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小寰球吃力地自转着,白色、黑色、黄色的人种像蚂蚁一样稠密,像工蜂一样忙碌,这个世界的每一天几乎都不安静。作家莫言指出“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依他的看法,热衷于喧闹的我们还是可以静下来的,如果你真的想静下来的话。</p> <p class="ql-block">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古今中外,凡成大器的文学家、艺术家,无不先有静的境界,而后才有骄人的成果。王充著《论衡》58篇,反复修改,历时30 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参考书籍二百多种,三千多万字,19年而后成;哥白尼写《论天体运动》、摩尔根写《古代社会》,分别用了30年和40年。如此辉煌的成就,没有一种静的精神境界,是难以想像的。更有曹雪芹,在北京西郊一个寒酸的农家小院,住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里,听着屋外的冷雨,跺着麻木的双脚,揉揉苦涩的双眼,一写就是十年,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在静静的环境中,用静静的心态写作,一代代大师才顶天立地站起来。</p> <p class="ql-block">静,也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有人把静看作寂寞,有人把静看作空虚,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静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一种超越名利羁绊的自由与解放。睡觉也算一种静,但不过是一种短暂的休憩。真正的静,是对名利的淡泊,是人格的净化。人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专心致志,真正有所作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用诗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这种美妙的静态。</p> <p class="ql-block">静有外在内在之分。鸟啼显示出山林之幽静,茶香飘逸出书房之雅静,烟袅袅柳婆娑装点出湖泊之清静。这种大自然的静乃外在之静。如今,虽不能找到“ 世外桃源”,白天听松涛,夜晚枕明月;虽不能月下泛舟,吟唱一曲《春江花月夜》,但客厅里挂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卧室里放一株雅致的盆景,办公室置一盆宜人的花草,双休日到郊外小住片刻,都能表达人们对静的向往。但仅此还不够,因为没有内心的宁静,空有幽雅的环境也无济于事。静的最佳境界是心静。面对滚滚红尘的喧嚣,面对“酒绿灯红”的诱惑,能够始终保持平常心,不为红尘遮望眼,不为名利失本色,就能使思想升华,从而抑制浮躁,减少烦扰,淡泊名利,把握自我。</p> <p class="ql-block">陋室品清茶,灯下读名著。唯有静可以让生命返本归元,唯有静下来,才会反思生命,清楚你要走的路、想做的事、和一直藏在心里的远方。所有外界的感受,都是不真实的感受,都会扰乱你的思绪,只有自己能听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美好的生命需要精心修养,窗外的世界再过繁华,都是别人的世界,而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可以听见花开的声音,才可以悟出内心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周晓斌,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军旅作家。先后获全国、全军和省部级征文、新闻奖40多次,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先后出版了散文诗集《有雨的日子》、纪实作品集《笔耕海天》、诗集《我的青春,曾在海军蓝中绽放》、政工论文集《探赜索引 聚集前沿——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思考与实践》、报告文学集《没有硝烟的战场》、散文集《独处心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