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1976年(三)

风雅颂

<p class="ql-block"><b> 唐 山 大 地 震</b></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年份注定要被载入史册,1976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那一年我16岁,正在经历着人生中最青涩的阶段。在我心中,1976年并不只意味着恐惧和悲痛,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1976年,中国的伟人相继离世。年初,周恩来总理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病痛折磨后与世长辞,紧接着朱德总司令也在7月离开了我们。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逝世让整个国家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未就此结束。</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一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大地震爆发。这场灾难带走了24万人的生命,16万人受伤,无数家园被毁。毛主席也在灾难后的2个月内病逝,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仿佛天崩地裂,一切都在瞬间改变。</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那一天,哥哥和我利用暑假期间自己动手,对9号院10平米的小西屋完成了修缮和整理,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小天地,心情特别高兴。由于辛苦了一天,不到晚上10点就早早睡觉了,哥哥睡在靠墙东边,我则睡在靠墙西边,两床之间有1米的距离。就在那个人们酣睡,万籁俱寂的深夜,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呜,地震剧烈震动将我们惊醒,两张床并在了一起。"快起,地震了!"还是哥哥反应快,我们迅速冲出房间,来到巷子里,那里已经站满了惊恐的人群。</p><p class="ql-block"> 震后的唐山惨不忍睹,无数的生命在瞬间消失。危难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紧急部署、统一指挥,14万部队官兵火速抵达唐山,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和志愿者迅速集结,冒着生命危险,奋斗在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p><p class="ql-block"> 地震后,波及到的省市、地区投入到了防震救灾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防震,大街、广场、巷子里搭起了防震棚。防震棚各式各样,有的用塑料布、帆布搭建,有的弄来帐篷,更高级的是煤矿机械厂、探矿机械厂用钢管、角铁焊制的防震棚,分发给职工防震。我们家的帐篷是最简陋的,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没有单位提供的防震材料,我们只好找些檩木、椽子、油毡、塑料布等搭起防震棚,一家人蜗居在一起。为了预测到地震,我们自制仪器,夜晚将空瓶子倒立在铁皮洗衣大盆里,一有震情我们就能发现。后来,我们蒙古营自发组织起来,晚上轮留值班,两人一组,每组两个小时,万一遇到地震,就呼喊人们起来避险。地震时正值盛夏酷暑, 我和家人整整在防震棚里住了一个夏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终究没有来临,人们的恐惧感开始慢慢退却,陆续有人搬回家住了。后来,防震棚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如今47年过去了,唐山从废墟中崛起,成为了中国一个崭新的城市。那个恐怖的地震已成为历史,而它留下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伟大精神,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力以赴抗震救灾,无论是前线的救援人员,还是后方的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一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无私奉献。唐山地震也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看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受到了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在记忆中重温那个1976年,我们曾经悲痛和恐惧,但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信仰的源泉,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