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424]——青龙山上的千年孝义(寻塔记136—山东历城)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小宋塔(福林舍利塔)</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除了山东济南长清的大灵岩寺,位于济南历城区柳埠镇青龙山麓的神通寺,其实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一座佛教名刹,临济道场,也是山东佛教的发祥地,但明清之后日渐式微,佛教中心逐转至大灵岩寺,但神通寺遗址依然焕发着熠熠光彩,成为古建爱好者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div><br></div> 也许是耸立在神通寺遗址上四门塔和龙虎塔的光芒太过耀眼,如今散落于神通寺遗址范围内的55座古塔的风头,都被这两座千年名塔抢去了,而同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众多古塔,反而被冷落于一偶,比如在神通寺遗址东侧青龙山上矗立的一座宋代石塔——福林舍利塔,俗称“小宋塔”。<div><br></div> <p class="ql-block">从四门塔往北再攀爬数十级台阶之后,在青龙山的半坡之上,就到了福林舍利塔,透过浓密的树荫,四门塔就在脚下。小宋塔塔边的题记表明,此塔建造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所以小宋塔亦称“绍圣塔”或“青龙塔”,这是神通寺“比丘福林为父母所造也”。中国化的佛教历来提倡“报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和三宝恩。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报答父母恩。所以,佛家非常注重孝道。“小宋塔”记录了一段福林和姐姐福灯报答父母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福林俗姓郑,父亲叫郑朝宗,“素学儒经,称为长者”;母亲毕氏“持斋事佛,布施勤约”。郑朝宗75岁逝世时,虽然正值盛夏酷暑,“及敛浃旬”,但第十天入殓时“颜色如生,蝇蚊不近”,“良福善之所感也”。福林的母亲毕氏76岁时因病去世,“良顺主所报也”。也许是得到父母在世时的支持,福灯、福林姐弟先后出家为僧。二老逝世后,福灯将他们的骨灰携带到弟弟福林受业的齐州历城县神通寺。姐弟俩在距离四门石塔东北隅三十余步的地方,“就山凿石,成瘗坟以藏之,运磐石以覆之,起七级窣堵波以表之,龛阿弥陀佛以事之,求舍利以镇之”。<div><br></div> 福林、福灯只是平凡的僧尼,他们的父母也不过是普通善良的平凡百姓。然而姐弟俩“上为父母,一善从心”。或许是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众人,得以在神通寺辖区内埋葬父母,并建造七级佛塔,“以求冥助也”,而且塔铭由历城县尉潘卞撰文,由乡贡进士冯睿书。<div><br></div> 也许有人会问,断绝尘缘的出家人似乎将亲情全都抛弃了,否则就是六根不净,出家的福林和姐姐福灯怎么会有如此孝心呢?但在事实上,此时已经中国化、世俗化、人性化的佛教注重“报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和三宝恩。“报四重恩”的首条就是报答父母恩,在弘法中倡导子女们一定要孝敬老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亲,怎能不怀有感恩之心?<div><br></div> 宋代时期,中国的佛教由佛而入儒,因禅宗而产生理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必然的演变,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汇的成果。据统计,北宋时期的寺观总量已达到了4万2千余所。在宋真宗时期(968—1022),僧人数量达45万以上,为历史最高。当时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同样赋予僧侣修身养性、参禅论道的营养土壤。许多寺院名刹不仅是宗教中心,还是经济中心、艺术中心和教育中心,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心。为佛教的生存与复兴,佛教僧侣开始向传统儒家思想靠拢,以尊儒为事,以业儒为荣。<div><br></div> “小宋塔”台基南侧刻有塔铭题记称:“其父好儒,其母好佛行善,均寿高七十多岁,无疾而终。虽值炎热天气,但蚊蝇不近其身,良福善之所感也。母亲毕氏持斋事佛布施勤约。元祐六年前八月初四日卒于俗舍,年七十六……”“小宋塔”的塔铭,将北宋时期僧人的尊儒思想、中国传统的孝悌思想和外来佛教思想的完美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当时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div><br></div> 与四门塔和龙虎塔相比,小宋塔显得太低调太朴实无华了,全部由平面四方形的青石块筑建,样式极为简单,但这是神通寺遗址上仅存的一座宋代建筑。“小宋塔”为三层方形舍利石塔,总高为4.83米。构筑在山崖上一块长1.38米,宽1.30米,高0.58米的大青石上,并以此作为基座。塔身、塔檐和塔顶各为整块青石构筑。在一层塔身南面辟有一佛龛,龛门为拱券形,龛呈方形,其它各面皆为光面。塔的一、二层檐做成陡坡方形,三层屋顶其斜坡处均细刻出瓦陇。在塔的一层佛龛门外东侧刻有绍圣五年(1098)三月的题记,证明此塔为宋塔。<div><br></div> 神通寺遗址,原是山东佛教的大本山。虽然千年的风侵雨蚀斑驳了寺院昔日的辉煌,但至今遗存的古塔旧碑、摩崖造像等,依然彰显着东西方不同文化交融互汇的印迹,更是见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能量。(谢谢浏览)<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