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绍兴市,简称“越”,古称会稽、山阴、越州,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浙江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 本篇介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六个江南水乡古镇及历史文化街区,顺序如下:</p><p class="ql-block"> <b>一、鲁迅故居</b></p><p class="ql-block"><b> 二、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b></p><p class="ql-block"><b> 三、书圣故里</b></p><p class="ql-block"><b> 四、柯桥古镇</b></p><p class="ql-block"><b> 五、柯岩景区</b></p><p class="ql-block"><b> 六、安昌古镇</b></p> <p class="ql-block"> <b>一、鲁迅故居</b></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故居含三味书屋和周家老台门,绍兴鲁迅故居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b>鲁迅故居</b></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p> <p class="ql-block"> <b>三味书屋</b></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清代建筑,在鲁迅故居东约70米处,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入塾。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屋后有小园一,植有腊梅、桂花及天竹等,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p> <p class="ql-block"> <b>百草园</b></p><p class="ql-block"> 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百草园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p> <p class="ql-block"> <b>古戏台</b></p><p class="ql-block"> 鲁迅儿时看社戏的孙端皇甫村包公殿戏台原址,观赏水乡社戏,感受浓浓的绍剧风味。</p> <p class="ql-block"> <b>二、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b></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全长1.5公里,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 <b>宝珠桥</b></p><p class="ql-block"> 宝珠桥始建于南宋,清乾隆年间重修,为绍兴现存桥拱最高的七折边型单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仓桥直街位于越王城历史街区内,府山东侧,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内涵,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道。</p> <p class="ql-block"> 河道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台门43个,这些建筑基本上建于清末民国初期,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p> <p class="ql-block"> <b>三、书圣故里</b></p><p class="ql-block"> 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绍兴书圣故里景区位于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东起中兴路,西临解放路,北至环城北路,南到胜利路,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b>墨池</b></p> <p class="ql-block"> <b>王羲之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陈列馆是书圣故里景区内专门展示陈列王羲之和历代受王羲之影响的书法家作品。</p> <p class="ql-block"> <b>蔡元培故居</b></p><p class="ql-block"> 其故居坐落在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门楣上方悬挂着翰林匾一块,因为蔡元培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他思想进步,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他曾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b>题扇桥</b></p><p class="ql-block"> 题扇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昌安门附近戒珠寺前,蕺山街上。在清光绪年代的《策府统宗》一书中的《浙江古迹》条目里仅列题扇桥为绍兴古桥代表。</p><p class="ql-block"> 这个题扇桥的名字,因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b>柯桥古镇</b></p><p class="ql-block"> 绍兴柯桥古镇是绍兴市柯桥区的第一大镇,也是浙江屈指可数的著名水乡集镇之一,因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市场繁荣,素有“金柯桥”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张元忭《三江考》上说:“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柯水流经镇内街河,镇得名于桥,桥又得名于水,70年代曾在镇内独山村出土石斧一件,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越绝书》上又有越王句践在独山“自治以为家”,后“徙琅琊,冢不成”的记载。东汉时,蔡邑在此创制名闻天下的“柯亭笛”,故柯桥又名“笛里”。历经唐宋,至明“开市”,成为繁华集市。清乾隆南巡时曾慕名来柯桥揽胜,在镇东柯亭旁的放生庵内立有“放生御碑”。</p><p class="ql-block"> <b>柯桥</b></p> <p class="ql-block"> <b>柯桥夜景</b></p> <p class="ql-block"> <b>融光寺</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融光寺,历经宋、元、明、清与民国,为柯桥的繁华奠定了人气。惜数度遭毁,现复建后,成为一处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公益场所。</p> <p class="ql-block"> <b>融光桥</b></p><p class="ql-block"> 融光桥明代单孔石拱桥,位于柯桥古镇,跨浙东古运河,因桥旁原有融光寺而名,是柯桥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稳固,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b>立新桥</b></p> <p class="ql-block"> <b>季家台门</b></p><p class="ql-block"> 季家台门为柯桥当地 布店老板季如鹤的私家宅园, 坐北朝南共两处(老台门与新台门)。 </p><p class="ql-block"> “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历朝以来,绍兴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由于绍兴传统民居的格局以台门为正统,所以绍兴的台门特别多。过去,民谣里就有这样的说法:“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可见绍兴台门建筑数量之多。</p><p class="ql-block"> 绍兴台门的冠名方式,沉淀了古越厚重的文化。有的台门以仕进或官职为号,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翰林台门、尚书台门等。在科举制时代,凡中举即可于门前树旗杆,故绍兴有不少台门称“旗杆台门”。有的台门则以建筑特点称呼,如朝北台门、歪摆台门、石库台门、竹丝台门等;越地向有聚族合居的传统,故多数台门都以姓氏冠名,如杜家台门、寿家台门、高家台门等等。</p> <p class="ql-block"> <b>柯桥古镇炫彩水雾秀</b></p> <p class="ql-block"> <b>五、柯岩景区</b></p><p class="ql-block"> 景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总面积6.87平方公里,以古越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景为特色,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包括柯岩,鉴湖,鲁镇和香林四大景区。</p> <p class="ql-block"> <b>镜湖碑</b></p><p class="ql-block">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p><p class="ql-block"> 近年在湖畔建造的镜湖碑,“镜湖”二字出自乾隆皇帝手笔,并用陆游名句“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镌刻于牌坊两侧。</p> <p class="ql-block"> <b>柯岩造像(天工大佛)</b></p><p class="ql-block"> 柯岩造像(天工大佛)及摩崖题刻,越中名胜,位于柯桥区柯岩街道柯山南麓的柯岩风景区内。这里原是古代绍兴的一处采石场,因工匠凿山取石不止,遂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石潭、石柱、石壁,现有天工大佛、炉柱晴烟、石室烹泉、蚕花洞天、七岩观鱼等多处景观。其中,柯岩造像(天工大佛)、“云骨”</p><p class="ql-block">(炉柱晴烟)等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b>摩崖题刻</b></p><p class="ql-block"> “云骨”摩崖题刻,位于柯岩造像之东的一座石柱上。“云骨”二字,为隶书,左旁有楷书跋语。其撰文精炼,措辞华丽,简述了柯山自三国吴赤乌年间开始采石的历史。清光绪二年(1876年),“瘦生铭,歗梅书”。“瘦生”是柯山乡间学者沈孳梅的字,“歗梅”是兵部主事沈成烈的号,“歗”字通“啸”。云骨石柱,高30余米,上宽下窄,底围4米,最薄处不足1米,顶端古柏苍翠,虬枝横斜。远观一柱烟霭,袅袅升空,为柯岩“炉柱晴烟”一景,又有“天下第一石”之誉。</p> <p class="ql-block"> <b>普照禅寺</b></p><p class="ql-block"> 普照禅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建。唐式建筑风格,依山就势,曲折延伸,有山门、合缘壁、钟楼、财神殿、弥勒殿、佛殿、手印山、罗汉院、龙腰池等。据说,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p> <p class="ql-block"> <b>普照禅寺</b></p> <p class="ql-block"> <b>普照禅寺</b></p> <p class="ql-block"> <b>普照禅寺</b></p> <p class="ql-block"> <b>普照禅寺</b></p> <p class="ql-block"> <b>社戏台</b></p> <p class="ql-block"> <b>三聚同源</b></p><p class="ql-block"> 三聚同源,一个外方内圆的文化广场,据说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三根6米高的汉白玉雕像,分别刻为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雕像,象征着儒、道、佛三教相聚;广场中心有一石雕头像,正面白色(象征着人性“本善”),背面黑色(象征着人性“本恶”);矮墙上镌“正、清、和”三个金色的大字;曲折小溪,潺潺汇源。</p> <p class="ql-block"> <b>《狂人日记》之狂人</b></p> <p class="ql-block"> <b>姚长子</b></p><p class="ql-block"> 姚长子(1522~1554),明绍兴山阴柯桥独山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人作佣。名字无考,因身材高大,故人称“姚长子”。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一股倭寇由诸暨流窜绍兴,直扑鉴湖、柯桥。姚长子正在场上打稻脱谷,见寇至即挥稻叉只身与倭寇搏斗,因寡不敌众被擒。</p> <p class="ql-block"><b> 鉴湖百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 鉴<b>湖百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 鉴<b>湖百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鉴湖</b></p> <p class="ql-block"> <b>鉴湖古纤道码头</b></p> <p class="ql-block"> <b>白玉长堤(古纤道)</b></p> <p class="ql-block"> 鉴<b>湖酒岛码头</b></p> <p class="ql-block"> <b>鲁镇</b></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社戏》《风波》《明天》《祝福》中,也有所提到。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这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近来,全国各地以历史文化为内涵所建成的主题公园不少,但这些公园或是为拍摄影视而建,或是在某地仅仅虚拟了某种历史文化环境。而在鉴湖之侧的鲁镇则不一样,它修建于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复制的是当地历史生活中的民情风俗,而且又是与小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紧密地维系在一起。因此,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是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鲁镇牌坊</b></p> <p class="ql-block"> <b>鲁镇狂人府</b></p> <p class="ql-block"> 鲁镇景区是再现型文化主题景区,是传统旅游景区和现代主题公园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根据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鲁镇”这个典型环境,鲁镇景区将《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和绍兴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越文化为底蕴,全面展示绍兴水街古镇。</p> <p class="ql-block"> <b>鲁镇双面戏台</b></p> <p class="ql-block"> <b>六、安昌古镇</b></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是绍兴师爷的故乡。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桥。每年的腊月风情节吸引了大量游人。</p><p class="ql-block"> <b>安昌古镇牌坊</b></p> <p class="ql-block"> <b>阳明桥</b></p><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东西两桥,桥桥廊轩相连,西首二孔平桥,名日:阳明桥。明弘治年间(1488_1505),安昌白洋人朱和之妻陆宜人,矢节抚子,辟翠园精舍为家塾,延王文成守仁讲学其中。2014年,安昌镇人民政府为纪念先圣王阳明,特命此桥为阳明桥,以资永念。</p> <p class="ql-block"> <b>水街风情牌坊</b></p> <p class="ql-block"> <b>安昌古镇城隍殿</b></p><p class="ql-block"> 城隍殿是安昌古镇人民祈福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代晚期,殿宇轩敞,前后三进,建筑雄伟,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头进五间,山门是明黄墙,红漆门,大门两边有黑底金字楹联: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p> <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一河两岸形成城隍殿、师爷馆、民俗风情馆、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石雕馆、宣卷馆、安康寺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的风景线,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为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充分展现出淳朴的古镇风貌,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姿的越地风情。</p> <p class="ql-block"> 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 。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p> <p class="ql-block"> <b>仁昌酱园</b></p><p class="ql-block"> 仁昌酱园,创建于清·光绪十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b>天官第</b></p><p class="ql-block"> 安昌“天官第”沈家的始迁祖名为沈以庠(1621-1696年),字益源,号秀芝,萧山长巷承裕堂沈氏的二十六世孙。长巷沈氏是北宋兵部职方郎中沈衡的后裔,以庠在清康熙年间由芙蕖湾迁居山阴安昌。</p><p class="ql-block"> 沈以庠之子沈士本(1650一1721年),字壹皆,号轫庵。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举人,二十四年乙丑(1685)进士。官四川屏山、芦山知县,吏部主事,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凡历吏部四司,已丑(1709年)会试同考官。所谓“天官”,即这位轫庵公。吏部郎中是五品官,父按例封赠奉政大夫。从沈以庠获“赠奉政大夫、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加三级”来看,沈士本晋擢吏部郎中时其父已故世,因此确是沈家迁居安昌以后之事,此后乃有“天官第”之名。</p> <p class="ql-block"> 东起高桥,西至清墩桥,濒河设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p> <p class="ql-block"> 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b>穗康钱庄</b></p><p class="ql-block"> 穗康钱庄于1913年创立于浙江绍兴,1935年资本6000元,营业数10万元。</p><p class="ql-block"> 最初庄址设在安昌镇东市。抗战期间停业,1946年8月复业,资本法币1 000万元,庄址设在安昌镇东市局弄。1946年存款余额21357609元,放款余额38311953元。</p> <p class="ql-block"> <b>穗康钱庄</b></p> <p class="ql-block"> <b>安康寺</b></p><p class="ql-block"> 原安康寺又称安昌院,位于安昌老街寺桥南岸,寺宇碧瓦飞檐,气势壮观恢宏,为附近地域之伟观。上世纪30~50年代,由于惨遭回禄和拆移而圮。幸逢盛世,各业俱兴,禅心人出资六千万元,于原址复建。</p><p class="ql-block"> <b>年代争议</b></p><p class="ql-block"> 安康寺始建年代争议《绍兴佛教志》、《绍兴寺院》资料,对安康寺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是建于唐代开元以前,二是五代后唐长兴元年,其两者跨越时期,足有两个世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