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纪实文学《越老越想家乡事》 系列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赶年集</p><p class="ql-block"> 文/秦树堂 整编图/太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那时还小,最喜欢赶年集。每年一进入腊月天,长治县南董村里的南北二里长街上,便陆陆续续摆开了卖各种货物的摊位:有锅碗飘盆茶壶铁铲菜刀、有柿饼红枣花生瓜籽核桃、有花椒桂皮胡椒大料、有麻糖糕点蒸馍火烧、有针头线脑梳子荷包、有帽子袜子毛巾肥皂、有布疋绸缎毛巾衣帽、有年画对子纸花鞭炮、有猪肉羊肉活鸡猪腰、有红纸蜡烛笔墨颜料,等等,各式各样年货应有尽有。特别是在罗门外大庙路西照壁前的粮食交易市场,更是热火朝天,大部分赶集的人都是卖掉自家的余粮和土特产买年货。赶集的男女老少一天比一天多,腊月二十往后到年跟(前),更是天天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红火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董村自古商贸发达,货品齐全,是周围方园几十里几十个村的集市中心,每到这个时期,人们都会来这里买办过年必需的东西,无论贫富,过年毫不含糊。尤其是五十年代前后,翻了身的老百姓当家做了主人,更是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太阳刚冒出村东的五龙山,赶年集的人便会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集市上便迅速活跃起来。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叫卖声、饭摊上刀案与锅勺的撞击声、粮市上的吆喝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耍西洋景的连说带唱声、耍猴的铜罗声此起彼落,汇成了激动人心的旋律,诱使着赶集的人们向他们靠拢。汆汤丸子汤羊汤的清香气与烧饼的焦香味,在集市里流淌,诱惑人们总想买点什么或吃点什么。尤其对孩子们更有无比的吸引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刚放了寒假,我们不关心集上五花八门各种货物的买卖,急记的是看稀罕、观红火、趁热闹。大庙校门口就是集市的中心,人格外稠,稠得像粘在一起,撕扯不开。我们几个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人缝里钻来挤去,好长时间裹在人堆里挤不出去。我们一会儿被挤扁,一会儿又被挤园,浑身冒汗,小棉袄都快湿透了才硬挤到卖麻糖摊前,看着芝麻麻糖灌馅麻糖直流口水,再挤到卖冰糖葫芦那里,瞧见紫油油红亮亮的串串冰糖葫芦更是口水不断。为了不被好吃的东西引诱,便挤在卖针的圈子里,看着卖针的人又说又唱带表演,他手里拿着半把散针,高举过头猛-甩,明晃晃的钢针全竖在眼前的木板上,他大声说,我是西贾村的贾天保,祖上姓贾,我也姓贾,可卖的针不假,大伙都看到我把针全钉在木板上了。这针连木板都能穿进去,缝衣缝裤更不在话下。你们要是买回去,保证你娘高兴,你闺女满意,你媳妇肯定能多“咬”你几口。惹得围观的人群哄堂大笑。有时看着买东西的人与卖家讨价还价的样子也很好玩,双方都是笑着商量。一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我成年累月土里刨食容易吗?你少赚点吧。另方说,寒冬腊月,我一整天在冻断筋的天气里摆摊,你也可怜可怜我吧。双方磨半天嘴皮子,不伤和气,各自让点,成交。大人们说,解放后,人民政府管得严,看不到哄抬物价的事。还有的外村人买得东西多,没法拿,便对身旁拿柳条篮子的说,我家有亲戚在村南头住,借你的篮子用用,一会儿回来还你。对方也不认识他,满口答应,行。不考虑篮子会不会被骗走。过了会儿,那人提了篮子回来,还用手巾包了两个热呼呼的团子,对篮子的主人说,快晌午了,亲戚家蒸团子,随手拿了俩,你垫垫饥吧。那人也不客气,拿起就吃。这是大人的事,我们不很感兴趣,便挤到耍西洋景的地方,听耍西洋景人的卖唱声:“快来看,快来看,看看外国好风光,看看上海大姑娘。不看后悔,错过看不上,开开眼界,能美好几天。”我们伙伴中有位在长治城里当工人的爸爸,家里富裕些,他身上有点零花钱,拿出五分钱买了张票,坐在一长溜的凳子上脸贴在大箱子正中鸡蛋大的园洞上,透过放大镜看大箱子里的照片,边看边美滋滋地大喊真好。我们也不知他看的是什么,怎样好,在旁边干着急。等了好一会儿,他才看完,洋洋得意地给我们说:“里边都是大相片,大洋楼很高很高,比咱五龙山还高,街道宽又宽,路上跑的都是蛤蟆车(小汽车),外国人都是高鼻子,不好瞧。上海女人手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扇子身穿旗袍,苗条好看。”我们没看上,只能听他说说,过过耳瘾。更诱人的是集市边有耍猴的,他是个瘦老头,身穿大棉袄,下着黑单裤,看着怪怪的,满口河南话。他-手牵着一个一会儿也不会安生的猴子,一手拿着鞭子,还敲着小铜罗,当当当地响着,催促猴子爬老高老高的竹杆。猴子头戴有鸡翎的王冠帽子,身披红袍,在竹杆边跳来跳去不愿上去,瘦老头举起鞭子,猴子不等鞭稍飘过来,手握竹杆向上一窜,脚手并用,便冲了上去,竹杆晃了几晃,猴子坐在了杆头。围观的人群拍手叫好。主人拽了拽栓它的绳子,它立即出溜下来,仰脸看着主人,主人拍了拍它的头,随即往它嘴里喂了块东西,猴子便讨好主人,呲嘴笑笑。接着猴子又骑着两轱辘小车,在主人铜罗声中在场地里转了好几圈,便不想骑了,跳下来把车子摔在一边。主人又把鞭子举了举,猴子无奈又极不情愿地绕着场子翻了十几个筋斗,站在主人跟前,扯了扯主人的衣角,主人从口袋里又拿出一块好吃的东西放入它嘴里,它咧嘴笑了笑。主人招招手,猴子随手拿起小铜罗,双手捧着向围观的众人要钱,人们放一次钱,它点下头。有的小孩出其不意用长树条捅一下它的红屁股,它扭头就呲牙咧嘴向他扑去,主人立马拉下栓它的绳子,它又开始要钱,并不时回头瞟瞟戳它屁股那个小孩几眼。太好玩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秦树堂,男 ,山西长治人,祖籍河南省林州,1950年左右(具体不详)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县南董村,自幼成长于南董,历任村教师,长治县王坊公社党委书记,长治县土地局局长,现居北京,退休。爱好文学,擅长文学创作,作者多篇文章作品多次发表于各大刊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