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廐库为次,居室为后。然宗庙、厩库、居室不可偏废而独先于宗庙者,何也?盖宗庙者,妥祖灵而展其孝思,收子姓而昭其雍睦。于是自天子以至庶人,由朝廷以及乡党,莫不各立其宗庙者,胥此道也。</p><p class="ql-block"> 我始祖自宋末辟基以来,生长聚族车头村,曾建大祠巍然可观。厥后见雩城学前势基宏敞,鸠工庀材,复建祠于此,左右皆筑室。越数百年而墙屋已圮,榱桷已朽,几于风雨之不能蔽,过其地者莫不唏嘘而感慨。</p><p class="ql-block"> 时嘉庆乙亥春,族中鸿才翁谒其祠而愀然曰:祠至于斯,不可以妥祖灵,即不可以收子姓,併不可以壮观瞻,此孝子慈孙之不能忍者,盍修之。爰集族人劝捐,各房出金若干,族之绅耆踊跃从事。佥曰:诚美举也。于是诹吉兴工,勤垣墉,塗暨茨,而祠之。上栋下宇不觉焕然一新,祖庙奕奕,寑成孔安矣。</p><p class="ql-block"> 登斯祠也,门以外有节孝枋焉。枋外有坪,行不数武有门楼,门搂外即通衢街道,王姓出入余地现有标石存焉。祠之前栋两边有房屋二所,左边之屋系鸿才翁捐买奉众,右边之屋系冬至公堂承买,均为一姓掌管。每年所租屋税归于县内冬至公堂值年头人经收。并凤九公堂奉租三十石,生息积累永为祭醮之资。至于前后、左右、圈围,墙内空地尽属王宅众业,别姓并无寸土在内,本家亦无私业相间。嗣后子孙永守勿替,继继承承,扩充祭产。俾祖灵得妥而孝思可展,子姓得收而雍睦可昭,是一族之所厚望。予因记其巅末以告来者。</p><p class="ql-block"> 皇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秋月 吉旦</p><p class="ql-block"> 嗣孙凤诏撰</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礼记》上说:人格高尚的人建造房屋,以祭祀祖先的祠堂优先,牲口房和库房为次,住宅为后。但是,祠堂、库房、牲口房和住宅都很重要,按理说不可以重视其中一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却唯独以祖祠优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祠堂是安顿祖宗英灵、展现对祖先的孝道和怀念、团结后世子孙,使他们和睦相处的场所。于是,从皇帝到平民,从朝廷到乡村,没有不建造祖祠的,都是遵循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自始祖于宋朝末年开基以来,在车头村聚族而居,生生不息。曾经建造宽阔的祠堂,高大雄伟。后来,见雩都城县学前面地势开阔,于是备齐材料,邀集工匠,又在这里建造祠堂,左右两边都建造了房屋。过了几百年,墙倒屋塌,屋椽已朽,几乎到了无法遮风挡雨的地步。路过的人见了,没有不唏嘘感慨的。嘉庆乙亥年(1815)的春季,车头宗族鸿才公到这个祠堂拜谒,面色沉重地说:祠堂到了这个地步,既不能安顿祖宗的英灵,也不能团结后辈,更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不是贤孝子孙所能忍受的,为什么不修复它呢?于是邀集族人,动员捐款。各房出一些钱,家族中的贤达也踊跃参与,都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于是,选取好日子开始动工。辛勤地构筑祠堂的主体,然后精心地装饰它。上栋下宇,不觉焕然一新。祖庙落成,奕奕生辉,神灵安恬。</p><p class="ql-block"> 登上这座祠堂,见门外有节孝枋,节孝枋前面有空坪。不远处有门楼,门楼外就是大路和街道——王姓出入的余地现在还保留着标石。祠堂的前栋两边有房屋两座:左边的房屋是鸿才公捐资购买,供家族使用的;右边的房屋是冬至公堂购买,也是由王姓掌管。每年房屋出租所得租金由县内冬至公堂轮值头人经收;凤九公堂三十石(粮食,用于出借)产生的利息积累,永远作为祭祀挂醮的资金。前后左右、周围墙内空地都是王姓公产,别姓没有寸土在内,本家也没有私产夹杂其中。后世子孙永远守护,不可佚失。要继承并扩充祭产,让祖宗的英灵得以安息,对祖宗的怀念得以展现,子孙后代的团结和睦得以彰显,这是整个家族所寄予的厚望。所以记下其来由,以告后世子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鸿才,辈名常骕,属振明房应湘支。急公仗义,好善乐施,行载县志。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十月二十九日,殁于道光七年(1827)丁亥又五月十一日。</p><p class="ql-block"> 凤诏,辈名珍籍,属振明房应聚支。英年得志,劳心族事,为《车溪王氏三修族谱》主修。生于嘉庆四年(1799)己未八月初二,殁于同治十年(1871)辛未四月初八。</p><p class="ql-block"> 冬至公堂:指专为冬至祭祀而设立的公堂。冬至祭祀,又称“祭冬”或“拜冬”,分为外祭和内祭,外祭在祖先墓地举行,可以给祖坟添土和竖碑,而内祭则在祖祠举行。</p><p class="ql-block"> 《雩都县学前王氏祠堂记》原载于《车溪王氏三修族谱》,以后历次修谱均承袭前谱,笔者录自《车溪王氏七修族谱》第六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