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记忆里的青春岁月

水晶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深情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两鬓虽已渐白,却仍把自己唤作“知青”。蓦然回首,那并不遥远的青春,已然变成历史的斑驳 。(引用) </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我们肩负着中国历史的使命,响应祖国的召喚,带着征服地球的豪情,走进了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严寒酷暑、暴风骤雨、满身泥泞的我們依然满怀期望迎着朝阳。任凭青春的芳华散落在田间、地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流过无数次委屈的泪水,有过无数次对命运的抱怨。但我们还是走过来了。坚决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这个非常纯洁而坚定的信念,一直支持和激励着我们。我们有过欢声,有过笑语。有过无数次见到白面狼吞虎咽的食欲,有过无数次面对星星月亮倒在麦堆上马上进入梦乡的睡眠。酸甜苦辣使我们得到了锻炼,收获了满满的精神食粮。 </p><p class="ql-block">注:本文由王平初稿,王建中、陈新艳改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关于本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美篇”这个第三方软件。初见“美篇”我便喜欢上了她。在手机上以图文并存的方式记录美景、聚会、演出、回忆……。不占用手机内存,方便查阅、与朋友共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是哪位知青同学创建了“知青岁月”微信群。大家在群里聊天、问候;追述、回忆往事。看着手机屏上的一段段文字,下栅知青们一个个鲜活的容颜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忽然就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把它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本篇。我将其分享到知青群里,引发了大家忆往昔的情绪,群里发生了几次追述往事的小高峰。我全部不拘一格收囊到“我的美篇”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隔数年,距我们下乡五十周年时日渐近;队长王建中找到我,说“五十年重逢纪念”资料让我准备。由此,“我的美篇”便演变成了《下栅知青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的先后顺序以各位在群里的文字发表先后记录,准备出书了又根据版面需要做了顺序及篇幅内容上的调整。所以,书中文字中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记录时未注明写作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的第一本“美篇书”内容是我们“下栅知青”集体创作,图文编辑是我。水晶兔本名王平—下栅知青点的大姐。由于精力和水平有限,且缺乏当年的文图资料,呈现给大家的“美篇书”不尽人意,请读者予以谅解。</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号上午,三十六名十几二十岁的青年男女来到了孝义城南方向十几里地的下栅公社下栅村。这是这个小县城里的第一批知青。他(她)们将要在这里插队生活;进入他们人生的第一战场,在这里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同学姓名:第一排:从左至右:任玉梅 王金玉 任小燕 李改香 高艳 赵春娥 焦春花 崔林爱 崔跃玲 史金花</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右一李育晋 (其余二、三排的为大队干部和带队温老师)</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张生藩 王建生 黄明胜 王恩玉 王年柱 王建中 王掁亚 史津生 王学谦 路振江 范林荣 陈新栬</p><p class="ql-block">第五排:曹育玲 乔风梅 王金凤 张艳卿 孟翠萍 郝孝忠 范林花 张二桃 任云秀 刘建萍 秦秋霞 张文娟 王爱兰</p><p class="ql-block">第六排 耿爱军 王金凰 李新生 张海生 那宗才 魏孝愉 贺建明 任建明 王掁欧 焦国和 李湘宁</p> 建窑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  ~平凡人(史津生)记叙</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刚到村里时全部分散居住在民房里,从南头到北头距离很远。集体生活非常不便。1974年春,在县里和大队的安排下开始动工自建房屋。由大队雇请了几位河南藉泥工师傅,剩下的就由知青全部承担。下栅是安排本县知青的第一个知青点。下栅知青点的工作做好,对今后本县知青点的安排建设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从县、公社、到大队都很重视。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对每位知青给500元的安置费和一些计划建材指标。集体插队的由财政拨付所在大队掌握使用。单独插队的本人领取自行安排。选址在村里离戏台不远的地方。一排十几间的连体传统式拱型窑洞。坐西朝东独间结构。</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有的挑水,有的筛灰,有的和泥,还有的搬砖。当时那种情境,像一幅充满阳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画面,鼓舞人心。晚上收工个个都是泥一身,水一身。墙体砌高后,要搭木架,圆滚滾的木架既窄又滑,师付们习惯了,可知青们站在上面都害怕,还要在上面作业。那时候也不懂高处作业要有安全措施。只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运送灰浆的还稍好一点。运砖的可就遭罪了。上面用的砖由下面的人搬到木架下,一块块的往上抛,那砖浸过了水,两手端着一块块抛上作业架。抛一会十个手指肚就会渗血,两手那个惨劲,但没有一个知青为此抱怨或请假休息。在泥工师付和全体知青的共同努力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工程圆满峻工。其中大队(相当现在的村两委)使用三间、带队老师一间、存放农具的库房一间,其余作为宿舍安排知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半个世纪的记忆 ~陈新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由青春岁月,走到白发耄耋。这一生中最不能忘怀的,还是当初的插队生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 翻土地:天黑了,我们还在挥舞铁锹和土地博斗着。记得有个同学说过,这种原始的劳动,实在不应該在20世紀70年代继续存在了。可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挥汗如雨地劳作。中午吃的红面擦尖,早已消化的无踪影。饥肠辘辘的我们,远远看到送饭的平车,全都停下了手中的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饭是白面馒头、玉米面窝头,剁碎的青红辣椒用油炒过后,看着就诱人。事务长王学谦一边用饭勺敲着饭桶一边喊:吃饭啰。 </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我们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宿舍。大家又兴奋起來,吹、拉、弹、唱,各显其能。下乡当初几年以创业队为主,參加过多届文艺汇演,蓝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欢送史津生、谢太生入伍 </p> 知青小事~王学谦讲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栅王三,官名,王培蕾。点上不少人应该认识,(章霍生、章沁生姑舅)和我关系不错。偶尔在他姐家发现本《中外名歌三百首》我带回点上,一时间大家传阅翻唱,倒也开心不少。前苏联歌曲的经典如:《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匈牙利名歌《还是做个光棍》还有我国建国初期的歌曲都尽收其中。 在当时我们的歌本主要是《战地新歌》。如:《老房东查铺》《洗衣歌》等都曾编入我们宣传队的歌舞…… 此后,温老师发现了大家传唱曲目的内容、也发现了歌本。说了句:在哪找的这个歌本,也没有表示态度。 怕惹事,我收回了歌本。 </p><p class="ql-block">  事隔多年,我的朋友,您是否还曾记得《中外名歌三百首》给您带来的一点点快乐。记得一两首,一两句也行…… 我将要开启拖拉机为你播下更多的幸福……啊……弯弯的路长长的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忆当年》~张二桃</b></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日子过的那叫苦。第一年有国家对知青有补贴,第二年,已喜看丰收了,上边村叫尧仲水库决堤,一场洪水冲得庄稼一片狼藉,气的大伙直跺脚,看着一片片高梁,玉茭躺倒在地,嗨声叹气,大家想办法,那时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拿着棍子在泥地里扶躺倒的庄稼,真是吃尽了苦啦。我还记得范临蓉同志,她在劳动中任劳任怨,在一次劳动中她曾晕倒在地里,只在家休养了几天,又返回点上。在咱们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温老师派她去孝西站扫化肥,因她父亲当时是車站的职工,也帮着女儿扫化肥,就这样不知给咱们节省了多少资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我被评选了劳模,去地区参加了劳模大会,回来信心倍增,不管干什么都是一马当先,就像现在的人说的那样(打鸡血了)。有一次公社派一位同志与我(当时还背着枪)去杏野要抓回一名坏人。我俩走上去了車站坐火车去了兑镇站下了車,走着去了杏野找到大队把信件交给当时的村长,村长又派民兵找到此人,我们就那样把他带回到下栅公社交给民兵队长。忆当年,我的思想认识是,只要党需要我,我就知道毫不犹豫地去干好每项工作。再派到其它队蹲点时就和老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知什么叫苦和累,当时的口号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和吃饭相关的一点事</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焦春花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看到孝忠在聊吃饭一事,引起我对那时的一些回忆。我也是首届插队生。插队前在理发店当售票员,也跟着学理发,所以在咱点上休息时也就给咱点的男同学理理发。点上的菜园子就在十五眼窑前,我一直在菜园里干活。由老杜(还有一个忘了叫啥了)带着。全贵那时是队长也经常在菜园干。晚上收工后就有些老农叫我去给他们家里人理发,老杜,老贺,二宝,有的叫不来了,完了他们就留我在家吃饭了,吃的老杜家的最多。因为在一块劳动,食堂有时饭不太好也叫我去。红面扒姑拌的酸菜辢角,现在想起来都想吃。时隔50年了,每每想起来就心存感动,感谢这些纯朴善良的村民们,你有一分付出,他们就会加倍回报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魏孝榆忆当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自己年令小个子也小,在集体劳动中常受到同学们的关怀:喂猪、抽水、浇地,帮老农喂毛驴架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呢也积极地表现,看书学知识,设法完成好交给我的任务。喂猪没猪饲料就用高粱壳粉碎,经过发酵加剩下的面汤,喂成了没毛胖猪。"受到老农的好评,因此,第一批分配走上工作岗位,临走队里还赠送纪念日记本,至今我都保存完好,作为永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下乡感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郝孝忠</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有些失眠了,老了,脑子里一直苦苦的搜寻着知青生活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有知青这个称呼至今我也感到很美好,不管怎么说,那总是我们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一段不寻常的历练。但是,仔细想想那段经历、那段日子、那段生活状态,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有点难受了……。1973年10月20日随着36名怀揣希望、特别单纯的学生来到下栅。我即没有显赫家庭,也没有红色的背景,只有一颗虔诚的心:“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早日回城”。</p><p class="ql-block"> 到了农村,并非想象的那样,虽然我也不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那样,可我从小生长在省城太原,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随母亲下放到兑镇,也还没有受过多大的磨难,还算是衣食无忧吧。真正接触到农村了,卷窑洞,垫窑背,深翻土地、割麦子、间谷苗,收秋、烧砖……很苦很累!但都熬过来了,最让我难熬的就数割麦子、间谷子啦,那么长的地垅,毒辣辣的太阳晒着,腰酸背痛,手上划着口子,拿手绢一裹,我出手慢,怎么也赶不上别人,还挨埋怨,跪在地上哭,偷偷摸眼泪,那个委屈啊!那个苦、那个累啊!现在想起来都想哭……。哎,一切都过去啦。所以说,无论是先来后到也罢、无论是表现好坏也罢、无论是有委屈有恨也罢、无论是有小错小误也罢,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最好的,就是无愧于“知青”这两个字的。</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别无所求,只希望大家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能够再一起坐下来,叙叙旧,开个玩笑,逗个乐子,说说笑笑,就像宗才一样讲讲自己的故事,不也是挺有意思的事吗?期待大家能相聚在一起[愉快][愉快][愉快] </p><p class="ql-block"><b>后记:</b> 对不起哈。我这个人是自由发挥,记忆模糊,所以写不出啥,大家写出来插队的那些事儿后我才想起来,而且很模糊。我写的那些,只是有感而发而已[憨笑]。老了,我慢慢的想起啥写啥吧。</p> <p class="ql-block">  我是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随母亲从太原下放到孝义兑镇,受父亲影响,高中不能就读,工作不予安排的困境,市民管区一句“贫下中农子女上不了,历史反革命子女还上高中?”的答复,生生把我拉回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首批插队知青,农村经历5年。插队两年后,身边朋友陆续就有分配参加工作了,我也有幸参加过多次面试,但终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被无情的刷下来,实属无奈。还好,因表现不错,被抽到工作队,先后在下栅高仁.兑镇新民村下乡。农村生活很枯燥,白天劳动,晚上开会,吃的派饭,相比之下,比插队舒服多了,可就是吃派饭有些不适应。虽然村民们对我很好,也很关心,偶尔还能改善一下。有一次在村民家吃饭,小孩在炕上就屙下了,我顿时感觉肚子里翻上来了,恶心的要吐,可又不好意思马上走开,强忍着出去翻江倒海,一通呕吐。后来听说吃派饭这种事常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队长王建忠和张生藩、王振欧合影。其中王振欧同学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春季,第一批在下栅知青创业队的七位同学因之前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符合当时县里的插队年满两年的招工条件,回城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是欢送留影,戴花的左起王振欧、乔凤梅、曹育玲、赵春娥、崔林爱、王振亚。少了一位老大姐王平。 集体照从左住右,第一排:曹艳平,任玉梅,焦春花,任小燕,史金花,高艳,王金玉,崔跃玲,李改香,第二排:王建生,王恩宇,史全贵,温滋,宋康,任库,贺智,乔有禄,郭耒全,史津生,路振江,李育晋,第三排:黄明胜,王年柱,王振欧,乔凤梅,曹育玲,赵春娥,崔林爱,王振亚,王建中,王学谦,范林荣,张生藩,第四排:王金凤,张艳卿,孟翠平,郝效忠,范林花,张二桃,任云秀,刘建平,耿爱军,张文娟,秦秋霞,王爱兰,第五排:王金凰,李新生,张海生,那宗才,魏孝愉,贺建明,任建明,焦国和,李湘宁,陈新艳。</p> <p class="ql-block">76年,第一批抽到孝义县路线教育工作队的全体人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中左起:张二桃 刘建萍 任云秀 耿爱军那个年代能拍一张这样的照片真是不容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艳,建民、恩玉、凤子 、玲玲 于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三日合影</p><p class="ql-block"> </p> 插队那些年那些往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双木(姚富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怀念从前那些逞强,和少年闷墩的轻狂,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近年很流行这首歌,特别是生活有点沧桑的一代人更为喜欢。 </p><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群里的热闹,忽然也想凑一凑。我是77年3月份下的乡,因我母亲的娘家是下栅公社王马村的,家里打听到孝义下栅青年创业队风气好,小伙,姑娘个个积极向上,虽然生活在村里,但生活,劳动,学习都自成一体系,在当时独树一帜,是当地知青里面的一面红旗。我,十六、七的毛头小伙子,涉世未深,混进了同我有相同背景,年龄相仿的群体里,开始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新生活。生活有苦有甜,回想起来感觉甜的更多些。我在农田劳动回来衣服脏了,自己笨手笨脚洗不干净,常有改香,鳯子,小金花、四子等大姐姐们帮助洗涮。现在回想起来仍旧特别暖心,特别美好,特别感谢!比起老知青的革命史,奋斗史,我知道的太少,只能说说我的身边生活琐事。</p><p class="ql-block"> 提起张文娟来我们还有段趣事。77年夏天的某一天,当时文娟在创业队食堂卖饭,我在后面排队准备打饭,前面打的人给的菜多,轮到给我打菜就少,我埋怨了句。这时文娟朝我,眼一瞪,本来她的眼就大,你想想瞪起来多怕人;我反呛了她一句。“小崽子,你不想过了!”文娟嘴里边说,手里拿的炒菜勺向我奔来。我撒腿就跑,兔子跑得快吧,我比兔子跑得可快多了,嘿嘿嘿!总算逃过一次被揙。</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82年左右,我们(赵国才,张海生,路振江)曾四处打听,在信息不发达的当时竟然在太原她工作的地方找到了她。后来听她说厂里的同事表扬我们了,说:这帮土包子真能干,这么背的地方都能找到。还真是的!现在每当我们在一起聊起来都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了。</p><p class="ql-block"> 群里经常能看到谢太生编发的一些问候语,图片。其实在他插队的时候他就是吕梁日报的特约通信员(相当于投稿人吧)。由于年龄相近,共同话题多。有一次他特意把我拉到他床边,让我看墙上贴的一张吕梁日报,其中有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谢太生,文章内容大意是如何引导教育知识青年吧。当时对他的才能非常羡慕,觉得真了不起。后来他说,过两天报社要给他寄来两元钱的稿费,作为酬劳,还说到时候请我吃好吃的。可等了若干年也没吃到他的好吃的,这个骗子!不过他当兵走时给我留下些纪念物,其中有一件印有兑中的背心,我在太原上学时有时穿着。有一次穿着这个背心去太行仪表厂洗澡,在澡堂有个人对我特别友好,满脸笑容,临出门时和我打招呼说,校友你好,很高兴遇到你。我一愣,一脸茫然。猛然想到自己穿着印有兑中的背心。赶紧冲人家一笑,好好好,老乡!老谢,是你让我冒充了一回兑中的学生,兑中在当时可是人才辈出,响当当的学校啊。谢谢了啊太生。</p><p class="ql-block">  花开花落,风风雨雨,转眼四十余载。当年的花絮,插曲,斗嘴。都成了现在的有趣的回忆。</p> 浇地—平凡人(史津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方十年九旱,加之对地表径流水的蓄积方法不科学,对水土保持的功能认识不够。导致下大雨时生水患,几天不下雨又发生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用井水灌浇农田就是我们的经常性农活。春种前要浇水,春天麦苗返青后要浇水。夏天种植果蔬,麦子拔节期,夏种,秋种前得浇水,冬天还有冬浇。浇地基本上是男生的活,偶有女生参与也是白天。浇地的活倒不是很累,一把铁揪,晚上顶多再拿一个手电筒,有时拿手电筒还不方便干活。那个年代没有深井,大概30米左右的浅表层水井。干旱季节水量减少,水管直径也不大的链条式动力提水。因此效率很底,昼夜不停也浇不了几亩地。浇完一拢用揪先扒开要浇的下一拢,在用土堵住浇完的。其间如有高低不平处要扒高垫低,尽可能所有地方都有水流到。因为是漫灌,水量不大,所以不出活。晚上有时会弄的满身泥水。那情景是: 遥看天牛织女星,不觉寒意袭身来</p> 挖砖—平凡人(史津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手工制砖方言叫挖砖。当时有不少生产队有这一副业。记不清创业队是那一年的夏天开始的。利用别的生产队废弃不用的砖窑和场地,自己动手整理修复后就开始干活了。干之前没有师傅指导,完全是一边干,一边自己模索,积累经验。记得还有建中,宗才,文娟,金风。还有谁记不清了。两人一组,一男一女。我和文娟一组。开始挖砖的前一天到砖场用平车人工把土运到操作坑旁边。摊平后成盆状加水浸泡。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软不硬,否则就是无用之材。次曰黎明前4点左右天不亮就得去窖上翻泥,多次翻动让泥充分搅扮均匀。男知青跳入腰深的土坑里,双手搂泥用力甩进木制的模具里。甩泥是个经验活,甩好砖坯才能棱角饱满,土坯密实,然后用小木扳刮平模具表面,交给女知青平端扣抽模具。一模两坯也很沉的,扣抽模具前还要在地面撤些干土,防止粘结。到上午10点前要把浸泡过后的泥全部干完才能收工吃饭。到下午4点左右到窖上拉土加水浸泡,还要把上午扣到场内的土坯砖立起来晾晒。如此反复。有时中午有雷阵雨,就得马上到到场遮盖草垫防雨。土坯晾干后背土坯入窑烧制,烧制土坯需请专门师傅,过程中还要多次往窑顶浇水,大概是降温吧。砖烧好后土坯砖就变成青砖可以使用了。砖烧好还要全部背出来码好。所以参与往窑外背砖的男知青背部都被烫伤脱皮过。不过挖砖时间不长大概一月左右,烧制了一到两窖砖。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停止了。 </p><p class="ql-block">受益 (学谦): @平凡人清晨那个叫摔小泡子,</p> 《我们仨》~王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湘宁、林爱是第一批下乡插队的。我们三个的家都在孝义旧城,彼此离得不远,都在中阳楼附近。但我们却是下乡后才认识的。在下栅的那段日子里我们住在同一个宿舍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乡后过的第一关是生活关。在同学们的记述里,有讲到吃钢丝面的,有讲吃红面擦尖忆苦饭团的……。不禁勾起了我对我们三人的关于吃的点滴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湘宁高中毕业便从湖南回到了山西老家插队乡下。从没见过的红面擦尖被她吃的胸前衣服上尽是饭痂痂:“看你,怎么吃饭像个孩子一样,都吃到了胸脯上”我笑道。她说:“鹅们吃大米饭掉不到衣服上……”从大米饭到高梁面擦尖,她很快便过了生活关。她不仅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尤其是记忆力和文笔特好。下田干活呢也从不含糊,从不叫苦,记得她那圆润的低音哼着“碗碗腔”连本地长大的人也比不上,她后来成了我的弟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经过三年困难的我来说,插队点吃的再不好也比六零年吃树叶和用玉米棒子、叶子做的“无粮点心”要好吃。但也有个食物让我记忆深刻。那年秋后我和学谦、林爱、春娥被派往高仁修水库。吃的最多的饭是高梁杂合面蒸的大窝窝;那猪肝色一样的红面窝窝到手一捏便散成了一堆,调点盐和辣椒面就着菜汤吃。轮到回知青点休整的时候,那黄灿灿的玉茭面窝窝就着从大缸里挖的酸菜一气儿能吃四五个,那叫个吃的香!惹得厨房的黄明花哈哈哈哈直笑:你们看看高仁水库的后生们真能吃!而林爱则是记着一次回点上碰上吃白面掐疙瘩,一碗饭被她狼吞虎咽三五分钟下了肚,差点被噎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记得那时是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了。湘宁每次回家总会带瓶爸妈用肉末末和什么屑末炒的东西,用来当调味的。这带肉末的东西她分给我和林爱吃,真让我们解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生活提高了很多,可我忆起来知青点上的玉米窝窝和湘宁家的肉末杂屑还是觉得香,好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三个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互相帮助,真诚相待,成了挚友。林爱的吃苦耐劳与世无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她的福报,她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p> <p class="ql-block">93年,部分知青同学在我们点上场里大槐树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湘宁和李改香 李湘宁和王金凤</p> <p class="ql-block">高艳和赵春娥合影 </p> <h3>崔林爱和赵春娥合影 ~王振亚提供</h3> <h3>王振亚保存下来的史料</h3> <h3>王振亚保存下来的史料</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慢慢变老的我们</b></p> 我的插队经历       谢太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下栅知青队,我是一个最幸运的人了,去的迟(77.3月),走的早(78.3月),也就是一年的功夫。但就是这一年,为我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一九七七年三月初,春节刚过,十七岁高中毕业的我,怀揣着梦想,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了原孝义县下栅公社下栅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和我一批去的还有水峪矿的姚富林,孝西车站的范林锁。一到下栅,我们就和各位大哥大姐一样,投身到了春耕播种当中,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当时我被分配到和一个小名叫''闹红"的贫农手下,学习赶车,拉粪,犁地,播种等,那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闹红"带的那个骡子不听我的话,我还是想尽办法硬把骡子套到车上,当时险些被骡子踢了。然后装上粪拉到地里并洒开后,开始犁地。那时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开会.学习。当时的我不知怎么了,对毛泽东主席的选集非常着魔,光笔记我就记了两三本,而且还针对农村的情况对气象学也专门进行了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对天气的谚语做到了死记硬背,如:燕子钻天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天上鱼麟云,地上有雨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当时还琢磨想建个气象观察站来。春耕播种结束后不久,可能是由于我劳动积极,不怕苦,不怕累又好学习的缘故吧,温滋老师经和下栅大队党支部研究并报下栅公社党委批准,任命我为下栅青年创业队队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下栅插队二·三事</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实在话,温滋老师一开始和我谈让我当下栅青年创业队长时,我心里还是有点底虚的,为什么呢?一是张二桃队长回城以后,下栅点上还有两个副队长,一个是王金环(环则),一个是任锦平(肉小),而且都能干,表现也比较出色,我怕我当了队长后别人不服气,影响了点上的工作。二是我去的迟,资历浅,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特别是我们这个点还是县里重点培养的先进点,先后给我们配上了手扶拖拉机,东方红30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具,同时,我们还在县农科所的指导下,培育着高粱种子等因素,一开始我没敢答应。温老师让我再考虑考虑,下来,我还和姚富林说过这事,富林说,那有啥说的,不就是领的大伙干活吗?干吧!我们支持你。过了一段时间,温老师对我说,你也不用多想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并和下栅大队党支部研究,认为你首先是政治条件合格,又是共青团员,家庭出身贫农,可以说是根红苗正。其次是你有文化,高中毕业,爱学习,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工作能够吃苦耐劳,当队长无愧。好好带领大家去劳动,组织大家学习,评分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们,问指导点上的贫农老师。 事后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就是单纯,有股子二杆子劲,受当时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大气候的影响,把什么事都和政治挂上了钩,加上我们点上的人,也已经让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相对来说都比较听话.好领导。我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了下栅青年创业队的第三任队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话说到了1977年,农业学大寨,仍是高潮迭起,每个公社都按照县委的部署成立了大兵团,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是建水库、造梯田,就是修路,为此,县、社还分别召开了誓师大会,而我们知青也未能置身事外,在县、社的号召下,全都积极的投身到了这场运动的大潮当中。为此,吕梁地区知青办还组织全区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到大寨进行参观学习,在下栅我有幸和陈新艳.贺建明等一同去了大寨进行了参观学习。回来后,立即组织我们下栅知青积极的投入到了农业学大寨的行列之中。在下栅主要是修循环公路,从下栅到东.西铺头,下来到高仁.垣头(孝义土话叫洽头),最后到下栅会合。在当时基本上没有土方机械,好象公社就一.两台推土机,而我们知青主要是靠小平车运土垫路,当时是女的往平车上装土,男的拉上或推着平车倒土,因为我是队长时时处处要起带头作用,一个人用两个小平车轮流倒土,就这样也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而且当时我们都是挣的工分,男的9一10分,女的7一9分,早晨出工带上中午的干粮(有时送饭)一直干到傍晚才收工,那时简直就是在拼命,上午一身土,下午一身泥,不是雨水就是汗水浇的,这就是那时的我们。我真为我们这一代知青点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为法院工作时立功,被省高级法院授予"山西省优秀人民法官"称号,并受胡富国书记的亲自接见。</p> 点点滴滴~王建中 <p class="ql-block"><b>劳动点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刚蒙蒙亮,下栅村响起了公鸡的打鸣声,时不时的也会夹杂着狗和其它牲畜叫声。但是,这一段时间还会听到一种啪啪啪的响声,那就是我们正在挥舞着铁棍拍打着跟前一堆堆的泥土。等把泥土整理的不软不硬、均匀顺当后,把它放到一个砖的模具里刻出来晾干,然后把这些晾干的砖放到一个烧窑里烧制而成。制砖最苦最累的是背窑。两个砖一层把砖垒起来,你如果身体强壮就垒的高一点,反之你就垒的低一点。拿上背带套到砖垛上,把砖背起来,背到烧砖的窑里。砖上免不了要带一些沙土,沙土从脖子上落到后背,重重的一垛砖通过沙土和你的后背摩擦,再给你加点汗水,湿漉漉的疼,钻心的疼。到后来背的时间长了,两条腿发软、打哆嗦。回到宿舍躺在炕上,实在不想起来。</p><p class="ql-block"><b>生活点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钢丝面吗,高粱面做成的,这是我们插队时中午的主食,容易上火,口感不好。那时候天天期盼着能够吃到白面,一看到是白面,那口水一股劲的往肚里咽,馒头最多吃过8个,面最多吃过一斤六两。当时我的这个记录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体力消耗大,油水少。还记得我们吃忆苦思甜饭吗,我也记不得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蒸出来就跟菜丸子一样,不仅味道很不好,往下咽还拉嗓子特别难吃。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咽下去了,但还是有人藏起来扔掉了。扔掉的人现在可以谈谈当时的想法吗</p> 祭恩师温滋~那宗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恩师驾鹤已西行,弟子闻知泪洒襟。 </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才知道恩师温滋老先生离世的噩耗,心情十分悲痛。忆往昔,您对待我就像己出,关怀,帮助,鼓励,培养。是我步入社会的启蒙老师。您那瘦长的身躯,那嘴大的特征,慈祥亲和的笑容,至今在我脑海中浮现。您对知青工作的爱永远留在人间。对每个知青的成长殚精竭力,呕心呖血。我们的进步都有您的一份功劳。 </p><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敬爱的恩师,我永远怀念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无非两种结果,一是流芳百世,一是遗臭万年。您肯定是前者。属于功得无量。在这一年一度的祭祀亡灵之际弟子那宗才为您点上一路心香,跪拜四礼。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千古! </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悼念英年早逝的战友,王振欧,李新生,张燕青,赵春娥。愿几位早日往生,脱离苦海。同时向几位的遗霜和后代表示问候。 </p><p class="ql-block"> 己亥年 丁卯月 庚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秦丽霞自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七六年春节刚过,我单插来到了咱知青点上,第一天是在厨房剥蒜,我怯怯生生随我姐秦秋霞来到厨房,大伙男生女生好不热闹,说着笑着,手里不停地干着活,中间休息一会儿,只见几个男生抬起一个女生,在盛满大蒜的大菠萝上游来游去,说是:筛灰,正玩的起劲,有个男生发现了我,朝大伙扮了个鬼脸,顿时厨房一下子静下来了,之后才知道这个男生是李大个(李育晋),那个被筛肥的女生是任云秀,从此我就成了下栅知青创业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开始一段时间我在办公室帮忙,七六年九月九号,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咱们点上也不例外,我在村里老乡院里找了十几盆白菊花,把毛主席的画像用黑纱围起,把办公室布置成了悼念毛主席的场所,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天天早晨向毛主席鞠躬,默哀,那段时间我们的心情是十分悲痛的。</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接了张生藩的会计,出纳,记工员,每个月要结帐,当时刚十八岁,看看满满一桌的帐本,和一堆票据,就泛愁,急了就瞌睡,我姥姥就说我,不敢睡着,千万别迷糊,不敢弄错,两三个月才理出头绪,后来干的也很好,直到七七年转点到王马农场,转交到了王双丑手里。我留在了下栅学校,当了英语老师,后来恢复高考,考上了省中医学校。</p><p class="ql-block"> 几年的知青生活,有苦有甜,有欢乐也有忧愁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知青点滴》~秦秋霞忆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七四年我高中毕业,迁了户口拿着政府给的500元安家费,落户下栅公社下栅大队知青点,这里是我的老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乡不久,我被聘为西安生村七年级物理老师,后又调下栅学校代七年级英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七五年夏天,我回到了知青点,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收工回来温老师安排我给同学们讲:“学理论限制资产法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记得那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那宗才同学的哨声从第一孔窑洞吹到第十五孔窑洞,把50多个同学集中起来;然后宗才幽默风趣的说:黎明前的哨声,迎来了唰唰的尿声…… 现在回想起来那节奏感很像部队生活。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生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忘的1973年,10月20号,我同36名学生,一块到下栅村集体插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第一天公社,村里召开迎接知青大会,知青办领导让我代表全体知青表态发言,当时我在台上发言中,听到群众们在台下议论,这么小的孩子们到村里劳动,怎么能行,听到后我故意提高嗓门,我们就是来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要扎根农村,锻炼一颗红心。可是真正在农村生活,还真是不习惯,村里路不平,晚上一片漆黑的,一个人晚上还不敢出来,适应了一段时也就习惯了。插队三年,深翻土地,割麦子,搬玉茭子,掏过大粪:基本上村里的活都干过,但有一点不管干什么绝不偷懒,就割麦子这种苦活我每次都是第一。</p><p class="ql-block">  74年我接了创业队的会计,出纳由我一人干,当时顾虑太多,生怕出差错,不想干,当时温老师,史队长,马海根一直做工作,后来任双虎书记告我干吧,他教我,终于在双虎的辅导下,熟练地掌握了会计要领,这要感谢双虎对我的帮助。76年9月份县里抽调知青下乡到各村工作队,我和那宗才被分到高仁村。当年12月份地区化肥厂招工我被录取。我和黄明胜是一天插队,一天下的乡,一天招工到化肥厂,一天退休,真是有缘。</p> 后记: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梅香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珠海,深圳,杭州三地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只要是有老年证和身份证,六十岁的全国老人在杭州市区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免费,也可以优惠到老年饭堂吃饭。 这是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一种福利和尊重,让他们晚年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 最近,一篇美国《华尔街日报》题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的文章。难得看見美国报纸对中国,发表如此正面的文章,阅后非常令人感慨。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代人吗?!特此转发给大家分享。 《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回乡青年、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的和进城务工的四零、五零、六零后,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世界多个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强国。 文章最后还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的确,当年中国到处是扬尘的碎石公路、“难民营”一样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烟雾迷漫轰隆直响的破旧火车、城市里到处是成片旧房、土房,到处是肮脏臭气熏天的农贸市场…… 几十年来,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拿着微薄的工资或仅仅能维持生计的口粮,他们勒紧裤腰带义务建立起了工厂、水库和平整了农田,还树起了道德修养∽典范,也为各自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当欧州人每天工作五个小时,他们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 当美国人充当世界警察时,他们默念“发展才是硬道理”。 迅速连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迅速铺满全中国的高速铁路,不断扩大的飞机场,不断增加的飞行航线,现代化的飞机场和火车站,成千上万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看不完、玩不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景点,数不清的现代化十足的购物城、购物中心,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多项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人不知不觉,世界却惊奇不已,太快了!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世界注意到了这群太伟大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以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名义,以这个饱受苦难却毅然崛起的民族的名义,向这群人深深致敬! 很遗憾,这些四0、五0、六0后早已累弯了腰。 他们现在老了,基本上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奋斗过了,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世界,他们值了!他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 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人老了,请所有人都记住他们,让他们去到全国各地看一看,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晚辈们应该尊重他们,为他们热情服务,才能对得起奋斗了一辈子的这批人! 转发此文,献给那些曾经经历苦难,为国为家奉献的老一辈们!🍁 四零、五零、六零的转发起来吧 </p><p class="ql-block">  <b>钢铁战士</b>:在插队时由于对二旦夫人梅香认识和关注不足,想不到也是深藏不露的主,推荐的这篇文章挺好的。请以后多露面多发言,多交流。.</p><p class="ql-block">  <b>四毛:</b>梅香发的这篇文章挺好,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基本上是从“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过来的,我们努力过,奋斗过,应该尊重的人也包括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哈。</p><p class="ql-block">  <b>水晶兔:梅香转的这个贴子很好!是对我们这代人的总的评价。很感激有人能如此理解、关心和评价我们。值了!我们的奋斗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添上了重重的一笔,我们老了,成了老人,有的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们曾经为之付出青春年华的世界。那么,就让剩下的我们自己也尊重一下我们自己好好的爱自己吧!别再劳碌了,保重身体,回归自己,好好的享受一下夕阳晚景吧! </b></p> 五十周年再聚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下栅知青五十周年庆典讲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建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聚会,我们村委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代表我们全体知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一直以来关心我们,支持我们的原村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下栅村取得巨大变化表示衷心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从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少男少女变成了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太。今天的聚会,情之所至,难能可贵。让我们一起重温青春的时刻,回忆当时的点点滴滴;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同感受岁月的沧桑和变迁;一起祝福现在的我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0月20日,孝义城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孝义县委县政府、县知青办的领导以及知识青年的亲人和朋友们热烈欢送孝义县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满怀一腔热血,坐着大卡车风风光光的来到下栅村。至此有了下栅知识青年创业队,有了我们多年的带队老师温滋,有了我们多年的领队村干部张鼠成和史全贵。那个时光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个时光留给我们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劳动上大家都讲述记载了许多难忘、精彩的回忆。文体活动上我们组织了篮球队、宣传队,在许多地方进行过比赛和演出。贺建民、孟翠平是我们的男女歌唱家。王平等三人曾被聘任过代课教师。我们还有10人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村工作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下栅知识青年创业队多次被评选为县、地区的先进集体。有许多人被评为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曾经是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战友,现在是一起分享彼此的问候和祝福的群友,让我们携手走过人生的最后阶段,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分享彼此的幸福和快乐。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微信群里的群主和经常冒泡的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友情得到了延续,使我们的情谊得到了升华,忠心的感谢你们。最让我们感谢的是我们的王平大姐,虽然疾病缠身,但是在我们这次的资料准备上费尽了脑子,操尽了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祝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祝愿我们的老年生活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b>小视频《相聚酒乡 圆梦故地》—水晶兔录编</b></p> 看如今下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知青50周年再聚首观后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了下栅的土地,映入老知青们眼帘的是平坦的沥青路和节能的太阳能路灯,宽敞明亮的新式住房和一个个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委综合大院,一派新农村的美好画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委杨育川书记给知青们介绍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和村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等状况;老知青们边听边感叹着第二故乡五十年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全村共有中小企业18个,餐饮商铺52个,村集体年总收入540万元。村民的就业全部解决,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村中心建起了办公、文化体育活动、医疗等多功能的场所。今后下栅村的发展定会更加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老村干部在知青座谈会上讲话</b></p> <p class="ql-block"><b>知青创业队队长在座谈会上讲话</b></p> <p class="ql-block"><b>小视频《我们这一辈》水晶兔编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知青座谈会上</b></p> <p class="ql-block"><b>纪录片—《下栅知青五十周年重逢》由巴黎春天全球旅拍团队录制</b></p> <p class="ql-block"><b>小视频《下栅知青五十年聚会》—焦国和录编</b></p> 文化大院建成各级领导代、表讲话 <p class="ql-block">抖音视频《得龄故里欢迎知青回家》</p> <p class="ql-block"><b>《深深的怀念》—水晶兔</b></p> <p class="ql-block"><b>《知青归来》—水晶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