整个展陈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内设11个专题展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叙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直观地再展了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市井生活,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法,描绘出一幅中国大运河的史诗画卷,也向人们描绘了中国大运河的千年梦想。</p><p class="ql-block">数字化沉浸式地展示,带我畅游了一条动态的大运河。</p><p class="ql-block">参观是从入口处的船行至岸边开始的,由一条主街将不同时空的运河故事串联起来,用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让我从多个维度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开启了一场穿越唐宋明清的运河之旅。</p><p class="ql-block">走到运河文化展厅,还能听到扬州清曲、京韵大鼓、山东琴书、昆曲、淮剧、京剧等各种不同的地方曲艺;还能看到做工考究的湖笔、五彩缤纷的颜料、玲珑剔透的核雕、雕琢精细的篦梳、典雅秀美的折扇等各种不同的工艺品,让我感受到运河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当然,最让我产生震憾的还是那幅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全景长达135米、高达3米,描绘出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线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尽管整个展馆色彩纷呈,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可整个博物馆始终突显着一个精神内核,那就是重现大运河的历史梦想。</p><p class="ql-block">尽管这条运河在史书里一次次决堤,却始终冲不走这个久存于心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开凿维护运河的原动力是漕运,从而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融合的战略通道,这也是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这也是这座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宗旨,也是这座大运塔所承载的文化使命。</p><p class="ql-block">大运塔能让人仰望天空,也就能让人的心中升腾起更美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没有运河的开通就没有扬州的繁华,不管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还是“烟花三月下扬州”,全都是朝着扬州这座天下运河第一城而来的。他们来扬州就是为了追寻那个美如烟花的扬州梦,更是为了追寻那个腰缠万金的运河梦。</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在寻思,这座大运塔难道仅是这种扬州梦的建筑表达?</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整个三湾风景区里的三座宝塔,全都是运河梦想的共同演绎。否则,它们古今三座宝塔为何全都一齐耸立于古运河边?</p><p class="ql-block">站立在大运塔上极目远眺,南北两方都能看到一座塔尖耸立于一片苍青翠绿之间。北望相距1.2公里的是文峰塔,南眺相距4公里的是天中塔。这三座宝塔在古运河边连成了一条线,从而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自明万历之后,南方地区兴起了修建文峰塔的风气,文化繁盛的扬州自然也不例外。“文峰”二字指的是文章和高峰,蕴含着文风顺畅、攀登高峰之愿景。在这种背景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扬州修建了那座文峰塔。</p><p class="ql-block">文峰塔是一座七层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塔高44.75米,塔身青砖青瓦,下为砖石须弥基座,底层建有回廊,二至七层建有挑廊,塔顶是八角攒尖,最上是铸铁塔刹。塔下为文峰寺,有前殿后殿,东西廊房等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从大运塔上远眺,就能看到黄墙黛瓦的文峰塔,感受出它江南风格的秀丽典雅。这座文峰塔就像一支站立着的笔,塔下寺边的那座荷花池也就像一只砚台,而大运河沿岸的风景则如一幅美丽画卷,它肯定是要想在运河两岸的大地上书写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据《康熙扬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十年,扬州知府虞德晔建塔,并请御使邵公题名“文峰塔”。建塔之目的就是“盖取于堪舆家言,为一方科甲助也。”其意为推动扬州的文风昌盛,文脉顺达。因此,古时参加科考的举子,都要到这里祭塔拜塔。此风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好多考生,高考之前也要到这里来点燃智慧灯。可见,这座古塔确实就是对美好梦想的一种膜拜。</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位立于大运塔之南的天中塔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南河总督吴惟华在任职期间,扬州运河水患频发,直接影响到了运河的安全,幕僚认为扬州汊河是一块九龙汇聚之地,建议他断地建塔可以镇水。因此,这座天中塔也就拔地而起。为此,吴惟华还特地为塔写了两篇碑记,《天中塔记》和《天中塔后记》,详细地记述了建塔镇水保运之目的。</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这座天中塔于“顺治八年(1651年),筹建,十一年(1654年)甲午秋,共四年而功成。宝塔初成,巍峨壮观,高耸天中,故名天中塔。”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塔塌。现在的这座天中塔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重建,仿清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八面九级,塔高88米。当年天中塔建好之后,吴惟华在《天中塔后记》中这样写道:“三之洪流既锁,九龙之真脉方全。”也就印证了建塔的初心确实是为了镇锁运河,纾缓水患。</p><p class="ql-block">至此,我觉得这运河边的文峰塔、天中塔和大运塔一样,全都是美好梦想的一种表达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三塔映三湾,就是将梦想深深地镌刻在运河的河床之上。</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站在三湾大运塔上向东眺望,便会看到江都水利枢纽的风光旖旎,看到那里每一处都是一幅静谧清新的水上风景。</p><p class="ql-block">江都水利枢纽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站闸相连,气势磅礴。走到近处,步入其中,又看到整个水利风景区流水如觞,树木花草遍布,楼台亭榭林立,仿佛又是一处世外桃源。那园中园、明珠阁、纪念碑、石碑亭等建筑分别点缀其间,从而构成了一幅梦想成真之后的现实图景。</p><p class="ql-block">这座规模宏大的江都水利枢纽地处扬州东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重点工程的源头,也是实现古代镇水保运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岁月的沟壑就是梦想凿出的河流大川,古老的河床也是梦想磨出的历史印记。在历史上,扬州是一个易旱易涝的地方。因此,整治运河,保证畅通,便成了历朝历代的运河梦想。</p><p class="ql-block">远在唐代,穿越扬州城而过的运河称为官河。官河因年代久远,多处河泥淤积,河床变浅,形成水源不足,漕运受阻。对此,盐铁史王播开挖了绕城而过的新运河,从而奠定了四周运河环绕、城中河道纵横的扬州城市新格局。宋天禧三年(1019年),为避开扬州城内水浅、船只难行的问题,发运使贾宗整治河道,新挖了一条扬州运河。明永乐元年(1403年),平江伯陈瑄负责运河整治,在扬州城南运河临长江口处建立两座减水闸,蓄泄调节运河水位,确保运河口的通畅。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了盐船漕船的安全行驶,将扬州运河城南段改成了曲折式河道,运河三湾便由此出现。然而,时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经山东大清河入海,打乱了大运河扬州段原来的水文格局,运河北段水源几乎断绝,运河自此断航。</p><p class="ql-block">真正让运河镇水保运梦想成真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我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其中举世瞩目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历时16年,于1969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这项工程把长江、淮河、大运河连结起来,确保了运河航道用水和扬州等地的排灌用水。2002年,国家又制定了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从江都水利枢纽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河道向北送水,不但确保了运河航道的水位,还将长江之水送达山东、天津、北京等地,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终于获得了新生。</p><p class="ql-block">直到这时,古代镇水保运的运河梦想,才真正全面变成为美好的现实。</p><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高高的大运塔上向东眺望,在一片绿荫遮蔽、碧水滔滔之间,四座庞大的抽水机站楼,由西向东呈一字形巍然矗立。向南望去,则是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一泻千里;向北面眺望,便是扬州新城,高楼林立,一片繁华。当你走到近处,站在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的抽水机站楼下,便能看到那些巨型水泵喷吐出来的湍流激水,如同野马脱缰,蛟龙出海,从站口奔流而下。</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让人心潮澎湃的情景,你肯定会大发感慨,由衷惊叹。</p><p class="ql-block">是的,现在想来,为什么中国大运河博特馆会选址三湾,那是因为这里曾是中国运河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此,运博的建筑会像一艘巨轮的造型。因此,那座耸入云宵的大运塔肯定就是这艘巨轮的桅杆了。</p><p class="ql-block">其实,大运塔就是千年运河文化精神的一种建筑表达,也是历代王朝镇水保运梦想的形象概括。</p><p class="ql-block">直到这时,我便觉得,扬州梦早已不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淘金梦,而是历代王朝的运河梦,更是整个民族的中国梦了。</p><p class="ql-block">梦想,站立在大运塔之巅,才会拥有一片蓝天,更能在高空自由飞翔。</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p><p class="ql-block">1998年起从事“运河文化散文”的创作,近百篇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北京文学》《天津文学》《福建文学》《朔方》《湖南文学》《红豆》《海燕》《青春》《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广西文学》《文学界》《作品》《山花》《钟山》《雨花》《延河》《啄木鸟》《延河》《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长江文艺》《北方文艺》《当代小说》《小说月刊》《西部》《香港作家》《岁月》《阳光》等报刊发表;</p><p class="ql-block">数十篇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文学教育》《读者》《中外文摘》《报刊文摘》《悦读》《世界中学生文摘》等转载;</p><p class="ql-block">数十篇“运河文化散文”作品入选《2008年度中国散文》《2008中国随笔排行榜》《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2009年中国散文年选》《2010中国随笔年选》《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2011中国随笔年选》《2011中国散文年选》《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2013中国散文精选》《2013中国散文年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粹2013》《2014年中国最美散文》《2015散文精选》《2016中国散文年选》《2016中国年度散文》《2017中国散文精选》《2018中国散文排行榜》《2019中国最美散文》《2020中国精短美文选》《2020散文海外版精选》《2021年度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22中国散文年选》等选本;</p><p class="ql-block">曾先后出版“运河文化散文”之长篇散文《寻梦九百年》《流淌的史诗》、散文集《一座湖的前世今生》《七十七盏河灯》《宣纸上的繁华》《芦花满天》等;</p><p class="ql-block">散文《绝境狂奔》入选《小学生道德课本》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本》,《裸木黄桑》入选《语文报》高一年级暑假作业推荐阅读篇目,数十篇“运河文化散文”入选全国各地中高考练习试卷,先后应邀赴数十所大中学校做文学、作文讲座。</p><p class="ql-block">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征文一等奖,第五届、第六届老舍散文奖提名,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优秀作品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大湾区文学奖一等奖,第一届、第二届、第十一届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第六届吴承恩文艺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