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书友:</p><p class="ql-block"> 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秋风吹,夜渐长,转眼秋已凉。秋分已过,正是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的好时节,欢迎大家抛开忙忙碌碌的工作,放慢每日奔波的脚步,来读书会里暂坐,给心灵一个诗意的栖息地,一瓣书香。</p><p class="ql-block"> “秋风清,秋月明”,“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很开心能在中秋节前和大家相聚,今晚的活动主题是: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p> <p class="ql-block"> 首先,简单分享一下和中秋节中有关的习俗。中秋节历史悠久,素有祭月、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扎灯笼、烧斗香、拜祖先等习俗。</p><p class="ql-block"> 话说中秋节是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相传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庄稼枯萎。一位名叫后羿的人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他登上昆仑山顶,拉开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 所以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找他投师学艺,其中有一个心术不正的逄蒙[páng méng]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美丽的妻子嫦娥,除了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有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吃了此药便能长生不老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妻子,便把仙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被逄蒙看到了。八月十五那一天,他趁后羿外出狩猎时闯入内宅抢夺仙药,嫦娥抵挡不住,情急之下自己一口吞下仙药。不料,忽然感觉身体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飞出窗口,飞过山顶,一直飞到了月亮上。</p> <p class="ql-block"> 傍晚,后羿回到家,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那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只好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桂花酒等等,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p> <p class="ql-block"> 传说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仙,生有四个可爱的女儿。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踏着云彩飞上天宫。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恰巧看到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很同情嫦娥。它立即飞奔回家,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给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向孩子们说明道理,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最后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于是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p> <p class="ql-block"> 听完美丽的神话传说,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有书共读。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请大家翻开季羡林的散文集《月是故乡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散文《清塘荷韵》。</p> <p class="ql-block"> 《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月是故乡明》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写出了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文章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月是故乡明”作为题目画龙点睛,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 清塘荷韵》是季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楼前清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智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先生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 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请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和月亮、荷花、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p> <p class="ql-block"> 久坐伤身,课间休息十分钟,活动一下我们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 个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一首从古至今最著名的中秋词,毫不夸张的说,每年只要到了中秋节,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必然会吟诵这首词,因为这首词它不但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而且它写进了你、我、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坎里。没错,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佳作中的佳作。说它有名,因为它不但曲有名而且词有名,词曲相配,堪称绝美。</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词牌名。曲之调名,俗曰“牌名”,也就是说,词牌是由曲牌发展演变而来的。水调歌头是以曲牌“水调”首章另倚新声而成。那么《水调歌》是怎样一首歌呢?唐代刘餗在《隋唐嘉话》中记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因而,这首歌是由隋炀帝所作。相传当年由盛唐第一歌星许合子演唱,场景可谓壮观。“水调歌头”词牌是截取了隋炀帝的《水调歌》首章而成的宋词词牌。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多以此词牌填新词,其中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负盛名,所以可以说这首词是由隋炀帝作曲,苏轼填词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词有名。这首词不用翻译,词意一目了然,读起来酣畅淋漓,只需要反复诵读,用心感受,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一副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对月饮酒的画面;就能感受到一种洒脱、通透、超然的人生的境界。苏轼从天上写到了人间,从远在百里之外的兄弟写到了渴望团聚的梦想。但愿人长久打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词中既有对人间分分合合的领悟,又有对月有阴晴圆缺的坦然,既有天上的仙气,又有人间烟火气,既是那样的飘逸,又是那样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6年,苏轼40岁,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首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短短十几个字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写作缘由。那么苏轼是在什么前因后果下写出这首千古名作呢?让我们一起简单回味一下大文豪苏轼创作这首词之前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一说起苏轼,就情不自禁会微笑,觉得此君多才、温暖、洒脱。如果说李白飘逸如仙,让人仰望;杜甫厚重如土,让人敬畏;而苏轼呢,他既有俊逸之才,又有烟火之气,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苏轼的才华毋庸置疑,而他最让人叹服的,除了才华之外,还有他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 根深方能叶茂,他自幼被父亲严格要求,在母亲的引导下少年立志要澄清天下。青年时一举成名天下知,以第一名的才华,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后因母亲病故回家守孝,直到25岁时,才再度奔赴京城,参加了制科考试,考了第一名,随后被任命为凤翔签判。整个宋朝,考中进士四万多名,而考入制科三等的只有两个人,的确是极大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在带着妻儿出任凤翔途中,弟弟苏辙一身单衣一匹瘦马一路从汴京相送到郑州,手足情深难舍难分。苏轼初到凤翔就收到了弟弟的来信,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给弟弟的这封回信也成了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苏轼在凤翔干得不错,政绩突出,而且时常在灯下苦思国计民生,写下了许多探讨国家前途的政论文献给皇帝。本来皇帝准备重用他的,但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苏轼回乡守孝三年,等他再次来到京城任职时,已是公元1068年,宋神宗继位,开始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p><p class="ql-block"> 苏轼发现了新法的弊病,不断进行抨击,在皇帝面前力陈新法的三大弊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p><p class="ql-block"> 新党人物为了打击他,居然捏造谎言,说他当年扶父亲灵柩回眉山时利用官船贩运私盐、木材、瓷器,牟取暴利,说得煞有介事。神宗下令严查,最终当然是一无所得。苏轼虽然洗刷了冤屈,但觉得心力交瘁,深感人心险恶,决定离开京城,自请到地方为官,免得遭到小人暗算。宋神宗是非常欣赏他的,但苦于政见不合,不能重用,只好任命他为杭州通判。</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期已满,因弟弟在山东任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后来赴密州任知州。在密州他带领民众捕杀蝗虫,常山求雨,甘霖降下,蝗灾减轻,庄家丰收,常山谢雨返回途中,江边会猎,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时又有大作酿成。</p> <p class="ql-block"> 密州日子清苦,苏轼常觉烦闷,虽距离弟弟几百里,兄弟相聚的愿望仍无法实现。中秋节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 class="ql-block"> 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但他旷达的心胸拯救了他,更成就了他。东坡,一块向阳之地,阳光和煦,草木繁茂,空气湿润,清溪环绕之中,麦苗青青,果实累累,跨越千年,依然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种树先养根,养人先养心,心宽则路宽,心静则神安。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变化,不断追求,不断放弃,不断平衡的过程,人生的终极问题就是内心如何安放。每周一期的读书会活动,让我们在读书中不断汲取力量,丰盈内心,如苏轼那般经历人生的千难万险而平淡随和,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而知足常乐,既能享受顺境时的湖光潋滟,也能笑看逆境中的惊涛拍岸。</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在《但愿人长久》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中结束本期读书会,祝在座的各位书友秋风抚月,朝朝暮暮尽团圆!</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7日活动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