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聊什刹海之前海

什刹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原创: 什刹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字:什刹海和网络</b></p> <p class="ql-block">北京哪里热闹,老话说是东四西单鼓楼前。也确实是,东四附近有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大厦)、北京市百货大楼,东风市场(东安市场),西单有西单商场。</p><p class="ql-block">那时穷啊,人们基本生活用品又要买到还要买好,所以大家都到东四和西单大商场去买东西,自然比只有中型的地安门商场的鼓楼前热闹多了。现在人们有钱了,基本生活用品已经通过网购和实体店解决,所以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旅游。</p><p class="ql-block">由于北京的古迹、风景大多集中在北城,虽然鼓楼这里是中轴线最北端,但是在北城,这里有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和什刹海,不但没有门票,还能最大程度体会老北京民风和地域文化,也能看到北京最好的风景。而且以什刹海为起点,向南可以到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故宫、太庙、中山公园、天安门;向东到南锣鼓巷,如果道儿熟,体力好,不用坐车,一气呵成,可以把旅游人关切的旅游目的基本都达到了,当然西郊的颐和园除外。</p><p class="ql-block">所以,现在北京哪里最热闹,在我看来,鼓楼前的什刹海最热闹。</p> <p class="ql-block">我在前海附近居住五十六年,这么多年来这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太熟,从来没有想过做一篇关于什刹海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应该做个文字性的东西,把自己对这里的了解、感受记录下来,也不枉在这里居住这么长时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不求华丽,但求真实。</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怎么来的呢?什刹海其实是古永定河的河道,东汉水流改道,这里地势低洼积存大量的水。到了金代因为水里长出来白莲花,故“白莲潭”。到了元代的时候改为积水潭、海子(蒙语:湖泊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明朝:因海子周边建起众多寺院禅剎,又因佛教“经藏如海”及元代指湖为海子,故更名为什刹海。</p><p class="ql-block">又有很多人分不清什刹海、前海、后海、前三海,这些名字都是那个位置呢?其实这是因为元代的郭守敬修建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直接沟通,什刹海成为元大都京杭大运河码头,漕运的终点。郭守敬修建通惠河起点是昌平白浮泉然后一路进入瓮山泊又进入积水潭(瓮山泊到积水潭这段被称为高梁河)又进入中海、南海,最后进通惠河入通州潞河流入京杭大运河后到达天津海河经塘沽汇入渤海。</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包含前海、后海、西海。起初前海后海西海这些水域为一整片水域,随着时间流逝水域慢慢缩小,把什刹海分割了,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其中西海即是积水潭,前海与后海的分界点在银锭桥,也就是说如果你站在银锭桥上,那么桥的东面属于前海,桥的西面就是后海,银锭桥是分界线。另外北海、中海、南海又被称为前三海。</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大家到什刹海游玩经常听到西海、前海、后海、前三海的位置分界。</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生活久的人,提到什刹海,在脑子首先反映的就是前海,因为这里有标志性的小岛、有游泳场,有烤肉季,合义斋……,这里的一切给人们留下更多的生活需要和感受。即使后海、西海也是什刹海,由于过去西海就是居民区,后海仅仅限于适合遛弯儿观景儿,所以从大众功能性方面是不及前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1967年3岁时从德胜门搬到前海附近,在这里生活了56年了。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猛然一想,感到惊喜与诧异。</p><p class="ql-block">惊喜的是多半辈子我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最美的地方,诧异的是好像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生活这里半个多世纪的我也用身心看到了前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我用两个月时间用相机和手机拍了前海周边大量图片,凡是能想到的或经常看到的都尽可能收录进来。虽然文章图片最大限度是250张,但这仅仅是前海周边地区的沧海一粟,只能说尽可能地去展现我认知的前海。</p> <p class="ql-block">后门桥,又称万宁桥、地安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是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p><p class="ql-block">后门桥对于念旧的北京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这里是东西城的交汇处。</p><p class="ql-block">它是北京城里最古老的桥,是当时元大都的中心点--“中轴线上的第一桥”也叫“海子桥”,但老北京爱亲切的叫它“后门桥”,因为地安门在以前就是皇城的后门。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后门桥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您再路过这里,不难看到石桥的栏杆已有部分损毁。如今后门桥有两种桥栏杆,一种很明显已残破,那是古代的石桥,另一部分明显是新的。而且如今桥身也算是地安门大街一部分了。这里的胡同儿,门墩儿、后门桥的护水兽,如今被游人们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以前后门桥北端,火神庙前面有一个北京有名的经营老北京风味的饭馆“合义斋”,饭馆的炒肝儿、包子和东四“鲁元春"齐名。我觉得合义斋的咸鲜味道更符合我的口味。</p><p class="ql-block">在鼓楼、地安门一带合义斋虽然不及烤肉季、马凯规模大,但特色可圈可点,附近居民和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食客满堂。</p><p class="ql-block">到九十年代由于规划的需要,为了露出火神庙山门,合义斋搬迁到德胜门。</p> <p class="ql-block">后门桥下种植着一片古荷花,更加体现了后门桥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后门桥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座桥,可以北看鼓楼,南望景山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如今后门桥有两种桥栏杆,一种很明显已残破,那是古代的石桥,另一部分明显是新的。</p> <p class="ql-block">北京万宁桥下为何伏有多个异兽?似龙非龙,到底是凶是祥?它们的存在跟北京发大水有没有关系?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p><p class="ql-block">在这万宁桥下有一根石柱,石柱上刻有“北京城”三字,以为计刻水位所用,</p><p class="ql-block">说平时河水只淹没“城”,若是连上面的“北京”二字也淹没,北京就要发大水了。</p><p class="ql-block">在这万宁桥下,还伏有六组镇水祥兽,</p><p class="ql-block">其样如虎伏地,头有角身有鳞,样子刚猛威武,是为镇水瑞兽趴蝮。趴蝮位于桥边,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p><p class="ql-block">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龙子趴蝮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龙族护河有功,按它们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墩上。</p><p class="ql-block">后海万宁桥下的趴蝮合起来共10只,河沿上各组的镇水兽雕又分三个层次,</p><p class="ql-block">这些镇水兽的云纹、水纹、波浪、漩涡</p><p class="ql-block">雕刻得相当精巧。</p><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是最上面那只镇水兽,它也是龙头龙身龙爪,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可细看其龙头却有几分狮虎相,龙身很短,带龙鳞的尾巴也很像虎尾,整个形象乍看就像只大虎。</p><p class="ql-block">正是一幅“二龙戏珠”的完整这水边的四对叭嗄除了装饰以外,</p><p class="ql-block">它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水位线,</p><p class="ql-block">上叭嗄、中间的珠、下面的叭嗄、</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古代人智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最早原版的镇水兽,边缘和石刻纹已经不是很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这条最早原版镇水兽在后门桥东侧桥下,与碧水荷花为伴,“保护”着什刹海水系。</p> <p class="ql-block">后门桥桥下的古荷花</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的“金锭桥”位于前海东岸的出水口处,此石桥于2000年建成,建成之前这里是一个向东流向暗河的水闸。建桥目的是方便前海东沿和前海南沿之间的通行。 由于在什刹海的前海、后海交界处,早年间已建有一座形似银锭的单孔小石桥,称作“银锭桥”,所以,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建议此新建石桥名为“金锭桥”。</p> <p class="ql-block">金锭桥未建之前这里是一座水闸,专司什刹海向后门桥和玉河(原是暗河)方向输水的一道闸门。</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到其水闸当时看是狰狞的、听到看不到的水发出的巨响是恐惧的,所以小孩子们都敬而远之它了。</p> <p class="ql-block">金锭桥(近景)遥看后门桥(远景)</p> <p class="ql-block">前海东北岸遥望金锭桥</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下的金锭桥</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望见西山,“银锭观山”因而成为民间流传的“燕京小八景”之一。如今,银锭桥也是人们游览什刹海的必经之处,不仅可以漫步观景、泛舟桥下,还可在桥边的饭馆里享受正宗的京味儿美食。</p><p class="ql-block">银锭桥是一座属于老北京人的桥,这座充满故事、至今行人如织的古桥还曾被搬上话剧舞台,而近日因“苏大强”一角而获得关注的演员倪大红,便在剧中扮演了一位在银锭桥旁开饭馆的普通人。那么,什刹海的这座古桥,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与今生呢?</p><p class="ql-block">银锭桥究竟因何得名</p><p class="ql-block">银锭桥坐落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交汇处,南北向,单孔石拱,“节式”石栏杆,两端有八字栏杆和抱鼓石(桥栏两端的鼓形构件),桥身两侧带燕翅墙(桥孔外、河道两边各有一道直墙,直墙前为向外撇的斜墙,呈“八”字形,形似燕翅)。</p><p class="ql-block">银锭桥造桥年代不详,一说“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古桥梁专家孔庆普执此说。然而,此说却有一例可为反证。明正统至正德时人李东阳(1447年至1516年)家住前海北岸一带,著有《西涯杂咏》,诵什刹海一带建筑、风光,如海子、西山、响闸、慈恩寺、饮马池、杨柳湾、钟鼓楼、桔槔亭、稻田、莲池、菜园、广福观等十二首,其中却没有银锭桥。有人据此分析认为:一种可能是当时银锭桥并不出名,另一种可能是李东阳在世时,银锭桥尚未修建。</p><p class="ql-block">关于“银锭”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桥形像倒置的元宝;二、早期桥面石板用铁锔相连,铁锔“束腰形”的形状,经车行人走,磨得闪光发亮,其形状和光泽均似银锭;三、桥下木桩基础用铁锔连结,铁锔银锭形。孔庆普在其著作《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中称:“银锭桥的特点,桥面窄而短,桥堍宽而长,其平面如同银锭形。”银锭桥的桥面两端向外延展,呈“八”字形,整个桥面像银锭,此说流传最广,也最为可靠。关于木桩铁锔的建造办法,曾有一篇名为《银锭桥之谜》的文章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银锭桥的桥基是一排排木桩,用银锭形铁锔相连,1990年重建时,将铁锔镶在桥面南北两端的石板上,连结第二排和第三排、第三排和第四排石板,左右各两个,一端四个,共八个,而“银锭”桥名就得自银锭形的铁锔,可备一说。</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前,北京空气质量还是不错的,没有雾霾,更没有那么多高楼遮眼,赶上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清晰青色的西山,感觉上看到的山与你很近,这就是北京有名的银锭观山。</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到“很近”的西山,经常缠着父亲要去那里看看,父亲经常笑着说:望山跑死马,你看着很近,其实很远。那时没有地铁,也就是确实远,也就打消了去西山看风景的念头。现在说出来,当下年轻人可能都会笑话或根本不信。</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是连接前海和后海之桥,随着什刹海旅游热度增高,特别是疫情过后,这里人满为患,晚上人最多时,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夸张点儿说过桥需要踩着前面人的后脚跟,让人烦恼不已。</p><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人多,但消费者并不多,可能由于钱包等因素,酒吧里的歌声只能吸引游人在外观听。桥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是过客。</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原辅仁大学</p><p class="ql-block">创办于1927年的辅仁大学曾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大学。[2]</p><p class="ql-block">北京辅仁大学创建于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27年更名为北京辅仁大学,1931年在南京中央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接办。至1952年院系调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共有 27年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历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注册入学的学生共12355人,历届毕业本科学生4812 人,研究生76人。</p><p class="ql-block">北京辅仁大学</p><p class="ql-block">辅仁大学前身是英敛之、马相伯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是《大公报》的主要创办人,他因揭露慈禧太后暴政、袁世凯卖国、斥责清政府杀害徐锡麟和秋瑾而名震海内外;马相伯学识渊博,不惜变卖家产办学。二人共同聘请了史学一代宗师陈垣先生出任校长。</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辅仁大学成立以研究顾炎武为名的“炎社”,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鲁迅曾在这里发表抗日演说,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警察围住学校,校长陈垣递纸条示意鲁迅从后门离去。</p><p class="ql-block">辅仁大学曾涌现出无数英才。抗战时期,学子欧阳可详冒着生命危险给西山抗日根据地送发报机,不幸遭日寇枪击遇难,年仅21岁;著名的《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是辅仁大学的学生文立征。1945年在山东临城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年仅34岁。</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英烈,王光美、台湾“纸业大王”吴祖坪、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等也都曾在这里就读。</p><p class="ql-block">校区石狮子,每只都不同,保护十分完整</p><p class="ql-block">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p><p class="ql-block">定阜街由于驻扎部队机关和前面护国寺的梅兰芳故居,土著居民不多,所以这里闹中取静,干净宽敞。小时候隔三差五随父亲路过这里到护国寺去吃小吃,并到旁边的花店看花(那时,北京经营花的商店很少)。</p> <p class="ql-block">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因恭亲王奕欣在此居住而得名也因后面和珅剧而扬名。恭王府坐落于北京什刹前后海之间,因其未被后人大规模地拆、改、破坏,是仍然保留着原有规制的、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且唯一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恭王府承载着凝重的历史岁月,经历了大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皇帝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半个大清的盛衰历程。而恭王府的故事,则是从和珅时期说起。</p> <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因和珅很有名气,但由于经常路过,从心里感觉不新鲜,就是在九十年代陪生病的父亲凭借哥哥的朋友在那里工作,免费进去一次。</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又被称为郭沫若纪念馆,位于西城区前海西沿18号(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以前,这里原为“西河沿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198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一1978),中国的大文豪,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故居原址最早是和珅府邸的一座花园,後成为恭王府的马号,民国时达仁堂乐家从恭亲王後代手中买来作为宅院。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p><p class="ql-block">故居大门坐西朝东,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着“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入垂花门进四合院,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和后罩房组成。</p><p class="ql-block">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铜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穿过垂花门,是由东西厢房和两排正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回廊、暖廊将其连为一体,迎面五间正房是郭先生的卧室、写字间和客厅,均按原状陈设展览。</p><p class="ql-block">郭老生前最爱银杏树,将塑像放在银杏树下,铜像才像活了一般,为故居增添了一种诗意。另外,在院落里一对雕刻生动的石狮子蹲坐在树下,为草坪增添了几分新奇和活力。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石狮、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p><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西侧有一排房,是当年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故居里保存着郭沫若的手稿、图书和文献资料。建国後,这里先後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和宋庆龄的住所。1982年郭沫若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化科学战线上,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史学、古文字学方面成就非凡,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会活动家。他身上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与头衔。比如: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等等,多不胜数。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界的旗帜。</p><p class="ql-block">这里环境优雅,安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尽管郭沫若人品备受争议,但他的确是才华非凡,留给世间的不光是好多的著作,还有这座幽雅别致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据说郭沫若故居解放前是同仁堂老板岳家宅子。</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p><p class="ql-block">北京市的一所学校</p><p class="ql-block">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Beijing Shichahai Sports School)是由北京市体育局主管的中等职业学校,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什刹海西岸,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p><p class="ql-block">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北京市什刹海青少年业余体校”;1970年改建为“北京市业余体校”;1984年“北京市业余体校”名称改为“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1985年“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市什刹海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同时挂牌;1986年正式命名为“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p><p class="ql-block">学校长期培训有长训运动员800余名,运动员年龄6至30岁不等,有北京市专业队、二级运动班和青少年业余训练3种类型。</p><p class="ql-block">过去这里有个别项目是开放式训练的,如排球,路过这里的人们可以驻足观看运动员们的训练与比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最牛的体校,建校以来为中国培养了38位世界冠军和武打明星。</p><p class="ql-block">我所知道的李连杰、甄子丹、吴京三位影视武打巨星。另张怡宁、滕海滨、冯坤、马龙、丁宁等等这些世界冠军也是出自这所中等教育体校。</p> <p class="ql-block">这里九十年代前是全封闭的,而且学校培养众多世界冠军和武打巨星,给人很神秘的感觉,只能凭栏望里,猜测哪座楼培养了哪个世界冠军。</p><p class="ql-block">现在体校打开校门,南北贯通,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打破了神秘,人们也不再关心这里有谁,只是观景散步而已了。</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火神庙位于什刹海后门桥北,地安门外大街路西,是拜祭火神的道教庙宇,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据《燕都丛考》等书记载,该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火神庙是什刹海地区千年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始建时什刹海地区只是一个原始沼泽。清末,地安门外鼓楼前成了繁华的闹市,火神庙被铺户(合义斋、机关宿舍)挤占,山门东开,内外各立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山门内有钟鼓楼。庙里长住道众,每逢道教节日,火神庙都要举行盛大活动。解放后,火神庙被单位和居民长期占用,庙内钟鼓楼、木制牌楼早年已拆除,殿堂虽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但建筑本身仍可见往日的规模与气象。</p> <p class="ql-block">这里八十年代前被老北京饭馆合义斋所覆盖,殿堂被机关事业单位当做民居居住。</p> <p class="ql-block">广福观</p> <p class="ql-block">广福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烟袋斜街37号、(51号)、大石碑胡同6号、8号,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是什刹海“十刹”之一。</p><p class="ql-block">广福观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建筑为白云仙院,经修复后较为完整,有山门、前殿和后殿,东路有部分建筑遗存,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清殿、三官殿以及东西配殿。广福观是北京什刹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2011年8月8日,广福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福观坐落于烟袋斜街商业街中,一直未开放,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计划,最近山门打开,里面殿堂陈列着北京水系文化和介绍什刹海历史的展览。</p><p class="ql-block">广福观也是我住这里五十多年来第一次拜会这里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前海真正有名望正宗有历史地位的饭馆只有一个,那就是烤肉季。这里虽然饭馆众多,但都是网红饭馆。</p><p class="ql-block">普通老百姓一般有正式场合或家中有高兴的大事儿人们才到烤肉季搓一顿。</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对面鸦儿胡同的李记饭馆,经营北京的各种各样的回民饮食,是改革开放以来什刹海在味道和价格性价比上最贴近老百姓的饭馆。当前在高低端,高数烤肉季,低属李记。</p><p class="ql-block">这里烧饼做的很地道,1块钱1个,味道老北京正宗,每每想吃这一口儿,就到李记去买烧饼,隔三差五想吃豆面丸子,去买半斤,回来像炖肉一样煮着吃。满足口欲。</p> <p class="ql-block">大家看到现在的前海荷花市场,最早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室外游泳场。在前海西岸。是当时大人和孩子们的游泳场所,门票贰分,北端至南端为浅水区;游泳场内靠最南端为深水测试区(应该在观复博物馆门前处);东北转弯处至北端前海小公园为儿童区。</p><p class="ql-block">前海西岸上所有的经营门面都是当时免费存衣处,换衣间,卫生间等服务设施。</p><p class="ql-block">网上介绍荷花市场很少,荷花市场虽然自元代就有,那我没赶上,现在看到的是荷花市场应该是1989年或1990年前后,基本和我结婚时间重叠,所以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荷花市场初成时只有靠近荷花市场牌楼的几家简易店铺,经营豆汁儿,焦圈儿类的老北京小吃以及粗糙的字画。虽然简陋,但这时的荷花市场的这几个买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十几年了,但真正落实到北京内城的前海,私人买卖店也只有这几家。这几家店铺似星火,在他同侧陆续开了零星几家很土气的酒吧,也就是这几家酒吧,在前海周围肩并肩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酒吧,形成燎原之势,其规模与影响超出了北京三里河酒吧街。虽然这里良莠不齐,但也确实为北京的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荷花市场沿岸商铺</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商店</p> <p class="ql-block">荷花市场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荷花市场冬季夜景</p> <p class="ql-block">海清苑 【海清苑在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49号,在什刹海荷花市场东边不算远的地方,这里原来应该是清朝的一个花园或景点,不对外开放,也没有文字记载。不知道什么时候改为什刹海会馆,还是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其实,这里在2008年奥运会前是开放式的街心花园,虽然不大,由于这里交通方便,而且聚人气,所以人们喜欢这里下棋、唱戏和锻炼。</p><p class="ql-block">在海清苑西北角的在八十年代初建了一个北京市非常有特色餐厅——离婚餐厅。在思想刚刚开放的北京,由于人们躁动心理,离婚率大增,这个餐厅的格调和服务氛围,据说挽救了不少濒临解散的家庭。很有意义的餐厅不知什么时候关了,可能另有他途。</p><p class="ql-block">据说,什刹海清真寺原址就在海清苑里。</p> <p class="ql-block">在前海南沿正对着小岛处,由于这里用砖砌了四层台阶可以入海,我们称这里叫“四台儿",这里也是过去前海的深水区。那时,由于水深,苲草多,而且和外部水域连在一起,为了安全起见,所以管理方高墙铁栅栏围住四台儿区域,一个星期仅仅开放几天。</p><p class="ql-block">越封闭,由于人们好奇的心里,还是有人在关门时段跳过高墙铁栅栏,不论有没有深水合格证,都想在这里游泳,所以每年都有一两个人在这里溺亡,打捞上来用草席盖着,有时路过这里隔着栅栏可以看到恐怖的一幕。</p><p class="ql-block">现在,四台儿拆了,高墙铁栅栏也拆了,为了旅游需要,水中苲草在不时清理,所以野泳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也更成为了前海民风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最早形成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从地安门外大街往西,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小街,因为与烟袋存在瓜葛,故称烟袋斜街。这条小街与烟袋存在怎样的联系呢?一是清末民初,小街上的店铺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为主,生意兴隆,烙印深刻;二是细长的街道形似烟袋杆,东口为烟袋嘴,西头折向南边的银锭桥,活像烟袋锅。前者理性,后者感性。后者形象的比喻,也许与当时的部分人酷爱抽烟有关。正如读书人手不释卷,他们手不离烟袋。</p><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东口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灰色牌坊,上面镌刻着有关这条小街的几行文字。从中可知,清《乾隆京城全图》把这条长232米的小街记作鼓楼斜街,《光绪顺天府志》记为烟袋斜街,清末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古玩玉器……可见,浓郁的市井风情以外,烟袋斜街的文化元素亦不可小觑。</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一直就是前海最热闹的一条街,这里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什么卖吃的,以卖烟袋和古玩字画,风筝为主。烟袋斜街东口有一家澡堂子,在广福观东侧,应该算规模不小,也给这里带来不少人气。那时家里没有洗澡设施,就拿着父母亲发的面值026元的澡票去那里洗澡。不知什么原因澡堂子若干年前就维修关闭至今,有可能家里可以洗澡了,澡堂子也失去了他的功能。</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物资也逐渐丰富起来,人们开始对吃有了更多的需求,所以现在烟袋斜街烤肉季开了后窗卖羊肉串儿和清真熟食,李记在西口开了分店,稻香村(南稻)和卖小食品的店铺充斥了整个一条街,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没吃过的风味小吃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白米斜街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区域,东北西南走向,长353米,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白米斜街始于明代,清代属正黄旗地界。白米斜街曾住过晚清军机大臣张之洞和末代皇妃文绣。白米斜街11号为张之洞故居,宅院大体完好,被交通部宿舍占用。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齐名,洋务派代表人物。曾经的白米斜街23号院住过末代皇妃文绣和她的第二任丈夫,但随着街道门牌号的变迁,文绣家的具体位置已经无从得知了。</p><p class="ql-block">白米斜街长353米,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这条胡同过去宽敞干净,而且人也稀少,即使在疫情期间,前海封控,这里也是进入什刹海的“秘密"通道。</p><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引进了饭馆,胡同确有些凌乱,但这里是直插北海公园的最近胡同,我依然爱走这条胡同。</p> <p class="ql-block">前海北沿的网红店,以卖吃食为主也是前海夜晚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海面”露风景,胡同藏文化。</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北京厚重的历史就藏在那些默默无闻的胡同小巷里面。</p><p class="ql-block">前海沿岸游人如织,由于游客更关注表面景区,没有意识胡同里的文化与老北京土著文化,甚至旅游团导游也没有关注到这里每条胡同都有历史名人的故居和文化,所以,胡同是清净安然的。</p><p class="ql-block">我喜欢清净,这里来吧人多,不来想来,所以,在前海胡同散步是必然的选择。既锻炼了身体,又融入了老北京土著的生活氛围,可谓是养心练体。</p><p class="ql-block">本文章把我经常散步的胡同整理了一下,以飨读者并也为自己在前海的足记留下记忆。</p> <p class="ql-block">大金丝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银锭桥胡同,西端南折至南官房胡同。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大金丝胡同北有小金丝胡同,与北官司房胡同相通。</p><p class="ql-block">大、小金丝胡同明时有织染所,职掌内承运库所用色绢。不仅供应内廷,而且供应外廷。故工部亦派有大使。色绢,是一种染有颜色的丝织品。织染所后废弃。入清,其地称金银色绦胡同。金银色绦是一种金、银色彩的带状丝织物。民国期间,“色绦”讹为“丝套”,析为两条胡同。宽者称大金丝套胡同,窄者小金丝套胡同。1965年去“套”,简称大金丝、小金丝胡同。</p><p class="ql-block">大金丝胡同西端南折处旧为南北方向的槐宝庵。胡同因庵得名。槐宝庵即净海寺,明天启时建,“后为清初达天和尚挂锡之处。内有古槐一株,其干南倾而枝北向,树心已空,叶犹茂盛,其势蜿蜒,宛如龙蟠。上系铁链如绠,询诸土入云,因达天参修时,此树尝为人祟,故制巨链以制之”(《燕京访古灵》)。庵现析为民居,槐也不存,铁链埋入井中。</p> <p class="ql-block">大金丝胡同“九曲十八弯”,古国槐相伴胡同内,清静干净,尽显老北京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海南沿</p> <p class="ql-block">乐春坊胡同</p> <p class="ql-block">西城区乐春坊胡同,呈南北弯曲走向,北起百米斜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100米。</p><p class="ql-block">民间称此地为“穿堂门”,因为从地安门西大街穿过此街可以直达什刹海,乐春坊胡同就是通往繁华之地的快速通道。</p><p class="ql-block">据传明代万历年间胡同里有所园子,这处私家园林颇有江南园林的情调,优雅别致,一些文人墨客都愿来此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园子主人的不断更换,这园子逐渐荒废了。</p><p class="ql-block">据说到了清末时期,这里又建了一座二层小楼,名叫“乐春坊”,是带有洗浴和娱乐性质的活动场所。内设雅间及休闲茶座,是可以喝茶聊天听曲的好地方,吸引了众多的达官显贵前来光顾。由于“乐春坊”的知名度很高,因此它就成了街巷的代名词了。后来这里形成了居民区,于是当地人就把胡同称做乐春坊。</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北京厚重的历史就藏在那些默默无闻的胡同小巷里面。乐春坊胡同,就是这样一条充满了历史故事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后小井胡同</p> <p class="ql-block">后小井胡同不长,是前井胡同内套的一条小胡同,胡同在平面上是个反L形,空间上是外紧内宽,有居民休息娱乐的空地。建筑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p> <p class="ql-block">前井胡同</p> <p class="ql-block">位于 北京市西城区,建于1985年,以砖楼为主,是一条具有历史气息的胡同。</p><p class="ql-block">前井胡同北口路西的一等武毅谋勇公第历史上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由东西走向、西口封闭的小胡同隔开。南部是马圈和佣人住房,北部由东西中三组院落组成。前井胡同北口还有三元庵一座,是公府的家庙。一等武毅谋勇公第在前井胡同。一等武毅谋勇公第东为前井胡同,南侧和西南侧都是东煤厂胡同,西北侧是大墙缝(今名大翔凤)胡同,北边是李广桥东街(今并入后海南河沿)。</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京师坊巷志稿》卷上160页“东西煤厂胡同”条:“东煤厂,井一。《宸垣识略》:‘一等武毅谋勇公第在煤厂胡同。’案:‘乾隆时,定边将军兆惠所封,谥文襄。”对照《北京历史地图集》和《乾隆京城全图》,不难看出在乾隆十五年时,还没有“前井胡同”这一名称。《宸垣识略》早期刻本是乾隆五十三年,浙江人吴长元编著《宸垣识略》时,同样没有“前井胡同”的正式名称。“前井胡同”的出现是一种约定俗成,虽然正式做为胡同名称较晚,但这一眼井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应是“东西煤厂胡同”条记述的“东煤厂,井一”之井。</p><p class="ql-block">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溥杰先生的五妹韫馨和做过溥杰先生秘书的金恒斌先生都住在前井胡同8号,前井胡同历史上有过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宅第。</p><p class="ql-block">兆惠是清乾隆时代的功臣,哈达地方乌雅氏,隶属于满洲正黄旗。是户部尚书海望之侄、都统佛标之子,以笔帖式值军机处,七迁至刑部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因作战勇敢,进封一等武毅谋勇公,世袭罔替。二十九年十一月卒。乾隆帝临其丧,赠太保,谥文襄。嘉庆元年十一月,命配享太庙。</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乾隆帝以其第九女和恪公主下嫁兆惠之子、第二代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这时的前井胡同一等武毅谋勇公第称为和恪公主府,俗称“九公主府”。公主于乾隆四十五年二十三岁时去世。前井胡同一等武毅谋勇公第称公主府有八年之久。额驸扎兰泰卒后,其子英俊承袭一等武毅谋勇公。一等武毅谋勇公世爵,英俊之后六传,光绪元年是英俊曾孙辈德寿承袭,公府被称为德公第。</p><p class="ql-block">清末,福州驻防旗人吴南侯认祖归宗住进府中。据说他还出任过法院院长。到了民国初年,一等武毅谋勇公第内的建筑年久失修、坍塌倒坏,所剩建筑物无多。</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肃亲王善耆第七子宪奎与一等武毅谋勇公德寿长女吴曼云结婚。每逢年节或父母寿诞,吴曼云都带着孩子回前井胡同省亲。第二子连蕴常与六舅元浚之女吴润敏青梅竹马,尔后亲上加亲,结为连理。1928年“国府南迁”之后,元清、元浚兄弟数人生活渐渐陷入困顿,但他们既没有卖府,也没有卖祖坟地,一直苦撑着局面,维持到全国解放。</p><p class="ql-block">1953年,吴元浚把一等武毅谋勇公第卖给了良乡人权某。文化大革命时,府中大部建筑被拆除,盖起几座简易楼。简易楼北边现有平房五个院并列。现前井胡同3号院西部保存一组三合院,是北房及东西配房,北房出廊,是现存完整的乾隆时代建筑物,产权和使用依然是权某家。现前井胡同5号院,在文化大革命前是某儿童医院副院长宅,院内广植苹果、梨等果木树。落实政策之后卖给了山东潍坊市。山东潍坊市在这里建起了驻京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北官房胡同</p> <p class="ql-block">该胡同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属于保留着传统风格,蜿蜒狭长。色彩都是中国古建的色调,由于大部分是官宅,所以雕刻的装饰也不少。该胡同由于属于旅游的一个景点,其特色就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有着中国传统官僚住宅的建筑风格。胡同编号:0102XC-67胡同名称:北官房胡同建成年代:不详是否位于保护区: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宽度:东段为3m,中段为3m,西段3m。胡同长度:东段: 95m中段: 42m西段: 97m胡同内四合院情况:无文保级别四合院色彩都是中国古建的色调,由于大部分是官宅,所以雕刻的装饰也不少。该胡同由于属于旅游的一个景点,其特色就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有着中国传统官僚住宅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马良胡同</p> <p class="ql-block">我记着上小学的时候学过《神笔马良》的神话故事,不过,此马良非彼马良,这条胡同和神话故事没有任何关系。</p><p class="ql-block">马良胡同形成于民国时期,东西弯曲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前海南沿,全长119米。</p><p class="ql-block">马良胡同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据《燕都丛考》记载:这里最初名为“马家大院”,因胡同中住有捐资兴建前海南沿什刹海清真寺的山东恩县回民马良,故而得名,清真寺原址在马良胡同西边的海清苑,清真寺被毁已然看不到蛛丝马迹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马良胡同源自蒙古语,是“专供牲畜饮水的井”的意思。</p><p class="ql-block">马良胡同入口没有明显标识,不注意很容易错过。胡同内曲折狭窄。这么窄的胡同当然种不了树,在9号门外沿着墙边,摆着一溜花盆,里面种植着多种花卉。</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家门前种着丝瓜,金黄色的花朵千朵万朵。</p> <p class="ql-block">三座桥胡同和北钱串胡同</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这里确实是有桥的,在胡同北端,是明代建筑的跨越玉河的一座桥梁:“海子南岸旧有海子桥,亦名月桥,俗呼三座桥”。</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王稼祥曾在三座桥胡同中生活过。</p><p class="ql-block">现状</p><p class="ql-block">三座桥胡同很热闹,经常有一队队的旅游团鱼贯而过。相比之下,旁边的羊角灯胡同,则安静清幽得多。</p><p class="ql-block">胡同21号,也曾是恭王府的马号。</p><p class="ql-block">北钱串胡同是三座桥胡同内套的一条胡同,胡同不长,内住32户居民。</p> <p class="ql-block">前海白米北巷位于北京市西城地安门,共计房屋4户,胡同不长,户数少,院子就大,这里应该是官宦人家。</p> <p class="ql-block">南官房胡同,位于北京什刹海地区,清乾隆年间称“南官府胡同”,宣统年间改名为“南官坊口”,直到1965年才变更为现在的名称。什刹海有东、南、北、西、中命名的“官房”胡同,名称来源于“官家房屋”。清中期朝廷在什刹海搭梁立柱,建筑大批官房,房屋建成之后除主要解决外省官吏进京上任后的生活起居。</p><p class="ql-block">该胡同在我看的所有胡同里是最长的胡同之一,两边的建筑都是中国封建典型的官僚住宅,空间上比较单调,特色表现在建筑的典型性。</p> <p class="ql-block">毡子胡同过去称毡子房胡同,位于北京什刹海西边一点的三座桥十字路口往北,著名的红楼梦“荣国府”东墙外,历史悠久,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毡子房”。听老人们说,这里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诺大的宫殿没有暖气设备,就靠一个炭火盆、小手炉什么的,怎么抵御数九寒天,就得有各种各样的毡子用品来保暖,皇上住的地方怎么样?照样高处不胜寒。</p><p class="ql-block">毡子房胡同就在什刹海西边一点的三座桥十字路口往北,著名的红楼梦“荣国府”东墙外。这个胡同很有特点,西侧没有住家,就是荣国府的大墙,只有三四米宽的小胡同东侧才是两进深、三进的四合院,全胡同就十个院。</p><p class="ql-block">像老关家,是个旗人,还是正黄旗的后裔,他们家大爷,无冬论夏都是一袭长袍,高挑的身材,硬朗的身板,手提着双刁的鸟笼子,不是去什刹海就是去后海,面对着一汪湖水,吊几声嗓子,唱两句京戏,把五脏六腑的污浊之气喊出去,这才回去泡上一壶浓茶。关老爷子喝茶有多讲究,不得而知,但就老爷子泡茶得用安定门外小关的甜水并的水,俗称南城茶叶北城水嘛。那不是讲究,那是道行。后街有个山东大汉,推车送水,大木水箱里边是二性子水,那是居家过日子用的水,旁边挂两个小筒,装的是甜水。现在是赶上好时候了,花俩钱就能喝上甜水,过去,您得大清早,迎出城老远,去盗用少许给皇宫送的御水,那是关系,那是门道。</p> <p class="ql-block">小金丝胡同</p><p class="ql-block">大金丝胡同北有小金丝胡同,与北官房胡同相通。</p><p class="ql-block">大、小金丝胡同:有一种说法为明时此处有织染所,职掌内承运库所用色绢。不仅供应内廷,而且供应外廷。故工部亦派有大使。色绢,是一种染有颜色的丝织品。织染所后废弃。(如果胡同中的介绍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织染所的位置在如今新开胡同以南的通明庵一带。所以这大小金丝的由来,很可能与胡同的形状有关。</p><p class="ql-block">这一带,在清乾隆《京城全图》,称为金丝绦胡同。后来“绦”变为“套”。宣统时析为两条胡同,根据宽窄,分别称大、小金丝套胡同。</p> <p class="ql-block">有的胡同院落由于不被旅游人窥探到,所以院落外墙没有被装修美化,但老北京人自有情趣,院门外也会像模像样种上自己喜欢的扁豆,丝瓜等等,既美化了院落的破落,也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这也是外地游客看不到的北京二环路以里中轴线什刹海居民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前海北沿</p> <p class="ql-block">千竿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路北,东起前海西街,西至三座桥胡同。千竿胡同,元代始建,清朝称为箭杆胡同,民国后“箭”谐音为“千”。</p> <p class="ql-block">前海酒吧街景。这里是最早荷花市场酒吧的延伸,虽然没有银锭桥酒吧的噪杂热闹,但这里才是什刹海酒吧街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前海西街小吃部。前海小吃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北京风味小吃的所有种类。</p><p class="ql-block">回民小吃以煮炸丸子、羊杂碎等为主;汉民小吃以炒肝儿,卤煮火烧为主。</p><p class="ql-block">这些小吃吸引了众多散游年轻游客。</p> <p class="ql-block">前海街景</p> <p class="ql-block">玩儿累的游客在座椅上就睡着了,由于是在地安门商场后身门口,也可能是找活干的外地妹子。</p> <p class="ql-block">在前海东沿设立一块北京大运河积水潭站地标性石块,但我觉得不搭界,这是前海,怎么会是积水潭站呢。</p> <p class="ql-block">前海东沿的小公园,在火神庙后身。结构为长廊带凉亭,凉亭外是一个很大广场,大部分时间是唱戏,音乐爱好者的天地,清晨主要是中老年人锻炼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钓鱼者钓瘾很大,早晨四五点钟就来垂钓了,一直到晚上天黑。这里游船很多,鱼并不多,空手而归的钓鱼者大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自拍者</p> <p class="ql-block">前海景观</p> <p class="ql-block">柳荫街</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部略向东倾斜。北起羊房胡同与后海南沿相连;南段分为东、西两岔:东岔南至前海西街,西岔南至定阜街与龙头井街相连;中与西口袋胡同、东口袋胡同、西煤厂胡同、小新开胡同、大翔凤胡同、大新开胡同、铜铁厂胡同相交。</p><p class="ql-block">这里由于居住着两位开国元帅,故把此条街命名为“军民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前海不论什么季节,什么气候条件都有她独特之美!</p><p class="ql-block">这是北京三九天拍的,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前海东沿小公园夜景。</p> <p class="ql-block">前海南沿看到的前海夜景</p> <p class="ql-block">前海公园是荷花市场向北延伸了一段,也是过去什刹海游泳场儿童区区域。这里有沿岸荷花,长廊古亭,可以最近出观看前海小岛。夜晚背靠前海北沿的酒吧街,彩灯装饰着前海公园,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白天里,前海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站在阁楼极目远望,倚栏观荷,凭海临风,岸边杨柳青青袅袅、依依低垂,池内荷花亭亭玉立、百媚千娇,各色锦鲤在摇曳的水草间嬉戏追逐、悠闲游弋,耳畔鸟鸣声声、蝉音缭绕,自然的韵律变幻莫测、相得益彰,将什刹海的秀美尽收眼底。游客聚集的场所,往往是最具京味特色的地方。糖画黏合的变幻莫测、鼻烟壶内绘丹青的巧妙手法、京扇开合叠展的古风意韵,将民间传统技艺变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当荷花市场亮起第一盏灯光,前海海开始躁动起来,岸侧的酒吧曲乐悠扬、霓虹闪烁,或温柔抒情、或炽烈呐喊,驻唱的歌手大多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用歌声讲述一个个故事、倾诉一段段情感,表达着对梦想、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路过时,耳畔刚好响起《匆匆那年》的旋律,青涩的嗓音难掩青春的忧伤,岸边的杨柳摇曳着斑驳的倩影,似乎连晚风都浮动着浓厚的文艺气息。</p><p class="ql-block">前海承载着我年少欢喜与怅然一路成长,在近花甲之年在熟悉的照片里找寻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