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 . 情思

毕亚平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地流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有多少故事被记得?又有多少往事被遗忘?些许旧物的留存,<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健忘的人生,多了旧时生活的蛛丝马迹。每当触及它们,</span>如烟的往事便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老物件不只是念想,让人想起往事和故人,它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世事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一米见方的桌蒙,淡蓝的色彩,白色提花图案,锦纶质地。这个不起眼的物件,是四十年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在基层银行工作时,全科十余同仁集体送给我的新婚礼物。</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间,几经搬迁,包括几次跨地域搬家,我都没有丢掉它。如今还静静的呆在家中的角落,遮挡着不想直接面人的收纳。桌蒙很薄,所代表的情谊深厚。现在包括当时科长在内的几位同事已经离世,健在的也因身居异地难得见面,但这薄薄的桌蒙所代表的厚厚情谊,一直在我心间。让我时不时忆起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的那些同仁的面容,以及那时朴素的生活和简单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亲朋好友遇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礼尚往来已鲜有送物的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包括我们自己),</span>大事小情,一律施以红包,礼物都变成了礼金。好处是授者省去麻烦,不用费心思虑和采购;而受者则避免收到重复或用不上的礼物。但作为能够保留下来的念想却不再有了。也许,这个改变不能用好或不好来评价,只是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件咖啡色羊绒衫,是我送给母亲79岁生日的礼物。母亲去世后我把它带回自己的家,收藏至今。记得那时母亲常把它穿在里边,外面罩一件同色系的毛外套,很符合她的年龄和气质。想到它曾在北方寒冷的秋冬季节温暖过母亲,很是欣慰。而想起送衣当天发生的事情,更让我内心升起别样情愫。</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居住在沈阳,与父母生活的辽东小城,距离200多公里。提前几天,我打去电话告诉母亲,她过生日时,我们一家三口会赶回去与姐妹亲人一起为她祝寿。她很是开心!在电话里她还兴奋地告诉我:天气冷了,她让保姆帮她买了红、黄两色毛线,嘱其代她给我10岁的女儿织了件毛背心。早年母亲是编织高手,后来年纪大了自己织不了了便找人代劳。那时虽没像现在这样时尚,但款式新颖,色彩多样的毛衣、毛背心随处可见,人们已很少自己买线编织了。我担心女儿见到毛背心时,露出不喜欢的神情伤到母亲的心,就在回家的路上对她说:姥姥安排给你织的衣服,不管喜不喜欢都别表现出来嫌弃。她懂事的点头答应了。进家门不久,母亲便拿出背心。女儿还没拿到手,更没有细看和试穿,就大呼:好看、好看、太好看了!此语一出,众人愕然。站在我身旁的外甥见状,更是捅着我的后腰说:四姨,你家孩子太假了。而母亲,则不知是没看出孩子说的不真诚,还是将假就假,以假当真,开心地笑着。现在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想哭又想笑。后来这句“好看、好看、太好看了”,也成了我家的文化锁链,我们姐几个谁买了什么征求大家意见时,不管好坏都先来一句:好看、好看、太好看了!然后再说正事儿。如今,母亲穿过的毛衣还在,而送衣那天的欢歌笑语、窃窃私语永远地留在了上世纪末最后一个冬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的钱夹,是他漫长人生的最后一个钱夹。它被父亲带在身上十几年直到生命的终结。在他卧病在床不再能下地走动的最后几年,姐姐们将其从他口袋里拿出放在枕边或床头。钱夹里的东西,则原封不动地放在里面。父亲去世整理他的遗物时,大姐说这是你送他的生日礼物,带回去留作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钱夹真是用来放钱的。这个钱夹里有父亲生命后期带在身上的三百元钱,它们曾带着父亲的体温。对我们来说,现在这三百元钱,已远远超过其作为一般等价物所代表的价值。我们的父辈们没有赶上电子支付、虚拟货币时代;更不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何物。所有的交易和物品采购全部使用现金。父亲生活节俭,计划性极强。看着他的钱夹及里面的钱款,想着他和我说过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以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百感交集。现在无论支付方式还是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亲若见此情形,应该会满脸疑惑?!</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前,外甥送儿子上大学,要买一个钱夹给孩子。问其何用?答曰:放各种卡。钱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nbsp;</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钱夹里,还收藏着父亲戴过的最后一块手表。它既非欧米茄,更非劳力士或其他名牌,而是产自家乡丹东的孔雀牌电子表。这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的手表,参与丈量和记录了父亲98岁绵长的人生。望着它,我仿佛看见父亲看表读秒,盼望子女回来的情景;以及每天等待“天气预报”时间,若发现子女所在城市有风云变幻,便拿起电话提醒防风、加衣等情形。</p> <p class="ql-block">  钱夹里藏着的母亲的照片和他1959年在北京颐和园的留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故人和往事的怀念和纪念。</p><p class="ql-block"> 而钱夹中的水费单和银行存款利息回单,则让我回想起烟火和生活里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读大学时穿过的一条半身裙,蓝白相间的格子图案,紧腰,大喇叭口,旋转起来裙摆及腰。这条裙子背后没有什么动人故事,与爱情、亲情、友情都无关。其所以被保留下来,只因与我的青春有关,看到它就想起了美好的青春时光、大学时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条裙子,是上世纪70年代末读大一时,在大连青泥洼桥百货商店(那时叫东方红百货)购买的。的确良材质,当时售价只有3.80元。那时物资不是很丰富,一个品类的商品可选择余地不大,所以这条裙子在当时的校园里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穿着。与商品品种单一相称的,是那时人们对服装的个性化要求也没那么高,不介意有人与自己穿同款衣裙,也没有撞衫一说,品牌概念那更是没有。这条普通的、由大连市当地一家服装厂批量生产的裙子,穿在充满蓬勃朝气和青春英气的我们的身上,胜过现在穿着任何名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怀念从前穿它时我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