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上的阿拉伯文字

鲁阳山人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字随着伊斯兰文明的传入就在中国广泛传播。阿拉伯文字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在史籍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福建泉州清净寺宋代的阿拉伯文碑刻、广东广州怀圣寺的史书记载等,都说明阿拉伯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植根中华大地。</p><p class="ql-block">中国瓷器上具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纹饰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河南巩县窑三彩陶器、陕西铜川黄堡窑青瓷,以及湖南长沙窑青瓷釉下彩,从造型到纹饰都曾受到这种影响,但是,在这个时期的陶瓷器物上都还未发现阿拉伯文字。</p> <p class="ql-block">在陶瓷上书写阿拉伯文字,大家一定会记得在元明时期的一些青花陶瓷器物上经常出现(图),尤其在明正德时期尤甚(图),其流利的书法和看不懂的文字给古陶瓷爱好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可是,最早在陶瓷上装饰有阿拉伯文字是在何时,估计大部都很难说清。</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玉壶春双耳瓶</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红字盘</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青花瓷板</p> <p class="ql-block">最近,笔者有幸在鲁山段店古窑址所在地段店村村民家里见到两只老瓷器,一件为黑褐釉双系罐,一件为同釉色玉壶春瓶,两件器物上均装饰有阿拉伯文字,当时顿感惊讶,这种文字装饰工艺也是笔者研究段店窑以来第一次看到,感觉这应是研究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的重要实物史料。笔者曾收藏过段店窑烧制的装饰有西夏文字、辽国文字、公元纪年文字的宋代器物,并已在有关文章中有披露,就不在这里赘述。可见,在段店遇见装饰有阿拉伯文字的器物应不感奇怪。下面就这两件器物进行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1,双系罐(图),黑褐釉色,敞口、园腹、圈足,腹颈处装饰有双系,高约18厘米,造型浑厚大气,腹部前后书写两组阿拉伯文字,文字处留白,并涂乳白釉,与整体比较彰显黑白分明,也凸显了文字主体。经由研究阿拉伯文字的学者辨认,两组文字意为:“<b>奉慈特慈的安拉之名”,“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b></p> <p class="ql-block">双系罐</p> <p class="ql-block">双系罐</p> <p class="ql-block">2,玉壶春瓶(图),黑褐釉色,园腹、长颈、撇口、圈足,高约30厘米,器型端庄大气,腹部前后书写同款阿拉伯文字,工艺同上。经辨认该组文字意为:“<b>安拉乎”,意真主至大。</b></p> <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经研究,以上两件装饰阿拉伯文字的器物均出自北宋时期的段店窑,也是讫今发现最早在陶瓷上装饰阿拉伯文字的器物。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在经济文化领域最为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外国使者、商人与宋朝交往,也包括西亚及波斯各国人员,直至今日,中原地带仍遍布他们的后裔,在他们使用的器物上装饰他们的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大部已很难留传下来。这两件器物装饰的文字与同期中国古陶瓷常见的装饰文字应同为吉祥用语。</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中国化的阿拉伯文字书法,就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的产物。中国先贤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对阿拉伯文书法进行不断创新,使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华书法艺术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珠联璧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也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我们看到的这两件书写有阿拉伯文字的陶瓷器物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两件器物上的文字书写流利顺畅、功力深厚、一气呵成,似龙飞凤舞、似行云流水,酷似中国书法的行草,与中国书法艺术实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这两件器物看似平常,但还未在国家级及其他博物馆有其类似,其器型之完整、包含文化内涵之丰富,实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证据。(文中所附元明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8日于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