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常州北门外,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她的名字叫下小坎,上世纪隶属于江阴县石庄乡小坎村。二十一世纪初,政府实行"腾笼换鸟"战略,这个小村落被拆除了,村民被安置到了临近的石庄村启港苑,原来祖祖辈辈干农活养家糊口的村民,全部变成了靠土地置换谋生的新农民;原来冉冉升起的一团团饮烟、此起彼伏的狗呔声、熙熙攘攘的张家长李家短,还有那一间间七零八落的农家小楼房、一块块肥肥沃沃的良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渠河道,倾刻间化成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大平地。许多年以后,一条贯通江阴澄西的港城大道,把这块由村落拆为平地的村庄一分为二,从此这个记录我儿时青春岁月的小村落,慢慢地消失在了无垠的时间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下小坎村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的村民以农耕为主,夏天种植水稻,冬天种植小麦,兼种其他农作物。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小河水沟里鱼虾成群,田间地头青蛙地龙相伴,村头河埂疏莱四季更迭,家家户户猪羊同圈、鸡犬相闻。下小坎村的南面是上小坎村,整个村庄被护村河环抱,我听说过各色各样的护城河,但从没听说过一个只有三四十户的自然村有几十米宽、东南西北建有石板桥外通的护村河,它<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span>北面就是更不平凡的下小坎村,村东是新开的"跃进河",南边是全村人数占优的周家祠堂,西面是弯弯曲曲、断断续续向南延伸的小河道,北面是解放后大兴水利修建的大水渠(又名羊垅江)。水渠面上总宽足有七八米,最高处十余米,延绵三四公里,基本覆盖了全村的农田,是大跃进时代乡里的重大工程之一。解放前村内有一曹姓地主,四个富农和近十户中农。解放后的大跃进时代,下小坎村组合成四个生产小队,分别是村西的十四、十五两个生产队,村东的十七、十八生产队,大约有四五百人口。</p><p class="ql-block"> 下小坎村的西边与常州武进县相连,再往南有与小坎村相对应的大坎村,大坎村的村头有世界箸名的高城墩古遗迹。下小坎村的西南方有李家头、金家头和杨树坝头等自然村镇守,东南、东北有马口村,石庄的周家村、许家旦相拥,在西北角上还有一个叫下园的小小村庄,住着几户郭姓人家,听说原来是专门看守陵园的,世世代代相传至今。多年前,人们在其村前开挖修建水渠时,发现有一片规模较大的墓地,疑是大户人家或皇亲国戚的陵园。</p> <p class="ql-block"> 单看下小坎村,与千千万万个自然村没有区别。但如果把大坎村及高城墩、上小坎村及护村河、下小坎村及看守墓地的下园村连起来看,这个小小的自然村似乎很不一般。如果再把起始长江的桃花港,经武进圩塘到江阴东白土、石庄村、许家旦,再到武进上方上、下坝头,经江阴高城墩到武进方茂山、龙虎塘向西南延伸,你就会发现,这条断断续续被土坝隔开的河道,就可能是传说中真正的"桃花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古以来桃花港一直是江阴和常州的地域分界线。如此海阔天空的暇想,让人们迅速联想到口口相传的"</span>若溪城",这可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下小坎村是不是若溪城的一部分无法考证,但高城墩里的将军墓、上小坎村的护村河、下小坎村后的下园守墓村,却是有据可寻、真眼所见,可见下小坎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 说下小坎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点也不为过。一个约八十户四五百人的小村庄,居然有一个地主、四五个富农、十几个中农成份,说明这个自然村解放前就很富。解放后,这个村的北面修筑了大水渠,供五百多亩良灌溉之用,这是当时全乡最伟大的一项工程。后来,又在村東开挖了跃进河,贯通连着长江的桃花港,解决了小坎村、李家头、杨树坝头、金家头、马口的引排水和粮食等运输问题。改革开放后,这个村出了若干乡镇企业家、大批大学生和乡镇级干部,而走出去的大学生,许多人都成为了各项各业的社会精英。这个村还是个长寿村,九十以上高龄的不计其数;这个村在大跃进和文革十年最困难时期,生产队实行大集体分配制度,每个工的工钱在全乡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 在大跃进和文革时代,下小坎村有个跃进大队十四生产队,那里有我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看我助我长大成人的父辈们、大哥哥大姐姐们。十四生产队有二十余户人家一百二十余人,良田一百五十余亩。由南向北排第一户的王家生有一男三女,儿子成为了第一批乡镇企业家,为乡里村里作为很大贡献;三个女儿阿香、阿琴、阿玉,聪明伶俐,大方贤惠;第三家是老师之家,育有四朵金花,美如天仙,其"两朵"被生产队后生娶回了家。从第四家开始全是周姓家庭,他们是生产队里最富最有地位的家族,地位权力最高最大的生产队长从无旁落他家,其中有一位还娶了缪家仙女,后来成为乡镇数一数二的企业家;往后就是郭、曹、蒋三大家族,其中郭蒋联姻为亲属,曹家三兄弟三姐妹出生富贵,其中老二学业有成,在成都铁路局工作,功成名就后返乡养老;郭家代代有手艺在身,解放后郭家独子娶蒋家姑娘结为夫妇,生有二男四女,可谓枝茂叶繁,都是我表姐表哥、表弟表妹,个个生得眉清目秀、健硕端庄,他们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是生产队里主要劳动力;蒋家最为贫穷,却勤劳朴实,善良贤达,靠省吃俭用谋生,重视子女教育读书,终于在改革开放后罢脱困境,一不小心培养了大学生,一时成为乡村佳话。</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在下小坎西村的最后排,是从曹地主家分到的,最初是五步屋,后来拓展到一间半。曹地主的家共有九间大瓦房,两边朝南各有厢房一间,在解放前方圆十里算得上是一方富豪了。解放后,政府把其中东面五间半分给了他家的两个侄子,西边二间分给了蒋家三兄弟、一间分给了蒋家隔房兄弟,中间半间留给了自己居住,这是我见过的唯一的一个真地主,基本上是朝夕相处。可能因为分了他家房,小时候从他眼睛里看到了什么叫仇视,所以我们蒋家子弟从不到他家里玩,遇见了也都躲着走。地主家俩侄儿的年令其实比地主小不了多少,儿子的儿女与我们差不多大,经常在一起玩耍,大多成为了好朋友,曹家大人也很友善,彼此关系较好,邻居经常走动。我父亲有三兄弟一姐妹,父亲最为年长,因为爷爷走得早,长兄为父扶养了两弟一妹,深得众乡亲的尊敬。我有兄弟姐妹四个,两男两女,相依为命,同甘共苦,十分和谐。虽然家里贫困,父母亲勤劳勇敢,让我们从不挨饿,有尊严地活着。为了摆脱贫困、受人尊重、有女可娶、成家立业,我在美女、父母和乡亲的纵容到逼下,毅然弃农投笔勇闯江湖,成为了七八十年代以来村里第一个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村里,我最难忘的风景是发小,其中生产队里的尧明、建国、周琪、琪中最为要好,还有阿琴、阿玉、妙秀、璜璜、良珍、建亚、江岚、国琴等姐妹友情难忘。其它生产队的阿华、曹伟、尧中、阿明、小虎和小平亦是最要好的小朋友。其比我年长四至十岁的惠金、建尧、章兴、小方、阿金、耀兴、国国、建建、良大和阿香、杏菊、建妹、小大、良琴等大哥哥、小姐姐,引导并陪伴了我少年青春时光。在我年少时,我们生产队相差三四岁的小明友有二十余个,都在生产队里干些杂活赚取三分工,队长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专门干一些轻巧不重的农活,其中干得最多的是插秧。小伙伴们一字排开,手把秧苗,曲腿弯腰,左两棵、中两棵、右两棵,一排六棵,整齐划一,排排紧扣,以退为进、你追我赶,看谁快、谁齐整、谁插得不浮水,大家赶得不亦乐乎。插秧插得最齐整的是妙秀,最快的是尧明,又齐又快的是阿琴和良珍。我们几乎包办了生产队近百分之六十的插秧农活,乡镇的大喇叭里曾报道过我们,先进事迹传遍桃花港畔。我们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多年以后再相聚,大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兴奋不已、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 在老一辈中,最受我尊敬的是缪本初老人,总听人们喊他缪老师,但自我懂事起就没见过他做过老师。他与夫人和蔼可亲、善良慈祥,受人尊敬,是村民的良师益友、村里的道德模范。谁要与他发生矛盾,不对的肯定员对方,因为缪老师就是善良的典范、正确的符号。他家有四朵金花,个个高洁漂亮,惹人喜爱,孜孜追求,却从未引发负面舆情,可见其家庭教养非同一般。还有一个老人叫祥大,比我父亲大两岁,妻子在城里带一儿一女做工厂里领导,他与母亲和小儿子在家里务农,因住房宽松,又地处村中央,加上人好爱热闹,总是在他家开生产队会议。我与他熟悉,主要是塔伙在生产队仓库看夜,不仅得到了他父爱般的宽宥和庇护,而且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一对夫妇,男的叫曹岳勤,女的叫叫缪方秀,是一对真正的神雕侠侣。曹是一位老师,比我年长十余岁,却有共同的理想,两个邻居搭伴在一起复习考过大学,他的勇敢斗志和顽强毅力,让我知道了人生奋斗的价值,体会到了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夫人叫缪方秀,端庄秀丽、知书达礼、落落大方,不仅是全村后生的梦中情人,更是姑娘媳妇做人做事的榜样,是我崇拜的大姐姐、敬重的漂亮嫂子。村里的能人众多,八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我的有三位。一是王惠金,他是改革开放初期村里第一个办企业的创业者,企业做得风生水起,虽后来经营不善倒闭,但也功成名就造福全村;二是周尧中,当兵回家靠贩烟谋生,后依仗其胆大善沟通生意做大,超过两个哥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三是周章兴,裁缝出生,收缪家女媛媛为徒,后喜结良缘,改革开放前就到常州开店创业,若干年后经商成功,低调地雄霸一方。</p> <p class="ql-block"> 下小坎人志存高远、崇尚读书、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解放前既有独霸一方的地主老财,更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江湖豪杰;解放后有父辈们呕心沥血、顽强拼搏、改天换地的人生故事;改革开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既有商界奇才领袖,也有苦学成功的学子,他们是若溪城的后代,是桃花港畔的英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在通往未来的海港大道上,两边依然一马平川、青禾翠绿、生机勃勃。"腾笼"快要二十年了,鸟巣却依然无人问津,启港苑的下小坎人,因为"无鸟"而至,他们还时常回来翻土种稙,追寻着昔人的快乐和那份宁静。他们更盼望着这里有大鸟栖息,从此繁华锦绣、安居乐业。大拆迁拆掉他们的房子和土地,却永遠摧毁不了他们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斗志,浇不灭那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璀璨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小坎村,这里有我的童年岁月、少年情怀、青春梦想;十四生产队,这里有我九岁下田插绿萍的记忆、十五岁与小伙伴插秧比赛的快乐时光、十七岁时为悦佳人的青葱岁月。斗转星移,甲子六十,美好难忘,这里有我最亲的人、最念的人、最爱的人,愿你们一切安好,幸福美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