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臊子面

墨梅

<p class="ql-block">  文字/墨梅</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自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平凹说过,胃是有记忆的,也是有感情的。</p><p class="ql-block"> ——题记 </p><p class="ql-block"> 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以至老年,家乡的牛肉面,热冬果,灰豆子,凉皮子,甜胚子,软儿梨等特色美食都盈润着我的味蕾。尤其是母亲做的臊子面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一碗佳肴,是即便穿过大洋彼岸也忘不了的家乡味道,是司空见惯的七荤八素也无法与之媲美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西北贫瘠的地域所限,我的家乡既没有北京的满汉全席,也没有沿海地区的生猛海鲜,更没有锦绣江南的大闸蟹,各色面食便成为巧妇的主打之炊。除去享誉天下的牛肉面以外,臊子面更为普遍,更为广泛。凡是逢年过节,阖家团聚,祭祀祖先,婚丧嫁娶,生日寿辰,孩子满月,家有来客等值得庆贺的事宜,家庭主妇一定要做一顿色香味美的臊子面,再配以各种精美的凉菜,顿时,餐桌上便有了一种灵动,引诱你齿颊生津,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常听父亲说,来客人吃臊子面寓意常来常往,友谊长存。所以,除去盼过年过节,就是盼着舅舅从武威来家里做客,我就可以吃臊子面了。每当母亲做臊子面时,我总是不离左右,目不转睛地看着那白生生的面粉,五颜六色的蔬菜,在母亲娴熟的手中变成一碗热气腾腾,满院飘香的臊子面,然后津津有味地一饱口福。吃一口面,柔韧滑爽,喝一口汤,齿颊留香,嚼一粒肉,酱香四溢。那浓郁的香味令人终身回味无穷,那也是一种刻在心底的爱,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后来长大了,母亲便告诉我,女孩子必须学会做臊子面,因为结婚后的第二天必须给公婆做一碗臊子面,让婆家检验你面擀的是否薄厚均匀,食材切的是否大小一致,臊子汤调制的是否可口,以此断定女孩子家庭教育是否良好,茶饭水平是否值得称道。可我却不屑一顾,母亲宠爱我,也就不去强求,直到结婚,我也不会做臊子面。好在婆婆通情达理,从不计较,从无微词。</p> <p class="ql-block">  直到退休,我才静下心来,学做臊子面。第一步擀面。必须把碱面水和成的面团经过揉——醒——二揉——二醒——再揉——再醒,揉到十分筋道,俗称“打倒的媳妇揉倒的面”,让面的柔韧度十分好,才能擀出薄厚只有0.5毫米,切出细如香烛的面条。第二步调汤。将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土色的黄花菜,黄色的土豆,绿色的菠菜,白色的豆腐切成丁,与肥瘦相间,炒出香味的猪肉丁一起煮,最后加入鸡蛋饼丝,香菜碎,蒜苗碎,葱花碎,一锅浓郁十足的臊子汤便大功告成。第三步,做小菜。可将黄瓜,腌萝卜,龙豆角,长茄子,青椒等做成小菜。看似简单的一碗面,从开始制作到摆上餐桌,足以用去三个小时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虽然学会了做臊子面,程序,材料,与母亲做的没有区别,但却少了母亲的味道。更是少了臊子面“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像丝线”的韵味。每每端上餐桌,内心不免惴惴不安,怕经不起食者舌尖的考量。</p> <p class="ql-block">  平生走过北方不少的城市,也吃过做法各异的臊子面,更有改良过的臊子面,但家乡的臊子面却是我最钟情的。</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臊子面美,美在它的外观,红白相间,微漾绿意。美在它的便宜,成本低廉,搭配合理。美在它的普通,家家户户,无一不吃;美在它的传承,流传千年,仍旧受人青睐。美在它的忠诚,永不嫌贫爱富,与黄河儿女相伴朝夕。</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代社会,人不分南北,菜不分四季,但臊子面那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滋味永远都恪守着不变的味道。那种简单而又纯粹的感觉,总在不经意间被打破封印,释放出浓浓的乡愁乡味,呼唤着赤子,滋养着游子的胃口。</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的餐桌上,美味珍馐,不一而足,但臊子面还是堂而皇之登大雅之堂。吃一碗臊子面成为家乡人的习惯。老年人牙口不好,吃一碗稍许煮软一些的臊子面,着实舒服惬意。年轻人喝完酒,来一碗臊子面,平复翻江倒海的肠胃。小孩子不喜欢吃菜,一碗臊子面荤素搭配,营养全有。</p> <p class="ql-block">  身在异地若许年,美食的记忆里始终有着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召唤我的不仅有亲情,还有那一碗正宗臊子面的味道。那碗浸染母爱,带着地域特色,带着温馨记忆的臊子面,仿佛仍在我的舌尖舞蹈,馨香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