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崇高叫平凡

陈学文

<p class="ql-block">  题记:天下黄河富宁夏。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宁夏,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宁夏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枸杞、发菜、甘草、二毛皮、贺兰石,这“五宝”是宁夏人民的骄傲,是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宁夏走向世界的展示。宁夏地形以平原、山丘为主。而青铜峡市广武乡以北地区,距腾格里沙漠边缘较近,便形成了广阔无垠的戈壁滩。一直以来,浩瀚的戈壁滩为西北部队野营拉练和驻训演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很多年前的2004年,我还在部队服役,时任二营营部文书。作为兰州军区的下属部队,我部遵照指示开赴宁夏,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演习。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部队驻扎的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园林村人民群众,视解放军如亲人。他们所做的一切,让全体官兵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尤其是我所在营的房东,一个已退伍多年的老兵俞立升一家人,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直跟文字打交道的军人,凭着职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发现他们那动人的故事后面竟是那样的艰辛与崇高,崇高的后面却映射着普通与平凡。</span></p> <p class="ql-block">青春留此终无悔</p><p class="ql-block">  “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都说当兵的苦,然而对这个农家出身的苦孩子来说,吃苦是他与生俱有的本色,耐劳更是他嵌进骨血之中的秉性,他把一切默默地接纳下来,并且看作是生命历程中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中越战争的阴云已笼罩在边境的上空。此时,不满18岁的俞立升,一天在邻居家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里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边境人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顾流血牺牲,奋勇杀敌的感人事迹后,心头蠢蠢欲动。“男儿志在战场”,国家正是用兵之际,身为堂堂七尺男儿,没有理由不为祖国效力。想到这,他抱着一腔热血,把参军报国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却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妹年龄尚小,家里的重担需要他来扛。再说,战场上子弹不长眼睛,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如何是好……而此时,他的父亲也重病在身,已卧床多年。但他还是背着父母亲偷偷地报了名,当《入伍通知书》送到家里时,家人才得知他决心已定,也只好随他心愿。临走那天,父亲在病床上气喘吁吁地对他说:“立升呀!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到部队就要好好干,不要担心我的病,不要因为我而影响部队的工作……”就这样,他带着父亲的叮咛,与五名同乡一起入伍,来到了驻陕西某空军地勤部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烽烟四起,战火正酣。全军部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只等着上级的一声令下,即奔赴前线。在紧张的备战训练中,他吃苦耐劳,把训练场当战场,苦练杀敌本领,步枪射击、手榴弹投掷、战术训练、战场自救等课目,样样成绩都达到合格以上。</p><p class="ql-block">  当兵第二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指导员告诉了他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他听后,双拳紧握,肩膀轻微地颤抖着。他默默地转身,抬头看向窗外,泪水在眼里打着转儿。被战友们称为“铁汉子”的他,晚上躺在床上蒙着被子,偷偷地哭了一个晚上。父亲的离去,虽然对他的打击比较大,但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积极性。他深深地懂得“自古忠孝难两全”,化悲痛为力量。在平凡的军旅生涯中,他留下了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在一次上级组织的军事大比武中,他以过硬的军事素质,精湛的专业技术,夺得了全团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所在部队的表彰,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先后担任了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团员、学雷锋标兵,7次受到各级嘉奖……在荣誉面前,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奋发向上,苦练军事本领,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奔赴战场,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但由于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不同,他所在部队并未执行对越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  追今抚昔,峥嵘岁月。看着那枚闪闪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回想起在部队的一幕幕时,这位虽没有上过战场的老兵,却十分直爽地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需努力。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感到后悔!</p> <p class="ql-block">执着创业亦艰难</p><p class="ql-block">  1986年底,他带着没有参战的遗憾,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光荣地退伍返乡。</p><p class="ql-block">  回家不久,他便被安排到青铜峡市铝厂上班。这份难得的工作,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此时,作为家中的老大,参军时母亲就有些不同意,为了支撑这个家,为了不让母亲再次失望,他放弃了工作。失去了这次机会,就错过了人生驿站的列车,但他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困难和失去工作而退缩,而是拿出一股军人特有的坚强意志,在困难中勇于拼搏,迎难而上。</p><p class="ql-block">  在远方亲戚的牵线搭桥下,不久他与甘肃省武威市的李秀花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夫妻相亲相爱,携手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业之路。22岁的他,正值血气方刚之时,心中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和憧憬。他相信,大富由命,小富在于勤,勤劳致富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本色。1988年3月,市里大力宣传开荒植树造林,绿化宁夏平原的好处。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园林村村民纷纷开荒,种植果树和白杨树。既能防沙护林,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夫妻俩经过商定,计划开荒50亩。那时,农村条件比较落后,要想在短时间内开出这么多的地,是相当艰难的。他们从邻村租了一台“东方红”推土机,早出晚归,忙碌于开荒田地之间。浇灌用水困难,他们东凑西借了8000多元买了一台“离心式”水泵,将跃进渠的水一股股抽进了荒田中,解决了浇灌用水难的问题。为了防止牲畜进入,打起了长900余米的土围墙。昔日荒山变良田后,他又四处购买优质果树苗。两年中,先后载种苹果树1300棵,梨树、桃树各300棵,枣树、白杨树各100多棵。</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们的精耕细作下,5年后,所栽种的果树开始慢慢挂果,年收入2万余元。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但他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开始了新的计划,潜心研究科技农业知识。但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初春,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季节。由于园林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风沙大,辛辛苦苦投资起来的果园林在沙尘暴的袭击下,变成了一片狼籍。看到被打的花蕾和满地的枝枝叉叉,夫妻俩心里隐隐作痛,他的双拳又一次紧握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1995年开春,为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贷款致富政策慢慢地出台了,这一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他看到了畜牧业发展前景可观,于是,将自家的果园林全部转让出去,并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了60只绵羊。养羊这项工作,十分辛苦。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放羊,晚上回来后,还要做粗饲料。刚接触这一行业,由于养羊技术没有牢固掌握,导致羊羔成活率很低。为了使羊群发展壮大,他购买了《兽医手册》、《养羊大全》、《科学配制饲料》等30多本有关养羊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钻研,对羊快疫、羔羊痢疾、羊痘、口啼疫等常见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有了深入了解,并将所学预防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记得有一年冬天,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只母羊出现分娩前预兆,他连夜打着手电将羊粪垫在圈的角落处,等待着小羊羔降生。然而,一直等到天亮也没见小羊出生,他却因受风寒发起了高烧……</p><p class="ql-block">  在短短的几年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他不但对羊的种类、生活习性、季节性疾病的预防等了如指掌,羊羔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羊群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到二百多只。每年出售羊毛400余公斤,出售羊肉1千余公斤,年纯收入1万余元,成了村里的养殖万元户。致富不忘群众,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几户村民也积极发展起了养殖业,为农村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小康路上勇奋进</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已迈进21世纪,新的考验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新的机遇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然而,这个梦想对于西北农村,尤其是乡下农民来讲,步伐还很艰难,任务十分艰巨。要想使农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还需倍加努力。</p><p class="ql-block">  发展要有新思路,创新要有新局面。要走小康路,必须要创新。当新世纪的曙光洒落于农家小院时,乘着党的富民政策的东风,他又积极投身到牲畜防疫工作中。2001 年9月,青铜峡市畜牧局举办了防疫员培训班,为了巩固和加深养殖技术,在村长梅伏军的举荐下,他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他在口袋里随时装着笔和本子,不懂不会时就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培训结业时,经严格考核,他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获得了资格证书。</p><p class="ql-block">  俞立升作为一个普通的畜牧防疫员,虽然不是党员,却时时依照党员的标准去做。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问题。乡邻们的困难解决了,我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心里都觉得踏实……”。几年来,他在完成乡上赋予的防疫任务中,能够尽职尽责,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不论是在雪花弥漫的冬季,还是在烈日高照的夏天,只要得知乡邻家里的牲畜生病了,他都会放下自家的活,背上药箱,及时赶到进行治疗。</p><p class="ql-block">  2003年8月的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睡梦中的他,抓起电话,得知邻村王德福家里的一头黄牛,因吃了发霉饲料,造成食物中毒,他二话没说,翻身下床,带上药箱,骑上摩托车飞速赶去。经过40多分钟检查和治疗,使黄牛脱离了危险。在返回家的路上,由于拐弯时车速过快,他来不及刹车,连人带车翻进了路边的水沟。当他苏醒时,自己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p><p class="ql-block">   一路奋进,一路求索。2004年2月,他又到甘肃武威市农牧局学习了人工繁殖奶牛技术。当问起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说:我已在自家的屋后修建成了800多平方米的奶牛场,计划饲养30头。同时,在市畜牧局的支持下,准备购买液胆管设备,进行人工繁殖奶牛。如果前景可观,我将积极努力,将自己的奶类产品推向青铜峡镇,走出宁夏,打进国内市场。</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选择切实可行的目标,在这一大好前景下,他将迈着坚实的步伐,向小康之路奋进。</p> <p class="ql-block">  后记:9月16日,是我部来此驻训的第三十天。这天,在一种强烈的心情感触之下,利用工作之余对他们一家进行了采访。但是,因为头天没有约好,当我说明来意后,他的爱人李秀花说他一大早到乡里搞疫苗防疫去了。说完,在其宽敞明亮的屋里,热情的招呼我们入座,为我们端上了自家产的葵花籽、苹果、红枣、葡萄,并嘱咐她的大女儿给她父亲打电话。末了,我们就随便地聊了起来。这位只有30多岁的大嫂,经过生活和岁月的煎熬,看上去已明显苍老了许多,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言语中透露着她的热情和好客。</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这位曾在部队服役了三年的老兵,骑着“豪爵”摩托车赶了回来。他来不及拂去身上的尘土,一边放下药箱,一边叮咛其爱人给我们添水。已近四十的他,走起路来步伐矫健有力,骨子里深藏着军人的刚强与坚毅,说起话来是那样的健谈和直爽。</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其家住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月里,他和其爱人千方百计为部队官兵着想,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宿营时,他们将自家的小卖部腾出来给我们生活、办公用。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天训练归来时,所有暖壶里都盛满着热水。每每从集市上带回来一些好吃的食品时,总忘不了给我们送上一份。驻地的水资源较缺乏,不管是那一个军人来到他家接水,他都毫不吝啬地将本来就短缺的生活用水让给官兵们用,而且力所能及地帮助部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战争年代的拥军场面如今犹在眼前,他们一家的举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军人,一幅幅军民鱼水情的画面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完成演习任务,即将返回甘肃驻地时,园林村上百名乡亲敲锣打鼓,夹道欢送,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让人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们迎着秋日的暖阳,随军车缓缓地向青铜峡市火车站驶去。戈壁的太阳依然火辣,戈壁的骆驼刺依然顽强,戈壁的风儿依然豪迈,戈壁的乡亲依然热情。回首望去,俞立升全家站在门口,不断地向我们挥手示意,并向我们喊到:再见了,欢迎你们常来宁夏做客!那热情朴素的声音,伴随着秋风在戈壁久久回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