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鲁昂大教堂》 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 作于1892-1893</p><p class="ql-block"> 在奥塞博物馆的五楼,印象派的画作精彩纷呈。“鲁昂大教堂”是莫奈的四幅组画。</p><p class="ql-block">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一生贯穿印象派最为辉煌的时代,既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又是领导者,他特别擅长画系列画!</p><p class="ql-block"> 1859年,管状颜料在法国得以普及,艺术家在户外自然光线下进行创作成为可能,这为印象派的诞生提供了条件;而同时代摄影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是催生不同于传统写实的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基础,印象派则充当了开路先锋,表现摄影做不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细看《鲁昂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莫奈为了把握光与色的无穷变幻,追踪阳光,同时张起数块画布,在一天中,对鲁昂大教堂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光线下的景色进行创作,共创作了30多幅大教堂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 看着画面不由得想起我们游历鲁昂大教堂时的情景,实地想像着100多年前,莫奈租住在教堂对面的一座公寓,从清晨到傍晚画着大教堂,这些不朽的画作,描述着因时间和光线的不同,大教堂色泽的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昂大教堂系列组画展现了莫奈对于自然光线和色彩的极致追求和表现手法,同时也是印象派艺术家对于建筑的独特视角和表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系列画被誉为印象派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艺术家和观众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干草堆》</p><p class="ql-block"> 作于1891年</p><p class="ql-block"> 莫奈《干草堆》系列约由有 25 幅作品,作画时莫奈50岁,这是当时他难度最高、最破格的作品:创作多幅只以颜色、笔触及气氛区分的作品。“该作品暮色壮丽,画家以宝石般的色彩交错,捕捉到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光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亚尔嘉杜之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创作1874</span></p><p class="ql-block"> 1871年的冬天起,莫奈有六年借住在亚尔嘉杜村这个塞纳河畔的小村庄。这幅画 描绘了巴黎塞纳河畔的小村庄亚尔嘉杜的美丽景色。</p><p class="ql-block"> 画家以流动的河流与小桥的几何建筑作为对应,小桥倒映在河面上。</p><p class="ql-block"> 油画前景河中停泊的帆船,帆船桅杆和背景中河岸小屋的屋顶的光影效果,画家采用橙色和蓝色色彩互补,让光线熠熠发光。画家还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油画前景的帆船和小桥、水面光滑纹理和画面中间倒影的水波等,油画看着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伦敦国会大厦:雾中照耀的阳光》 </p><p class="ql-block"> 作于1904年 莫奈</p><p class="ql-block"> 此画被视为莫奈对英国画家威廉.透纳的挑战之作。不同于透纳模糊清透的笔触,莫奈的落笔在近处显得尤为粗糙。他的笔触明显、颜料更干、调色随性,细看难以辨认,但在距离拉远后可以看清画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拖拽到它的最后泊位等待拆解的战舰鲁莽号》 </p><p class="ql-block"> 1838年 作者 威廉.透纳</p><p class="ql-block">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英国浪漫主义画家,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是印象派画风的开山鼻祖。此幅画和透纳的自画像一起出现在20磅新版英磅纸币上。</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日本桥》</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访过离巴黎不远处的莫奈的家~吉维尼花园,那座水花园中的日本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奈在春夏秋冬四季、在清晨中午黄昏不同时间,一共画了18幅《日本桥》,这是其中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用同类的绿色作为画面的主旋律。莫奈很伟大,竟然能把绿色都有秩序的区分开。</p><p class="ql-block"> 画家选择明暗度变化的对比法,使桥的视觉冲击效果在画面中最为强烈。然后将水面上绿色的睡莲和绿色树的倒影分开:凡是倒影的绿色,都用纵向笔触表现;而睡莲,无论远近,则用横向笔触表现,巧妙的明确了睡莲和树的倒影的造型。树丛分草绿色、深绿色和近于黑的墨绿色三大色块,莫奈就是利用这三个色块的不同拼接,营造出前后的空间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作品不要说是写生,连临摹对色彩的掌控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面对这样的风景,人们多会被眼前的绿色看得眼花缭乱,而莫奈却在绿色的交错中看到了花园中最美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蓝色睡莲》</p><p class="ql-block"> 作于1916-1919</p><p class="ql-block"> 莫奈的晚年,以一个真正的园丁的耐心创作了数百幅以他的家、吉维尼池塘的睡莲为主题的作品。睡莲成为众多绘画的实验品,艺术家的笔触变得越来越松散,从他所观察到的形状的精确描述中解脱了出来。这在《睡莲》循环中达到高潮!这幅画是和桔园博物馆巡回展出,这幅不朽作品,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抒情抽象运动的一批画家。</p><p class="ql-block"> 莫奈作为印象派大师,在奥赛博物馆作品众多,且听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 谢谢各位阅读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