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宴:“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圆满举行

张华夏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圆满举行</p><p class="ql-block"> 题记:8月30日,“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吕梁学院盛大举行,来自中宣部、文旅部、教育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档案局、全国记协、中国作协等相关部委领导和李旦初先生生前学习、工作过的安化一中、益阳师专、武汉大学、山西大学代表,及全国各高校、诗词学会、社科院、党史办知名学者、诗词家和李旦初先生的学生代表、家属代表近200人参会。活动主题:铸魂、立事、树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新华社、中新社、中国网、人民网、光明网、山西晚报、太原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报道,中宣部、文旅部、教育部相关网站,及泰国、香港、澳门等相关媒体发布了新闻。</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致辞:</p><p class="ql-block">1、吕梁学院院长薛晋文</p><p class="ql-block">2、李旦初先生之子张华夏</p><p class="ql-block">宣读贺信、贺词</p><p class="ql-block">1、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首长书面致辞</p><p class="ql-block">国务院三峡办原党组成员张宝欣宣读</p><p class="ql-block">2、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平贺信</p><p class="ql-block">3、国家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贺信</p><p class="ql-block">4、中共山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山西省人大原副主任武正国贺信</p><p class="ql-block">5、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吕日周贺词</p><p class="ql-block">6、武汉大学文学院贺信</p><p class="ql-block">7、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贺信</p><p class="ql-block">嘉宾讲话</p><p class="ql-block">1、杨冬权: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中国档案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2、翟惠生:全国记协原党组书记、光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中共十八大新闻组组长</p><p class="ql-block">3、张铁锁:中共山西省党史办原主任、山西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p><p class="ql-block">4、郝平: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幕仪式书面致辞</p><p class="ql-block">张梅颖(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各位专家、各位来宾:</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吕梁学院举办“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并成立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我非常高兴,表示衷心祝贺!李旦初先生是山西大学老校长,是吕梁革命老区最高学府吕梁学院的创建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新式流派研究的重要学者。文革期间他主笔的晋剧《三上桃峰》轰动全国、声名远播,他还主编过国家教委《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全国统编教材,退休后挖掘的“黄河散曲社”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世后盖棺定论:我国著名教育家、诗词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李旦初先生为人正派,作风民主,潜心研学,教书育人,关爱师生,深受各界好评,他为山西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为山西省特别是吕梁革命老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与高端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吕梁学院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召集全国知名学者举办“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并成立“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教授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大学者、教育家。他携手同仁攻坚克难,创建了晋西北第一所高校。山西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据我所知历来都是副省长级别担任校长,从来没有从地区专科学校直接提拔到山西大学担任主要领导的先例,李旦初先生破了先例,这是因为他懂教育、爱教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实干家、改革家。吕梁学院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对学校“培根铸魂”大有好处,有利于广大师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以李旦初教授为核心的吕梁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的创业精神,有利于新一代领导班子继承和弘扬前辈们的优秀品质,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地方高等教育是打造地方人才高地的有力支撑。在国家大力提倡特色化办学,差异化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要努力寻找自身发展的相对优势,对接产业发展亟需的人才,建立订单式、模块化的灵活培养机制,大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选、用、留、育等多个方面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地方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引擎。一所优质高校的建立和成长,会影响到一个区域整体的文化素养、文明开化进程。高校在服务地方移风易俗、凝心聚力、视野拓展等方面都大有可为。某种程度上说,一所地方高校的文化格局,决定了它所在地域的文化气质。</p><p class="ql-block"> 地方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沿阵地。由于历史原因,地方高校多面向周边区域招生,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基本定位是为本省及周边省份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据我了解,吕梁学院自 1978 年组建,1984 年正式挂牌以来,已经为山西及周边地区培养 5 万余名高素质人才,在服务山西尤其是吕梁经济文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希望吕梁学院以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家在吕梁山区开展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信念、守正创新,为把革命老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贡献更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希望吕梁学院继续丰富李旦初生平事迹展示馆的相关馆藏,争取将这个展馆建设成为集展陈、研究、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承发展平台。打造成吕梁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引领全校师生慎终追远,尊师重教的风尚;形成全体师生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潮流;激发全校师生干事创业,敢为人先的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元节,我想起南宗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晋》一诗中写道:“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我们在这里缅怀李旦初先生,向先生致敬。就是要学习他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铸坚忍不拔之魂,树敬业乐群之风,立严谨治学之志。以智慧为笔,以心血为墨,为时代立言,为文化铸魂。希望中心的成立,能够给吕梁学院吹进一股文化清风,培养更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子走进社会,以青春浩然之正气,激发新时代澎湃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2023 年 8 月 30 日</p><p class="ql-block">(国务院三峡办原党组成员张宝欣宣读)</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张 平</p> <p class="ql-block">吕梁学院并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学者: </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邀请函收到,由于我月底要率队去新疆考察,两个月前就定了的事情,时间冲突,参加不了本次研讨会,非常抱歉。李旦初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师长和学者,由于疫情原因,先生的去世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在此谨表哀思。写了几句心里话,以示我对旦初老师的敬意。借此机会,谨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表示诚挚的问候!对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诗词家、教育家和剧作家。李旦初先生视野宽广、胸怀博大、作风严谨、尊师重教,对学生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携手同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办了吕梁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并在教学理念的确立、学术氛围的营造,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倾心竭力、卓有建树,深受广大师生爱戴,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更对山西文化、教育事业与高端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山西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学养深厚,文学研究与创作兼长,扶持后学,著作等身。他执笔创作的现代晋剧《三上桃峰》有“一剧惊动天下”的美誉,他对鲁迅研究及现代文学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索,对中国文学流派的梳理,对旧体诗词尤其是散曲创作队伍的培养,都深受学术界、创作界称道和尊崇。</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一生坎坷,但坚韧达观,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浓厚的的家国情怀。我和他交往十多年,对他的学问和人品深表钦佩。一座高校学养学风的厚重,源于文脉的传承和精神的力量。举办“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并组织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先生的思想、精神和办学理念,传达铸魂、立事、树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吕梁学院的广大师生一定会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具有前瞻理念和创新思想的创校校长而深感自信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继往开来,铸造辉煌。我们也相信学校年轻的一代领导班子定能弘扬创业者的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谱写出吕梁革命老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与会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8日 </p><p class="ql-block">(张平: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p><p class="ql-block">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薛晋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亲属、各位校友:</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共同追忆我们的老校长李旦初先生的办学思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颂扬他的崇高品格。同时,借此机会梳理办学历史,凝练办学特色,坚定办学方向,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强,对于加强学校新文科建设,重振学校文科荣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谨代表吕梁学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李校长家属将先生生前的珍贵手稿和物品无偿捐赠给学校,用于支持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的建设,对此学校上下由衷的感激和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评论家、诗词家、剧作家,也是我校的首任校长。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李校长为核心的第一代校领导集体,发扬吕梁精神,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在晋西大地创建了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为吕梁乃至山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校工作期间,李校长管理科学、作风民主、尊师爱生、潜心治学,在学校办学理念的确立,校风、教风、学风的塑造,学术文化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学校师生员工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诗词创作,躬耕不辍、卓有建树。“文革”期间,他曾执笔创作了著名晋剧《三上桃峰》。随后他又主持编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全国通用的师范类教材,撰写了《中国新诗流派》《山西当代诗词选》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回顾李旦初先生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仍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以浓郁的家国情怀、学术情怀,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之中,充分彰显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无论为人、为师,还是为学、为文,都堪称我辈的楷模。今天,我们召开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座谈会,就是要将先生的学术思想、精神品格和办学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先生已故,懿范永存。作为李旦初先生一手创办的学校,吕梁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继承老校长的遗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为把吕梁学院早日建成晋西名校、红色学府、一流高校,建成晋西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文化高地做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对各位领导、专家、来宾、亲属、校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衷心祝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8月30日</span></p> <p class="ql-block">张华夏在“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的讲话:铸魂、立事,树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来到吕梁革命老区,来到这块我生长的土地,来到我父亲的第二故乡,来到家父创建的在这所晋西第一高校“吕梁学院”。欢迎大家来参加由吕梁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p><p class="ql-block"> 家父李旦初生于1935年正月初四,于2020年5月在北京去世。 父亲少小离家,楚才晋用,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山西特别是吕梁革命老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端人才培养。盖棺定论“我国著名教育家、诗词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不是因为他是大学校长,而是因为他带领同仁创建了一所大学,还主编了国家教委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全国统编教材;剧作家,是1972年主笔创作晋剧《三上桃峰》,轰动全国,有“一剧惊天下”的美誉;文学评论家,他是鲁迅研究和中国新式流派研究的权威学者,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评论高端人才。他退休后创作格律诗,研究散曲,创建黄河散曲社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培养了一批散曲创作队伍,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我的父亲,也是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吕梁学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召集这么多全国知名学者一起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质,以激励后人。作为李旦初先生的家属,我愿意积极配合,无条件提供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此,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吕梁党政领导及参与本次活动筹备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影响世界。中国故事包括波澜壮阔民族复兴的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也包括我的父亲和你的老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天,大家一起研讨李旦初先生的学术思想,我谈谈自己对父亲的概括:铸魂、立事、树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p><p class="ql-block">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等教育是一项“培根铸魂”工程。父亲是一个“铸魂人”!他给了我生命和肉体,也给了我灵魂和精神!父亲没有我留下一分钱的遗产,但是父亲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个性坚强,百折不挠,为人豁达,刚直不阿,勇于创新,能够担当。这些珍贵的品质已经也必将影响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凡事预则必立,不预则不为之。这是父亲的一种品质。</p><p class="ql-block"> 认准方向,就努力去干。我亲身经历了吕梁师专的创建,没有教室、没有老师、没有招生资质,于无条件处创造条件,在窑洞里上课,在河滩上建校,教室漏雨,父亲乐观地说,我们是花果山水帘洞的大学生,都有孙悟空的真本领。就在吕梁师专得到国家认可,正式挂牌的1984年,我的母亲去世。</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要坚信自己能做事,能成事。要有能做事、能成事的信念与精神。只要坚定信念,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难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能行,事事行。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一切。我相信吕梁学院在新的年轻一代领子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必然再造辉煌。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怀大志事必达。铭记历史,做好现在,未来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一尘不染做人,一丝不苟做事”是家父最重要的品格。2020年5月2日凌晨,姐夫搀扶着父亲上洗手间,父亲在坐便器上平平静静,干干净净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做事严谨,70岁的时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李旦初文集》,我负责版面设计和校对,12卷文集不同时的创作手稿全部是一笔一画的小楷,堪称标准的楷书字帖,而且500万字都是实实在在的作品,没有讲话稿,没有日记,也没有书信。不滥竽充数。</p><p class="ql-block"> 通过做事了解人,通过做事情学做人。父亲做人做事做学问,都非常严谨。耳濡目染,我要求自己,低调做人,高标做事。提出:不与今人比搞下,只把前贤做对手。以此鞭策自己,鼓励自己。</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我给他概括:一生正气,两省受益,三上桃峰,四海宣德,五次罹难,六亲不认,七域建树,八方敬仰,十全九美人生,兄弟姐妹十一人,十二卷文集传世。</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了我刚强自信的性格,创造价值的头脑,为人立事的精神。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元节。去年的中元节,我专程回湖南安化祭奠爷爷,四位叔叔说,爷爷生前最大的遗憾是父亲从上学开始离家越来越远,临终都没有见到一面。人生多无奈,忠孝难两全。今年中元节,我们这么多师生和朋友在一起召开“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我想起给父亲80岁生日写过一首七律和寿诗,刊发于2016年3月3日全国”两会”开幕当天的《解放军报》报,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磨砺深,</p><p class="ql-block">真知泽被晋湘音。</p><p class="ql-block">襟怀宇宙惊雷笔,</p><p class="ql-block">腹有乾坤寸草心。</p><p class="ql-block">铁骨铮铮龙虎气,</p><p class="ql-block">雄文浩浩菩提吟。</p><p class="ql-block">霜侵雪压初心烈,</p><p class="ql-block">耄耋逢春好雨淋。</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30日</p>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文学院贺信</p> <p class="ql-block">贺 信</p><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组委会:</p><p class="ql-block"> 欣闻“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幕仪式”将在吕梁学院举行,敝院谨此致以诚挚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武汉大学的前辈校友,1961 年毕业于武大中文系。他从青年时代即雅爱艺文,从事文学写作,并发表作品。他不仅是诗人、剧作家,还是学者、文艺评论家。其剧作《三上桃峰》、诗集《嘤鸣斋诗稿》等,广受好评,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增添了光彩;其学术作品《文学流派散论》《中国新诗流派》、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山西当代诗词选》等,学界称赏,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积累了学术财富。李旦初先生还是广受赞誉的教育家,他毕生扎根山西,献身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对三晋之地的科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吕梁革命老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筚路蓝缕,殚精竭智,有奠基开创之功。</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情怀和文采兼备,学养和事功俱佳,贡献和成就卓荦,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优秀校友,是敝院师生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专此奉函,祝贺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并祝研讨会一切圆满!</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文学院</p><p class="ql-block"> 2023 年 8 月 27 日</p> <p class="ql-block">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贺信</p> <p class="ql-block">吕梁学院暨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组委会:</p><p class="ql-block"> 欣闻“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幕仪式”将在吕梁学院举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全体同仁谨致以诚挚的祝贺,祝研讨会圆满召开,研究中心成功揭幕。</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词家、文学评论家和剧作家,也是吕梁革命老区最高学府吕梁学院的创建人,对山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有卓越的贡献。李旦初先生是全国知名学者他主笔的晋剧《三上桃峰》轰动全国、声名远播。他亦主编过国家教委《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全国统编教材,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是业界崇敬的文学评论前辈,李旦初先生不仅仅在戏剧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新式流派研究,享有盛誉。他博学多,才亦教亦创,退休后挖掘的“黄河散曲社”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和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教育界、学术界,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我们相信研究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李旦初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和传播,惠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8日</p> <p class="ql-block">国家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贺信</p> <p class="ql-block">中共山西省委原常委、省委秘书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武正国贺词</p><p class="ql-block">华夏先生并吕梁学院:</p><p class="ql-block"> 喜闻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隆重举行,我十分欣慰。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主办方吕梁学院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知名的教育家和诗人。他著作等身,学生和弟子遍布全国,他为吕梁学院的开创和山西大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山西诗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业绩和学术思想,为山西教育史和诗词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怀念李旦初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就是要深入研究他的学术思想,进一步繁荣发展教育和诗词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预祝大会园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武正国</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9日</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吕日周贺词</p> <p class="ql-block">祝贺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中心成立:</p><p class="ql-block">宣传民主校长的民主精神,</p><p class="ql-block">传承尊师领导的爱生作风!</p><p class="ql-block">吕日周 2023.8.28</p> <p class="ql-block">部委专家讲话:</p><p class="ql-block">翟惠生书记致辞</p><p class="ql-block">各位尊敬的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根据录用整理,已经本人审定,开场白有删节)</p><p class="ql-block"> 《吕梁日报》1978年创刊,李旦初教授为这份报纸写了第一篇社论,它的题目是“光明的中国”。我也是搞新闻的,所以我从新闻的角度粗浅地谈一谈对这次活动的几点切身感受。</p><p class="ql-block"> 新闻作品也好,文艺作品也罢,它的优美词汇,或者说是精致的语句可能为你所记,但是不论有文化或没文化,最容易记住的是什么?是情节、是故事,我走进吕梁学院第一次,三个情节让我感受不太一般:</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情节:就是这个学校它给李旦初教授成立一个纪念馆 。昨天下午我们下飞机参观了一下,这个纪念馆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标语口号,全是人性化朴实的故事性的叙说,给人一种回归本质之感。到了第九任校长能给第一位校长树碑立传,在学校里建纪念馆,我想在全中国的大学里边,我似乎没有听说过,也许我孤露孤闻。</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事:昨天做解说的,不是俊男,我不是说他长得不好,更不是靓女,没有背过台词,也没有表演,也不是作秀,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位男老师。他如数家珍地把自己的见解加在了给我们解说当中,完全是一种最说人性化的这种跟观众的交流和对话,这是在当今很少见。</p><p class="ql-block"> 第三件事:这个学校我进来以后,除了欧阳中石先生提的所有的字以外,我突然发现是外语系、艺术系。我问校长:我说现在都叫学院,您是不是因为学院总的叫学院就不改了?他说我们不改,就叫系。系,对人来说多亲切呀,它不光是历史的记忆,它是我们高等教育传承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就这三个情节,我作为一个搞了一辈子新闻的人,我认为它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贤的敬畏,它是血脉它是基因,没有在第九代,这一辈人当中没有丝毫的信号衰减,这是太难得了!就这三个情节所以我觉得他们举办这次活动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发奇想的,也不是为了充面子,而确实是出自内心的一种情怀,内心的一种传承,内心的一种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的正确处理。</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教授他所有的东西,刚才各位熟悉他的人都如数家珍的做了介绍,不再重复。如果说我从新闻的角度,今天让我写篇稿的话,我的新闻我觉得应该写什么?那就是我们一种研讨,不是歌功颂德,不是追思记忆,我说还得加个“只”,不只是高功颂德,不只是追思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琢磨今天我们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我认为就六个字。第一个就是要有情怀,李旦初先生作为一个年轻的有才华的学生,被打成了右派。多大岁数?他当时就二十来岁,那是人生的重大打击呀?说明他的政治生命就没有了,但是他怎么做的,他来到了山西,做无数件事,这些个事儿都能够载入史册的事情。他靠的是什么?就是他的情与怀。这对于做人来说,是一种格局,人没有格局,做不成大事。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或是其它的七情六欲。可以,但是要用情怀,只有情怀才能够支持着你能够走一辈子。其他全是流星,是短暂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他的青春。我说的青春不是年龄的青春,而是他骨子里面的青春。他一辈子,无论在学术,在其它的方面,没有停过脚步,他永远有一种激情像年轻人那样,我们俗话讲好像是性情中人,永远支配着的他,焕发了一种活力。王蒙先生题的词,王蒙先生最著名的文章就是《青春万岁》。青春能万岁吗?我说生理上不能万岁,心理上能万岁!我觉得李旦初做到了青春万岁!他所有的这些成就,都是由于他的青春之感,才能够做到。</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方面,就是他的学问。什么是学问?一辈子会学、想学,一辈子会问、想问,这就叫学文。你只有不断的提问题,你才能汲取营养去学习。你都没有问题了自己都知道了,你还学什么啊?就自满了?学问学问,就是在问中要学嘛,学中来提问嘛?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挑战,这种学问是扎实,是真实的。不是当今所谓的学历有多高,这完全是两回事。</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提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中国拥有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土壤、不竭的动力。过去这么提过吗?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有共性,那是全民族的,也有特性,就是他的地方性,每个地方都有他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新闻有句话叫:特色合理之所在。我觉得我们今天做这件事,就是在把一种山西的、吕梁的、吕梁学院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密切结合,这正是在当今建设我们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等学府的土壤、基础,和不竭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想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30日</p><p class="ql-block">(翟惠生:全国记协原党组书记、光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中共十八大新闻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部委专家讲话: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中国档案学会会长杨冬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李旦初先生的弟子和研究者、关心者: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旦初先生有幸,感谢吕梁学院!</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一大幸事,就是他离世后,还不被人忘记。李旦初先生的出生地、学习地、工作地有很多,但是他去世后,吕梁学院为他举办展览,成立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中心,连续举办先生学术思想的研讨会,播扬他的生平事迹,弘扬他的学术思想。这是对他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他的最大告慰!我个人对此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李先生是一位名扬全国的大先生、大文人。他一生从事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文化人,以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诗书传千秋!他曾经一剧动全国,一剧载史册。他创作的晋剧《三上桃峰,既曾名动全国,也会载入史册。他曾经一校兴吕梁,一校振山西。他创办吕梁学院,主政山西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作为著名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著作家,影响遍及全中国。所以,我对吕梁学院举办的这一系列纪念活动,表示来自全中国的真诚感谢! </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感谢是来自全中国的呢?</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因为,我退休后,还保留着三个荣誉头衔: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这三个头衔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因为,李先生的影响,遍及全中国;李先生的学术思想,流布全中国;他的受益者,正是全中国。所以,我要致以全中国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纪念旦初先生,我觉得至少要重点继承并弘扬他的两大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他创办了吕梁和晋西北的第一所高等学校,犁开了吕梁和晋西北高等教育的处女地;他创办了黄河散曲社及其社刊《当代散曲》,揭开了当代散曲研究的新篇章;他的一些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也具有开创性,成为一些学术领域研究的开拓者。这种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并对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推进大有好处。</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为时代服务的现实精神。他创作的著名晋剧《三上桃峰》,不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剧、古典剧,而是歌颂社会主义新时期劳动人民集体主义思想的现代剧、现实剧。他的诗词作品中,就有不少描写现实、歌颂现代的现实主义佳作,比如:写了他的插队,写了他的劳动,写了保卫钓鱼岛,写了上网这种新生事物。他研究文学,也是主要研究现当代的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与作用。这种甘于为时代服务的现实精神,也值得我们大力弘扬,从而让文学、让教育,让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能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这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祝李旦初先生学术思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p><p class="ql-block">山西大学 郝平</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张华夏先生,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暑气渐清,秋高气爽。在这个硕果飘香的美好时节,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吕梁学院,参加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共同追忆李旦初先生的学术人生,弘扬李旦初先生学术思想。 </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谨代表山西大学向这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表示诚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评论家、诗词和剧作家。</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家,他一生鞠躬尽瘁,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末,亲自主持创建了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也就是后来的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吕梁学院,开创了吕梁山区办大学的新纪元,为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后,李旦初先生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工作,十分重视抓教学质量、抓校风校纪,积极倡导开明向上的学术风气,为山西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学评论家,李旦初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观点犀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先后主持编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全国通用的师范类教材,著有《李旦初文集》共十二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近百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诗词和剧作家,李旦初先生著作等身、诗剧双成。他不仅著有《中国新诗流派》《嘤鸣斋诗稿》《李旦初短诗选》《三上桃峰》等众多优秀作品,还积极推动山西诗歌散曲事业发展,是众多诗词散曲爱好者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一生,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都堪称光明磊落,傲骨铮铮,展现了一名优秀学者的学识风采,展现了一名高尚师者的师道风范。2020年,李丹初先生因病去世后,无论是先生生前工作单位,还是后辈学人,乃至社会各界,都期望通过学术的方式,更好地缅怀李丹初先生、纪念李丹初先生。因此,我们举办今天这样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是对先生学术造诣最好的褒奖,对先生学术精神最好的弘扬。</p><p class="ql-block">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作为李旦初先生生前工作单位,我们愿与各界朋友一道,学习先生的崇高风范,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充分发挥文史学科优势,培养更多的文化新人,铸就更多的文学精品,为推动山西文学、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p><p class="ql-block">(郝平: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铁锁</span>在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不知不觉,旦初校长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今天大家齐聚一堂,对其学术思想展开研讨,但更令人高兴的是,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也将于今日揭牌,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旦初校长是令我十分钦佩与敬重的一位有良心的学者、一位大学教授、一位优秀的大学管理者。我与他的初次见面,始于1987年的10月22日,也就是他正式就任山西大学常务副校长的日子。当时,我担任山西大学团委书记,正好参加了省里宣布他到山大任职决定的会议。</p><p class="ql-block"> 那天宣布他的任职决定是在全校中层重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上。校长办公楼的大会议室人坐得满满的。那天的会议上他的就职讲话,大约只讲了简短的十分钟左右,其实是个表态性发言。</p><p class="ql-block"> 他的发言大概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对从一所“世界最小的大学”来到山西最高学府最大的大学任职的思想感受,二是对山大现状的简要认识与分析,三是对山大下一步发展的初步思路。</p><p class="ql-block"> 他在表态发言中提到,山大工作要上去,必须依靠山大本身这个人才宝库,必须依靠教工中现有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消除内耗,增强凝聚力,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他还讲到,山大要上去,要调动积极性,一靠团结,二靠改革,三靠竞争。他强调,特别是头一条,天时地利人和,人是首要的。</p><p class="ql-block"> 他的就职发言,经层层传达后,在全校甚至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讲话虽简短,但简明扼要,切中山大要害。讲问题直来直去,一语中的;讲下一步的发展,更是实事求是,特别是对下一步的工作必须依靠教工中现有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消除内耗,增强凝聚力的提法,更是深得大家认同。同时,也为干部中一些等着让位、换班的思想注入了一副稳定剂。大家看到了新校长不像是新官上任先换人,而是一位想干事、讲话干练、想法务实、和山大人一块干事的实干家。但同时,他对当时山大干部中长期存在的“文革”遗风、告状、“派性”等现象也是毫不留情,直接用“水浅王八多”来形容。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直言不讳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至今想起,仍言犹在耳。</p><p class="ql-block"> 他在山大主持全面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在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学生工作、外事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着眼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山大现状,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他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挖掘人才、求贤若渴的爱才情怀;他善于团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全局的崇高风范;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不贪功、不诿过、不折腰的高尚人格;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稳定了山大的局面,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发现并重用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山大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来者永远学习与弘扬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山大已迈入了国家“双一流”重点大学的行列,这是一代代山大人努力的结果,,当然也包含着李旦初校长当初的期望与心血!</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纪念李旦初先生,,就是要在全新的情况下发扬他的崇高风范,挖掘研究它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做出当代人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8月30日)</span></p><p class="ql-block"> 张铁锁,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山西省曲沃人,中共党员,编审。山西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山西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第五、第六届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协第五届第一副主席,省书协顾问,山西大学、省委党校客座教授,山西大学研究生导师。第六、第十届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妇女青年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兼),第十二届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晋西名校吕梁学院与李旦初先生</p><p class="ql-block"> 吕梁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叫吕梁师范专科学校,也就是吕梁学院的前身,她的首任校长不是吕梁人是湖南安化人,是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高材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词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李旦初先生。2019年本科院校吕梁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待硕士点设立成功,离心心念念的本科大学吕梁大学就更近一步啦。</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的李旦初因为提出实行“教授治校”而被打成了右派,毕业之后他主动报名来山西支援教育,当时跟他一起来的有7个人可是到最后呢只有他一个人留下来。从长江来到黄河从城市来到山区,他离开了伤心地却开辟了新天地。李旦初先生联络了当时全国在吕梁的右派知识分子,创建了这所全国级别最低师资却汇聚了清华北大等各大名牌高校精英人才的大学。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有吕梁师专,南有荆州师专”,这所学校被学生誉为扎根在吕梁山上的“西南联大”。有学者这样感叹“在偏远的吕梁山区几乎没有做学问的条件,资料匮乏、信息闭塞,但是却有浓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敏感”。</p><p class="ql-block"> 为了吕梁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李旦初先生放弃了回武汉大学调任北京工作和担任吕梁行署领导的机会。也没有回老家湖南,他把自己的黄金岁月都留在了吕梁。因为教学突出李旦初先生被调任山西老八校头把交椅的山西大学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他在文章《吕梁我的故乡》这样写道“我走遍了吕梁各个城乡,熟悉吕梁的山山水水,我对第二故乡的感情之深甚至超过了我对第一故乡的深深怀念”。为这位伟大的著名的教育家李旦初先生点一个大大的赞。(作者:吕梁学院副院长王三虎)</p><p class="ql-block"> 此概括可以做词条,全面、准确、凝练,又不同于常规词条,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理有据有观点。收藏!(点评:中国政策网总编辑张华夏)</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新闻通稿</p> <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山西吕梁研讨李旦初学术思想 助力晋西高等教育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吕梁学院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30日,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吕梁学院举行,研讨会群贤毕至、胜友如云,来自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档案局、中央政策研究室、山西省政协、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大学、集美大学等单位20多位领导、专家,李旦初教授的母校安化一中、益阳师专、武汉大学代表及生前好友、学生、新闻媒体,吕梁学院相关领导和师生共计200多人参会。</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由92岁的国家级“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和中国书法家名誉主席张海先生题写,揭牌仪式还展示了98岁的著名诗词家丁芒先生书写的李旦初先生诗句。丁芒与李旦初先生在中国当代诗词界共同享有“南丁北李”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评论家、诗词家、剧作家。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他参与创建了吕梁第一所大学吕梁师专(现吕梁学院),并于1984年担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其在校工作期间,潜心治学、科学管理,为学校办学理念的确立,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等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吕梁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李旦初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编国家教委全国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发表了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百余篇,退休后专注于从事诗词和散曲的研究与创作,为山西省诗词、散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薛晋文在致辞中指出,举办此次研讨会目的是追忆我们的老校长李旦初先生的办学经历,总结他的学术思想,颂扬他的崇高品格。李旦初先生浓郁的家国情怀,彰显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精神。吕梁学院全体师生将进一步发扬李旦初先生的学术思想、精神品格,为把吕梁学院早日建成晋西名校、红色学府、一流高校,建成晋西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文化高地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书面致辞中“李旦初教授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大学者、教育家。他携手同仁攻坚克难,创建了晋西第一所高校。山西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据我所知历来都是副省长级别担任校长,从来没有从地区专科学校直接提拔到山西大学担任主要领导的先例,李旦初先生破了先例,这是因为他懂教育、爱教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实干家、改革家。”希望吕梁学院以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家在吕梁山区开展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信念、守正创新,为把革命老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贡献更大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儿子张华夏简要回顾了父亲一生坎坷的求学和成长经历,他在发言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等教育是一项‘培根铸魂’工程。父亲是一个‘铸魂人’!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一分钱的遗产,但是父亲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个性坚强,百折不挠,为人豁达,刚正不阿,勇于创新,能够担当,这些珍贵的品质已经也必将影响我的一生。”“凡事预则必立,不预则不为之。是父亲的精神质。”“一丝不苟做事,一尘不染做人,是父亲的处世态度”。吕梁学院新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他们在入学的第一天就能感受到一种崭新的氛围,崭新的面貌,这必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 铸魂、立事、树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培根铸魂”工程,给新一代年轻人注入“善于思考、乐观进取,勇于创新、能够担当”灵魂,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学院再造辉煌,培养出无数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大学生。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继续积极参与和支持学院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p><p class="ql-block"> 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致辞中强调:“我们的研讨,不应是歌功颂德,不只是追思记忆,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么办?”在他看来,李旦初先生思想的传承要从情怀、青春、学问三个关键词入手。李旦初先生的初心让他经历摧折磨难依然挺立不倒且屡创佳绩。他实现了心理意义上的青春万岁。“习总书记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我们今天做这件事,就是在把吕梁学院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结合,这正是当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学府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中国档案学会会长杨冬权在致辞中说道:“先生桃李满天下,诗书传千秋。人生的一大幸事就是他离世之后还有人纪念他。吕梁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建立李旦初学术研究展陈中心,我认为这是对先生最大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书面发言中指出:</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师长和学者。是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诗词家、教育家和剧作家。李旦初先生视野宽广、胸怀博大、作风严谨、尊师重教,对学生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他对山西文化、教育事业与高端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山西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 中共山西省党史办原主任,山西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铁锁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在担任山西大学团委书记时期与李旦初校长的交往历程。他认为“今天,我们纪念李旦初先生,就是要进一步在全新的历史情况下,发扬他的崇高风范,挖掘研究他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做出我们的献”。</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郝平在致辞中强调,“李旦初先生开创了吕梁山区办大学的新纪元,为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旦初先生担任山西大学常务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抓教学质量,抓校风校纪,积极倡导开明的学术风气,为山西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快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文学评论家,李旦初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观点犀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中共山西省原委常委、秘书长,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山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武正国指出:李旦初先生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知名的教育家和诗人。他著作等身,学生和弟子遍布全国,他为吕梁学院的开创和山西大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山西诗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业绩和学术思想,为山西教育史和诗词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大学母校武汉大学文学院贺信指出:李旦初先生是武汉大学的前辈校友,他从青年时代即雅爱艺文,从事文学写作,并发表作品。李旦初先生还是广受赞誉的教育家,他毕生扎根山西,献身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对三晋之地的科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吕梁革命老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奠基开创之功。李旦初先生情怀和文采兼备,学养和事功俱佳,贡献和成就卓荦,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优秀校友,是敝院的师生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贺信指出:“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和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教育界、学术界,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我们相信研究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李旦初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和传播,惠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p><p class="ql-block"> 此次研讨会高规格,务实效。开幕式还观看了李旦初纪录片《铸魂立事树精神》,主旨报告环节,来自武汉大学、山西大学、集美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吕梁学院、黄河散曲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逐一分享了《远望先生的“背影”》《李旦初精神与大学文化自信》《微论“三上桃峰”》《李旦初先生“烟蓑雨笠集”之欣赏》《追寻老校长的足迹:湖南安化考察报告 》等18个主题学术研究成果。现场讨论氛围浓厚,可谓是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与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今后将一定学习好、传承好先生的学术思想,充分发挥文史学科的优势,培养更多的文化新人,创作更多的文学精品,为推动山西文学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p><p class="ql-block">1、薛晋文:吕梁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2、张华夏:李旦初先生之子</p><p class="ql-block">部委领导:</p><p class="ql-block">1、张明新:中国新闻社总编辑</p><p class="ql-block">2、杨冬权: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中国档案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3、翟惠生:全国纪协原党组书记、光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中共十八大新闻组组长</p><p class="ql-block">4、常克仁:文化部原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长、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5、薛启亮: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原主任</p><p class="ql-block">6、纪玉祥: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p><p class="ql-block">7、张宝欣:国务院三峡办原党组成员</p><p class="ql-block">8、张 彦:武警某部将军</p><p class="ql-block">记者:</p><p class="ql-block">1、柴 婷:新华社山西分社</p><p class="ql-block">2、马华榕 :中国新闻新社山西分社</p> <p class="ql-block">展示:</p><p class="ql-block">1、82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2、92岁的“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题写的“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p><p class="ql-block">3、98岁的中国诗词泰斗丁芒先生书写的李旦初先生诗句。</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观看李旦初先生生平专题片</p><p class="ql-block">主题歌:</p><p class="ql-block">李旦初先生作词,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副团长兼创编室主任、国家一级作曲家赵小也谱曲</p> <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论文宣讲:</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水云;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王春林;集美大学教授景国劲、太原师范大学教授傅书华、吕梁学院教授康序,黄河散曲社《当代散曲》主编原振华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李旦初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稿(陈水云)</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张华夏先生,各界同仁: </p><p class="ql-block"> 上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李旦初先生的学术思想研讨会。感谢张华夏先生的盛情邀请,让我第一次感受和领略到李旦初先生的人格魅力。电话中张先生给我介绍了李旦初先生在现当代文学和旧体诗词创作方面的重要成就,让我这样一位来自李旦初先生母校的同行为之肃然起敬,感佩他在艰难环境中自我磨砺,自我淬炼,发奋图强,在三晋大地上播洒了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成千上万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p><p class="ql-block"> 1956年,李旦初先生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勤奋,考入了当时中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武汉大学中文系,这时的中文系有着雄厚的师资队伍,像被誉为“五老八中”的程千帆、沈祖棻、胡国瑞、李健章、刘绶松等,都是李旦初先生的授业老师,他后来所成就的“诗人兼学者”的身份,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养成的。试看他在武大就读期间所写《即兴》诗:“琼楼玉宇耸晴空,影入东湖似梵宫。曲岸垂杨偕水绿,隔湖炉火映天红”,从这样的赞美中可见他对于母校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目前学界对李旦初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现当代文学领域,其实他的古典文学研究也多有创获。据张华夏先生介绍,李旦初先生还写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晚年主要从事散曲研究,还出任过山西省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想对李旦初先生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李旦初先生无论在何领域都能保持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有人说李旦初先生是“楚才晋用”,因为他生在湖南,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山西。在李旦初先生的诗词题咏中,不仅有《家乡名物杂咏二十首》《湘西名人题咏十六首》《安化十大名人题咏》等书写故乡山川人物的作品,也有《题天龙八景》《吕梁山川名胜杂咏六首》《晋城笔会诗草六首》等热情歌咏山西景物的诗篇,在这些情绪饱满的乡土咏叹中,可以看到李旦初先生对于生活源源不断的热爱,无论是曾经生长湖南,还是后来定居、工作在山西。正因这种深沉的热爱,才使他不断保持着旧体诗词创作的激情和对文学地域性研究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李旦初先生能以论诗绝句继承和发扬古代诗歌批评的优良传统。元好问是金末元初山西籍的杰出诗人和重要诗论家,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以诗歌形式品评作家和流派的典范,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独特地位。李旦初先生的《骊珠篇》即是继承这一批评传统的佳作,其内容包括《论诗绝句一百首·中国诗词源流派别题咏》《论诗绝句三十六首·山西古代诗人品题》《论诗绝句二十五首·山西现当代诗人品题》。这些作品内容涉及颇广,思想也比较深刻,比如题咏中国诗词流派的一百首绝句,从《诗经》开始一路咏至晚清新派诗,其中就蕴藏着李旦初先生未完成的《中国文学流派史》专题计划的许多理论思考。论诗绝句是李旦初对三晋文学传统的发扬,也是他学术思想研究中一块容易被忽略的宝藏,希望今后能够得到学界同仁的足够重视。</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李旦初先生尝试将流派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到文学研究各方向之中。由李旦初先生开拓的流派研究,从1981年发表《五四新诗流派初探》起步,此后又有《文学流派初探》《文学流派论溯源》《台湾新诗流派蠡测》等长篇论文问世。在1992年完成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关于新诗流派的专著《中国新诗流派》后,李旦初先生又决心以流派研究打通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项计划在纵向上涵盖了从《诗经》到新时期的诗歌流派,在横向上则贯穿古体诗词、散文、小说、现代新诗等各种体裁,且在地域上还把台湾、香港的文学流派纳入其研究体系。虽然该课题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完成,但李旦初先生这种融贯古今的系统尝试仍然是有必要,而且也是令人尊敬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对李旦初先生学术之路的几点粗浅体会,期望“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能进一步推动李旦初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和传播,并能够鼓励更多学者投入到李旦初先生的相关研究中去,我相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谢谢!</p> <p class="ql-block">试论李旦初散曲的继承和创新</p><p class="ql-block">原振华 </p><p class="ql-block"> 《当代散曲丛书》序言中,郑欣淼会长的一段话被我划了醒目的标志,摘录如下:“历史上,山西元曲之所以出现发展和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家群效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饱蕴历史文化的土壤,在新的历史时期养育出了新的曲家和曲人。《丛书》显示出当代山西已形成了以李旦初为首的散曲作家群,这里不仅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老曲家和创作旺盛的中年实力派曲家,还有一大批锋芒初露的写曲新手,老中青结合,组成了颇为壮观的散曲创作阵容,搭起了散曲发展的台阶。老一辈的曲家旦初先生,散曲作品两度获华夏诗词奖,虽年过八旬,仍激情盈怀,不仅常有新作问世,还通过撰写散曲理论来指导散曲创作,其精神令人钦佩。先生诗德高尚,诲人不倦,扶持了山西散曲作家群的快速成长,培育了《当代散曲》的万紫千红。尤其三位70后散曲新人,更是逐浪而上,作品迭出,活跃于当今曲坛,这是散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  </p><p class="ql-block"> 《当代散曲丛书》丛书收录黄河散曲社社员16人作品,是在山西散曲创作从复兴走向繁荣的基础上汇编成集的,是黄河散曲社成果的一次展示,是黄河散曲社创作队伍的一次大阅兵。这套丛书由李旦初先生主编。斯人已去,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主业是教书育人,先是创办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后任大学校长。围绕教学相长,先后主编了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最早的两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教书之余,广泛涉足文学批评,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皆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李旦初文集》12卷。退休后,先生集中精力于诗词,创作、评论、鉴赏、主编出书,先生诗词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各类奖项,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2004年,李旦初先生以古稀之龄挂帅黄河散曲社,更是倾心倾力为散曲。先生高举曲帜,矢志弘曲。先生躬耕励行,高瞻远瞩,推动曲事,操劳刊物,鼓励同好,培育新人。一时三晋大地散曲创作风起云涌,沉寂几百年后的散曲,在他的发源地拉开了复兴大幕。第一届当代散曲论坛召开,促进了散曲理论的发展,第一个农民散曲社、工人散曲社培养了大批基层散曲爱好者,全国第一个散曲之乡挂牌,引领了全国散曲组织发展,主编《当代散曲丛书》鼓舞了散曲创作热情。值得钦佩的是先生笔耕不辍,探索创作,先生散曲作品收入《嘤鸣斋散曲》凡小令56首,套曲12支,新散曲4支,论文10篇。先生的散曲创作,题材开阔,辞采本色,高远的立意;多样的句式,畅爽的语言,庄重诙谐皆有,豪放清丽俱全;诗人的洒脱,学者的严谨,名家的气度,尽显其中,在当代散曲创作中,可谓开拓创新,独树一帜。 </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恢弘的胸襟抱负,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他坚持与时代同步,其作品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的发展,美刺兼收,现实性、时代感强;其作品抒发山水情、故土情、亲情,情深意切,感染力强;其作品立意深远,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独特的感受,思想性强;其作品构思巧妙,艺术手法纯熟,熔传统、时代、曲趣于一体,艺术性强。作为他的学生,我的诗词曲创作受先生的指导,我对诗词曲的看法和主张受先生的影响,作为直接的受益者,理应尽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师的作品,了解老师为散曲传承和发展所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踏浪弄曲 风正帆悬</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第一篇散曲作品【中吕·粉蝶儿】《阿Y外传》,写于2004年11月,独特的视角、凌厉的笔锋、激越的感情、大众的语言、精巧的谋篇布局,使作品一举成功,获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此为当届获奖作品中唯一一篇依传统曲牌格律写的套曲。《中华诗词》2006年第11期发表了高昌《生活的花朵多么芬芳——谈 “华夏诗词奖”获奖作品中的三组套曲》一文,认为这三组套曲“充分地呈现了这一诗体的审美风尚,也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创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写什么?这是创作的首要问题。纵观元人散曲,其题材多为写景咏史、叹世归隐、恋情闺怨,其中叹世讥时之作虽占有相当比例,但展现的多是玩世心态和强烈的个人色彩。《阿Y外传》正面抒怀写愤,将现实世界的丑恶坦露在我们面前,拓宽了散曲的题材,弘扬了针砭时弊、批评世俗的散曲精神。其后先生陆续创作【南吕·一枝花】《官场闹剧龙虎斗》描绘了官场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无耻之徒;【双调·夜行船】《极品女人》讽刺了千方百计挪用公款的贪婪女;【仙吕·点绛唇】《高官情妇》描绘了依傍高官,贪污受贿的投机女;【商调·集贤宾】《乌纱商号》揭露了买官卖官的丑陋现象;【南吕·一枝花】《敲山震虎并序》描写了为虎者的惶恐,其中套曲【双调•夜行船】《极品女人》再度斩获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固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其内容却必须根植于作家的现实生活,这一系列作品题材均来自媒体报道,并有小序或材料结合,有依有据,是真人真事,创作中将主角的真实姓名隐去,并加以合理的夸张想象,既表现生活的更高真实,又跳出人物的框框,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典型性、代表性,又有足以发人深思的独立的艺术价值。这些散曲作品呼应时代需求,在继承传统散曲精神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生活、新思想,大胆创新,突破藩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主题取向,营造出迥异于前代的散曲氛围。“一壁厢倡廉反腐打官腔,一壁厢权钱交易昼夜忙。一壁厢扶贫嚼着口香糖,一壁厢珠宝金银集装箱。贪赃,不赃白不赃,干脆蛇吞象”(【中吕·粉蝶儿】阿Y外传)。这酣畅淋漓的句子,产生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感受到长期郁积的忧思感奋,汩汩流泻于笔端,仿佛触摸到先生正直思想的精神内核,这也正是先生那满怀忧患、舍我其谁、手提肝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看得出,这种忧患意识和担当之责统摄着先生的曲魂,增大了作品的质感和厚度,文学的现实战斗精神,现实主义得到弘扬。用散曲形式创作文学作品来反映现代生活,形成当代散曲创作的基调和主流,其时,丁芒先生活跃于南京曲坛,李旦初、丁芒二位先生犹如曲坛的两面旗帜,长江之滨,黄河岸边,南北曲声相呼相应。</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先生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更加清醒和深入,先生的作品既有对黑暗和丑恶的鞭挞,也有对山河和生活的礼赞,既有热情深沉的诉说,也有痛定思痛的记忆,散曲的题材开拓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重大社会政治性体裁,也有爱情亲情方面的题材,既有英雄精神的赞歌,也有生活的诗意抒发。多种题材的展现,充分发掘散曲曲牌的多样性,体现了生活以及情感、想象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 当代散曲荣登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生热情欢歌“乔吉肥鱼,烟波钓叟,野径樵夫。大蝴蝶翅搧狂徒,铜豌豆声震天都。一个个精雕出神韵徐徐,一个个细琢成风情栩栩,一个个刻镂得意态舒舒。不似琼琚,胜似琼琚。玲珑剔透神仙服,妙技靠神悟。金灿灿国宝家珍万卷书,亮晶晶光耀前途”(【南吕·一枝花】散曲申遗述怀)。一连串的递进排比,用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散曲这颗文学奇葩的魅力,足以坚定每一个曲人投身散曲的自信。这种大手笔、高技巧、内涵深的曲作,更有艺术表现力,也更有感染力。【南吕·一枝花】《月夜望乡》这首怀念故乡的散曲,虽则是乡愁的感觉,但却十分别致。别致在于作者采取自传写法,把情感寄托在月亮上,带有叙事色彩,这样内容和主题便超越了乡愁这个范畴,具有更深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先生为曲,绝不是任意为之。先生有烛照古今的发展眼光,他慧眼独具,在诗词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之际,认识到诗道广而难精,词也难开新境,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新的读者对象,唯有曲可抒性情状时风,于是先生由诗词转而为曲。先生心忧国运,关注现实,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鸿篇巨制,力求使当代诗词曲创作由“小摆设”走向大境界,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先生凭借一曲在名曰“诗词奖”的评奖中,为散曲在传统文化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让被当时为诗人所不屑的散曲创作,为世俗所鄙视的散曲,闪亮登上传统文化的大雅之堂,实在是为散曲的复兴点了一个有力的惊叹号!</p><p class="ql-block"> 多方探索 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怎么写?这是创作的必由之路。李旦初先生散曲创作在继承和创新上都有很大突破。词为诗之余,曲为词之余,古代曲家大都诗曲兼能,纯粹的曲人很难写好散曲。先生身为教授学者,写诗多年,深谙各类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转入散曲后,对散曲的驾驭更加自觉,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使散曲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散曲的体式大为丰富,散曲的风格趋于多样化。</p><p class="ql-block"> 继承传统。先生主张写好散曲,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入钻研,精通传统,掌握散曲的句式、章法、语言,格律,懂得什么叫曲味,怎样才能有曲味?如语言要通俗、俏皮、诙偕、幽默、有风趣,多用口语、大众语、日常生活语;句式要善用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对偶句、博喻句等。这些都是曲不同于诗词的特点,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所谓“跳出来”,就是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对散曲这一诗体来一番全新的改造,使之适应于表现新的时代、反映新的生活、刻画新的人物、表达新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正宫·塞鸿秋】《元明女曲家风采》八首作品,则很好地体现了先生“钻进去,跳出来”的散曲创作主张。曲牌【塞鸿秋】全曲7句6韵,前四句和尾句一律为七字句,格式一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五句加上第六句一律要用去声韵。前四句以对句为佳,第五、六句须对仗,最好尾句和首句也对仗,即所谓“鸾凤和鸣对”,如周德清《浔阳即事》首句“长江万里白如练”与尾句“塞鸿一字来如线”。此曲格律要求甚严,先生充分发挥散曲的体式优势,合理妥帖灵活运用衬字增句,流畅自然的使用巧体,第一首用重韵体写朱帘秀, 第二首用回环式连锁句写真氏,第三首用三字叠词体写刘燕歌, 第四首以回环式连锁长句写黄峨,第五首用博喻体写徐媛,第六首用问答体写沈曼君, 第七首用叠字体写梁孟昭,第八首用连环体写李翠微。同一曲牌八首作品,既达到了格律与自由和谐统一,也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摇曳多姿的八首散曲更好地展示了女曲家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先生所言:“格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感情是活的,在懂得格律的基础上,力求变化”。</p><p class="ql-block"> 体式创新。先生主张曲无定谱,反对死守格律,毫无生气的作品。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语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先生对散曲艺术的继承发展,还表现在称之为新散曲的散曲体式的创新,新散曲脱开了格律,保留了曲牌,而曲牌只是提供一个意境,一种契机,曲牌名称根据所写内容而定,表明与内容有某种联系,可以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散曲韵味,同时又不粘滞和泥古,而是以现代生活为源泉,开辟新的表现天地,在新散曲中注入现代观念、现代意识。</p><p class="ql-block"> 【狼来了】风雨忽飘摇,往事记得牢。甲午风云起,海上狼来了。张獠牙,舞魔爪,混海翻江胡乱咬。狼子野心吞象口,欲吞我东海万里涛。恨只恨清廷腐败畏强暴,恨只恨李鸿章求和图自保,全不顾我中华儿女浴血抗敌士气高,全不顾我爱国将领视死如归志气豪。马关条约是把割肉的刀,一刀割走了台湾澎湖钓鱼岛!血,白流了;地,白丢了。天昏地暗风萧萧,思归无计路迢迢,涛声如泣泪滔滔。心,如刀绞;身,如火燎。【归国谣】大海涌怒潮,黄河在咆哮。醒狮雄踞芦沟桥,抗日烽火漫天烧。平型关烧了坂垣的太阳旗,台儿庄烧了冈村的杀人刀,太行山烧了东条的支那梦,长白山烧了关东军的老巢。鬼子们屁滚尿流望风儿逃,战犯们丧魂落魄如惊弓鸟,天皇爷无可奈何把白旗儿摇。千家万户传捷报,五湖四海放鞭炮,男女老少扬眉吐气拍手笑。乌云散,妖雾消,钓鱼岛上唱起归国谣,歌声冲九霄(未完)。 </p> <p class="ql-block">  (接上文)【新调·喜临门】《保钓歌》属于自创曲牌,是先生独有的当代散曲作品,其语言、格律、句法、押韵均具传统散曲独特审美趣味,又有当代散曲气派。如对仗的使用,“张獠牙,舞魔爪”,“千家万户传捷报,五湖四海放鞭炮”,“平型关烧了坂垣的太阳旗,台儿庄烧了冈村的杀人刀,太行山烧了东条的支那梦,长白山烧了关东军的老巢”;散曲句式的使用“血,白流了;地,白丢了”,“心,如刀绞;身,如火燎。”,读着这耳目一新的作品,在惊异之余会感叹,散曲还可以这么写,进而引起大家对散曲的好奇、探索。新散曲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散曲独特的审美趣味,又与元曲迥然有别,他没有严格的格律、句式、押韵的要求,篇无定段,段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长短结合,整散并用,文笔自然流畅,给人以洒脱奔放、舒展自然的美感,开拓了散曲审美空间和辽阔境界。</p><p class="ql-block"> 新散曲《保钓歌》获中国诗歌万里行主办的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第一期一等奖,这也显示出新散曲与当代新诗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创作理论 比翼高飞创作与理论,向来被称为文学事业的两翼,缺一不可。但在散曲发展中,理论处于严重缺失和滞后的状态。先生的散曲创作和散曲理论则是同步进行。先生边创作,边进行经验总结,将创作心得和体会及时提炼分享给众多创作者,旨在为广大散曲创作者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如在创作新散曲《农民买官》后,随即写了《新散曲刍议》,谈了新散曲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创作方法,认识到新散曲的魅力和创新的优势。《【正宫·塞鸿秋】元明女曲家风采创作谈》,《三致张四喜谈“山水情”散曲创作》谈创作方法深入浅出,具体到位,对散曲创作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先生撰写大量见解鲜明、深刻,阐述与分析有的放矢的理论文章,如《散曲三字叠词的审美趣味》《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再谈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从艺术形式、表现形态对散曲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创作散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典实例。《宫调感情色彩辨》针对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宫调表达情感的困惑。先生还撰写书评和序,因势利导,充分发掘、肯定优点与长处,给予作者热情鼓励,至于缺点不足,则点到为止,给人思考与琢磨的余地,如《唐风三友集跋》《山西古今散曲选序 》《原平农民散曲选序》《青衫斋散曲集序》等。</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以教授学者身份先后涉足诗词、散曲创作,在创作中又时时担负教授学者责任,进行着理论研究,是当前诗词曲界少有的创作、理论兼擅的诗人、曲家。正如郑欣淼会长在第三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讲话中所言:“当代曲坛的丁芒、李旦初先生堪称散曲创作和理论双修的杰出的研究者和创作者。他们都善于把创作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有独到的见地,有由衷的感受,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李旦初先生,他既是诗人、曲家,更是学者、教授,除了创作的成就,还负起理论研究、传道解惑的责任,针对散曲宫调和感情色彩的争论,写了《宫调感情色彩辨》一文,感于散曲作品普遍缺乏曲味的状况,写了《散曲“三字叠词”的审美趣味》《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再谈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等指导创作的理论文章。旦初先生是把创作和理论结合得恰到好处,其《【正宫·塞鸿秋】“元明女曲家风采”创作谈》、《三致张四喜谈“山水情”散曲创作》等,不仅对散曲创作具有普遍实际的指导作用,更使广大散曲创作者有豁然开朗之感。同样,一个地区、一个社团组织但凡在创作上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一定是十分注重创作理论研究。他们或者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或者请专家学者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学者与创作者相结合的模式,造就了这个地区、这个社团的创作繁荣”。丰富的实践为先生提供了理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他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石,从学术意义上探求散曲创作的方法,为散曲创作提供指导,先生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树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散曲要继承,要发展,必须在创作题材上追求多样性,创作风格上追求独特性,坚持尊重传统与弘扬现代并重,坚持内涵拓展与体式创新并重。李旦初先生以其坚持不懈的散曲创作实践,以其个性鲜明的作品,以及真知灼见的散曲理论,诠释了“诗人型的学者,学者型的诗人”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李旦初先生注重培养散曲新人,除丛书黄河散曲社社员外,更有散曲社员在各类大赛获奖,山西散曲可谓生机勃勃,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旦初精神与大学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景国劲</p><p class="ql-block"> 恩师李旦初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三年来,我逐渐从悲伤和失落中解脱出来,思考先生人文大文本的思想文化价值,探寻支撑先生人文实践的精神力量及其文化根源。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一个题目跃然纸上——旦初精神与文化自信,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三点感受。</p><p class="ql-block">一、人文奇迹与精神风骨</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和学者,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是他的人文奇迹以及与此相随的精神风骨。他从一个偏远的山村和贫穷的地主家庭中走来,创造了许多让人惊叹的人文奇迹。比如,他经历坎坷,但坚毅顽强,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创造激情和才华,胸怀宽广,乐观豁达,未因年岁增长而减弱,让人感佩而崇尚。比如,他有多重身份,却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著作等身。他虽然肩负教育管理重任,但夜以继日从事学术研究;他虽然是个学者,但却作品丰盛,在戏剧、诗词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引领着山西乃至全国的散曲创作。比如,在文学研究方面,他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溯至中国古代文学,贯通中国文学,特别是在文学流派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见解独到。比如,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规范与创新有机统一,博学与才华相互融合,两种不同的创造思维和技能互不冲突、有机融汇,实属少见。比如,他和任元恩先生共同从事山区高等教育事业,率先在全省试行校长负责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改革,只有短短几年,就将一所新办革命老区专科学校变成全省同类高校的领头羊,声誉溢满南北。再比如,退休后,他总结和实践的“写诗、饮酒、垂钓”的养老美学实践体系;八旬老翁每早站书小楷两个小时,而且不戴老花镜;他引领山西散曲创作,名震全国;住院期间,为避开医生检查,隐在洗手间利用卫生纸创作了大量诗词,也非常人所为,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这些人文奇迹,足以显现了一位非凡人文大家的超常表现和卓越成就,无论我们用文学大师、大先生、大学者等称谓怎样评价他,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人文话题:是什么力量使他创造了这么多人文奇迹?是什么支撑他成为这样一位人文大家?我思来想去,还是想到了人文精神风骨这一文化软实力使然。</p><p class="ql-block"> 旦初精神就象他的性格一样具有多重性,旦又有其主导或核心精神,旦初精神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独立自信精神、勇于创新精神、敢于担当精神,其中,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其主导精神,因此,简要地说,旦初精神的核心就是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 一提到独立精神,人们自然会想到1929年陈寅恪先生给王国维《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的一段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后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写进清华校训中,也刻在陈先生自己的墓碑上。</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理解独立精神,其实就是不忧不惧、问心无愧(内省无疚)、进退合宜、遁世不闷。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要保持独立精神非常人能为,只有个别独特的国学大师才有可能坚守。易中天教授在《劝君莫谈陈寅恪》一文中认为,坚守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有三大难度,一是“顶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二是“守不住”,因为要“学以致用”,三是“耐不住”。我认为能够坚守独立精神的一定是超凡脱俗、人格独立、内心强大、境界高远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精神自觉、自强、自信的人。我们从李旦初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创造的一系列人文奇迹中,明显觉察到有一种独立自信的精神风骨的存在和融通,也就是说,李旦初先生的骨子里有着一种独立自信的精神风骨象基因一般支撑和激励着他勇往直前,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一般知识分子难以具备的独特的“旦初式”的精神价值,也是旦初精神的核心精神。田本相教授在《李旦初文集》序言中说:“他天性乐观,性格倔强,一身豪气,一腔热血,活生生的一颗压不垮打不烂的铜豌豆”,“旦初是一个敢于面对厄运的人,他的性格就是勇于向命运挑战。他几十年如一日,独守着这塞北的风雪,顽强地活着,”“旦初就是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人,他永远追求的是他自己的理想,遵循着他的人生原则”。从主体精神验证角度看,正是在李旦初先生的骨子里和人生实践中有着这样一种常人难以坚守和企及的独立自信精神,他才能在厄运中生存,坎坷中坚持,压力下坚守,俗世中超脱,寂寞中潇洒,诱惑中保持,做到了“顶得住”、“守得住”和“耐得住”。</p><p class="ql-block"> 在李旦初先生的精神世界里,独立与自信就像一个铜钱的两面,互为表里,互相支撑。在独立精神价值的支撑下,他的自信精神集中表现为文化自信精神,具体呈现为人生自信、教育自信、文学自信。他的人生自信主要体现为人生道路尤其是职业道路选择的自信和坚定,最典型的一件事,是1982年笔者作为他的学生毕业前夕留校受阻,政策要求“哪来哪去”,而笔者在二年级时就确定留校,三年级时被学校送到武汉大学学习培养,学完回校任教。为此,李旦初先生走访了五位地委领导,在走访地委书记时,地委书记邀请他出任地委秘书长,笔者担任地委书记秘书,此事被他婉言谢绝,并向书记表达了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想。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常有弃官从文弃官从教的大大小小的故事,李旦初先生的这次人生选择不属弃官从教,而是择教弃政,由此可见他人生志向的坚定和自信。即使在学术与行政双重工作岗位上的变动,也未影响他的人生志向和文学自信。比如,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从山西大学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岗位隐退,仍然保持了乐观豁达的心态,在“写诗、饮酒、垂钓”三位一体的人生境界中自得其乐,并且创作了大量诗词佳作,更不用说还引领了山西乃至全国的散曲创作,究其根源,是独立精神和自信精神的支撑以及文化自信的引领和坚守。</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富五车、才华八斗的人文大家,开拓创新精神本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作为具有独立自信精神支撑的李旦初先生,他的创造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教育管理、文学创作等方面,更让人折服的他这种才华八斗的创造精神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创造精神,其核心和主体是创造创新。他的早期(中年)学术研究,以质疑文学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主,对重要人物及其重大问题,大胆质疑,勇于立论。比如,与当时思想文化界领导人物周扬先生和现代文学界资深权威专家唐弢先生相关论题的商榷,对创造社前期文艺思想和“文学与政治关系”热点问题,提出自己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对鲁迅小说和新诗流派的创新性解读与辨析,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我们去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一听说是李旦初先生的学生,大家便刮目相看,流露出对先生敬佩的眼神。此后的学术研究,李旦初先生主要集中于从古至今中国文学流派的梳理、辨析和研究,在主编完成《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部全国统编教材后,他便作初宏大构想,创立中国文学流派史,后因工程浩大以及其它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对重要文学流派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厚,已经彰显了他的深厚学识和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创造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的才华和创造精神在文学创作领域更加彰显风采。且不说首次试作戏剧《三上桃峰》就轰动全国,日后创作的现代自由诗和格律诗词,都将规范的格律与自由奔放的思情有机融为一体,在规范中求自由,在自由中显规范,实现了学识、才情、规范三者的有机统一,真可谓是“戴着脚链跳舞”。田本相先生赞赏道:“在这些诗篇中,是生命的自由的呼唤,是灵魂的热烈的燃烧,是人生的沉思,是理想的渴求,是奋斗的诗篇,是浪漫的交响,也是哲学的睿智。”退休之后,李旦初先生创办了山西诗词学会黄河散曲社,主编《当代散曲》杂志,不仅创新了山西传统散曲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引领了山西乃至全国的散曲艺术创作,影响和培养了一批新时代散曲作家,中国《当代诗词史》对李旦初先生的作品及其创新引领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李旦初先生的创造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只要是他想要的事情,不但能够做好,而且更能够开创新局面,形成新格局。对此,田本相先生感叹说:“他是那种只要给他一个支点就可以使整个地球转起来的人物;他又一股创造的精神,一种为了达到目标百折不回的毅力”。</p><p class="ql-block">二、元旦精神与师专现象</p><p class="ql-block"> 旦初精神是李旦初先生在长期的人文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吕梁生活、工作、研究、创作的经历,是其精神形成与显现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新时期伊始,汾阳师范于1978年举办了首届“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招收了数学、物理、英语三科专科生,由于种种原因,1979年学校决定不再招收专科生。时任吕梁教干校校长的任元恩先生获悉这一消息后,决定将“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移至吕梁教干校,担当起为山区培养高层次师资的教育重任。说实话,当时的办学条件从硬件到软件都不具备承办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做出这一决定,实是基于教育情怀,具有担当与开拓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其教育魄力,才有可能承担这一重任。当学校决定招收汉语言文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专业专科生的时候,摆在面前最大的艰难是除图书等教学条件之外的师资问题,因为这两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经费的设备,首当其冲的是师资人才的匮乏。为此,任元恩校长四处调研走访,将五十年代后期错划为“右派”分布在吕梁各地的一批名师,纷纷调来,充实了学校的师资力量。</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七十年代,任元恩、贺登朝、贾子仪先生曾在柳林县文化界共事,并邀李旦初先生创作了戏剧《三上桃峰》。因此,在这批教师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受重用的就是李旦初先生。虽然当时李旦初先生只任“教务主任”一职,而师范专科班的教学工作则由他分管,名为教务主任实为学校班子核心成员,他的能力及作用日益彰显。1984年,吕梁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批准成立,任元恩先生任党委书记,李旦初先生任校长。20世纪80年代初,吕梁师专的校舍条件很差,但校领导却为此付出巨大艰辛,任元恩先生经常夜宿简陋的新校区工地上,亲自组织实施各项建设工程,亲自赴南方选取树苗绿化校园,视一树一木一花一草为生命,精心打造,全心呵护,感动着全校师生员工。李旦初先生在繁忙工作中,经常挑灯夜战,撰写学校主要规章制度,同时还念念不忘学术研究,在条件艰苦且匮乏资料的条件下,撰写发表了一系列引起全国现代文学界关注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文,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教学与科研的标杆。当时的学生住宿条件较差,属于尚未完工的宿舍,被学生们喻为“水帘洞”,但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奋进,共克时艰,教学用心,学习上进,呈现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况,让人不禁联想起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上世纪80年代的吕梁师专虽然与西南联大不可相比,但却在艰难条件下办学,培养了优质的高层次人才,体现出一种类似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风骨。</p><p class="ql-block"> 这个阶段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文革”十年被压抑的文化教育热情在改革开放情境中被焕发出来,“文化热”、“美学热”的浪潮席卷全国,自然也包括了吕梁山区这所被李旦初先生戏称为“全世界最小的大学”。李旦初先生踏着改革浪潮迎着开放春风走上师专校长这一岗位,他的胆识、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再加上他所具有的渊博学识、豪迈表达、创新理念、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感动着全校师生员工,使他真正成为了“吕梁英雄”。他亲自题写校名、校训,撰写校歌,命名文化社团名称,“高瞻远瞩”的胸怀与“虎山”、“龙山”、“凤山”等具有吕梁特质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专文化,从学校工人冒雨到操场倾听李旦初校长具有鼓舞人心的美丽表达,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观赏学生的话剧演出,一幅“我看了我哭了——《高山下的花环》”横幅轰动全校,等等具体的文体活动场景或故事,便感知到这种山区教育的文化价值。(未完)</p> <p class="ql-block">  (接上文)从学校管理文化角度审视,当时的吕梁师专精神可以概括为“元旦精神”,形成以李旦初、任元恩为首,以《三上桃峰》原班领导为主体的吕梁师专教育管理文化核心,演化为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三位一体”大学文化格局,对师生员工产生着深刻影响,并对当地社会文化和兄弟院校产生了较大辐射作用。“元”离不开“旦”,“旦”也离不开“元”,他们共同组成“元旦”及“元旦精神”,这种精神如“阳光与葵花”一般, 照耀并滋养着师专师生,让老师和学生“茁壮成长”。我以为,“师专精神”是“元旦精神”的释放版,而“元旦精神”则是“师专精神”的浓缩版。这种山区高校的教育文化精神可以概括提炼为:艰苦卓绝、敬畏学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卓绝、敬畏学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感染下,形成了“吕梁师专现象”(简称“师专现象”或“吕梁现象”),摘其要者,略述一二。</p><p class="ql-block"> 第一、教育地位与影响。吕梁师专作为当时“校长负责制”试点高校之一,在教育管理层面,属于全省龙头老大地位,影响着全省高校的教育改革。在山西全省师专系统组织的各科统考中,吕梁师专的统考成绩屡居全省前茅,全省教育界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第二、以师专学习为荣。当时的吕梁师专成为全区公职人员进修学习的向往之地,因前来进修学习人数较多,而学校教室座位较有限,进修人员的选取都要在校长办公会上确定。至于普招的专科生,不论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参与社会工作,都以吕梁师专自豪。</p><p class="ql-block"> 第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在李旦初校长带动和影响下,社会各界的文化活动都来师专咨询,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学创作与评论。在李旦初先生及其老教师影响下,一批青年教师迅猛成长起来,他们的文学评论文章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后,引起文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山西作家协会的《批评家》杂志编辑部主动前来调研,并于1989年春编辑出版了“吕梁师专青年批评作家专号”,这一文学批评群体也被外界称作“吕梁师专青年学者群体”。</p><p class="ql-block">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高。吕梁师专的毕业生走向全省教育界及各行各业,成为单位骨干,有不少毕业生走向各行各业领导岗位,受到社会关注和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种种迹象表明,在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出现这样一所师专学校,能有如此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实在让人意想不到,也让人难以估测其成因。一些前来学校讲学的著名学者,在思考一个难解的问题(现象):为什么这么一个偏僻的山区会有这样的高质量的发展?为什么会产生名师和一批青年学者?</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作协原主编、华中师大文学院博导王先霈教授给予了概括性评价和定位:北有吕梁师专,南有荆州师专。</p><p class="ql-block"> 尽管人们可以作出种种解释和评估,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吕梁师专现象与“旦初精神”和“元旦精神”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三、旦初精神与大学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1、旦初精神与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独立自信精神和创造精神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当代文化为旨归。这就让我们寻找到了旦初精神的根源——坚守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们大多归属于某个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李旦初先生的学科虽然归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他后来又打通了整个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以文学流派为主体,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依托的文学——文化自信,他的文学研究的学术自信,正是文化自信的表征。</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都有自己专长的文体,但无论何种文体创作,缺少了文学自信——文化自信,他的创作也很难维持。</p><p class="ql-block"> 李旦初先生的文学创作,既涉及到戏剧艺术,又涉及到现代新诗,晚年更倾情于传统格律诗词的创作。这些文学体式正是他文化自信的载体,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自信,又突出地显现了他旺盛而不竭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李旦初先生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有着执着的教育自信。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业,坚守教育自信,就是坚守教育文化自信,或者是大学文化自信。李旦初先生作为吕梁师专首任校长,率先在全国试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大学文化为引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形成吕梁师专现象和吕梁师专精神。旦初精神也好,吕梁师专精神也好,它们都是坚守大学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2、坚守大学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李旦初先生在治理吕梁师专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旦初精神和师专精神,启示我们:大学须坚守文化自信。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品质,当今时代,谈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坚守大学文化自信,大学文化必须引领大学发展。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也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大学的发展基础,也是发展的源头,大学的发展是大学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吕梁师专的校训“高瞻远瞩、博览多思”,吕梁师专精神——艰苦卓绝、敬畏学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以及崇尚学术,风清气正的学校生态文化,不难看出,坚守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如今的吕梁学院,传承师专文化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吕梁学院文化,“弘毅行知”的校训,“铸吕架梁,开物达用”的办学理论,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突显了文化引领、文化自信的发展战略。</p><p class="ql-block"> 大学文化自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文化自信:一是坚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四个自信”;二是坚持专业自信,学科自信,课程自信,育人自信的“四个自信”;三是坚持教学自信、科研自信、资源自信、师资自信的“四个自信”。坚守大学文化自信,需要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创新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升育人体系,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 3、大学与社会:适应与超越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更是紧密相联,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保持着不即不离的关系,即大学既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之中,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保持大学的基本品质,超越社会普遍的风气和诱惑,自觉抵制媚俗,追求高雅发展,高质发展,从而引领用心和参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科技创新引领,功利价值为趋向的现实社会,大学必须先生存再发展,当一所大学失去或即将失去生存权(被限制招生或废弃建设发展)的时候,它的所有功能也随之变成不可能实现的噩梦。所以,适应社会大势,适应地方经济文化需求,是大学尤其是地方性大学的首选。但适应的目标不应是随从和附庸,而是再适应基础上的融入、参与和引领,从而实现超越,即成为现实世界的批评者,理想社会的建构者,担当社会责任,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因此,没有适应的超越容易陷入“象牙塔”困境,为何在适应与超越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和平衡,是当代大学实现教育功能并担当社会责任,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核心命题。 </p><p class="ql-block"> 在适应基础上的超越,引领社会文化进步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大学必须具有这种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学科硬实力。</p><p class="ql-block"> 4、文化自信与治理文化建构说到大学文化自信,不由得想起文化自信与治理文化建构这个问题,更需要的是对20世纪80年代李旦初先生执掌吕梁师专时所形成的大学风气和大学文化氛围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文环境,感触颇深,又由此想到文化自信与治理文化建构的关联问题。</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大学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就是校长的精神风骨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学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比如,他们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尊严的珍视等;比如,他们博大的人道情怀和包容胸怀,以尊重人,相信人为基础,进而表现为对师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博大人道情怀理解和尊重爱护着不同个性,各有特色的师生,进而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爱戴,甚至崇拜;再比如他们的渊博学识和博大的人格魅力,熏陶和感染着师生,校长的精神风骨再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化为学校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在精神文化浸染下,学校治理制度也演化为一种文化:制度文化或治理文化,精神文化与治理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教育现象或文化现象。李旦初先生执掌吕梁师专期间所产生的教育文化效应或教育文化力,正是大学精神文化和治理文化相互融合的显现。</p><p class="ql-block"> 对学校治理文化而言,制度治理是一种硬治理,文化治理则是一种软治理,而软治理可以弥补刚性制度的不足或局限,提高师生对学校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大学文化正是通过“认同——内化”机制作用于大学治理,文化认同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它在治理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我们在大学文化——治理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效用和价值。其实,说到底,治理文化的核心就是制度与人的关系,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顺则万事顺,就是这种道理,大到学校管理,小到学科团队建设,莫不如此。</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传承大学治理文化,还是创新或重塑大学治理文化,都是标准化的制度硬治理与精神性的柔性软治理的融构。业界流行一种说法:一流大学靠文化,二流大学靠制度,三流大学靠人治。我们应当在上述启示中创新学校治理文化,形成“双一流”大学治理文化——文化治理与制度治理的生态型协同治理文化。</p><p class="ql-block"> 旦初精神是一座精神宝藏,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人生道路、教育发展、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李旦初先生诗作,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监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李忠浩谱曲。</p> <p class="ql-block">参观“李旦初学术思想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中新社通稿(8月30日)</p> <p class="ql-block">人民网(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光明网(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通稿(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中国网通稿(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中宣部“学习强国”</p> <p class="ql-block">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p> <p class="ql-block">文旅部“中国文旅”</p> <p class="ql-block">中华诗词学会(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山西晚报客户端(8月30日)</p> <p class="ql-block">太原日报全媒体(8月30日)</p> <p class="ql-block">《香港商报》(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作家报》</p> <p class="ql-block">《山西晚报》(8月30日)</p> <p class="ql-block">泰国《中华日报》</p> <p class="ql-block">澳门《世界经济发展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