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着

王兆平

<p class="ql-block">  《隐着》 闲来杂谈《一》 </p><p class="ql-block"> 现在画坛真猛,有崔如啄、范曾、石齐、霍春阳,郭石夫们在视频里一臉严肃的自嗨 ,“吆喝比实货更加重要”成了网络时代的一个症候。</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后輩才俊说我是大隐,我感谢他的知遇,但说的不对。,过去山隐是为了更好入仕,而我弱弱地隐着是无缘闻达的无奈,二十年前移居海纳百川的上海时也是想着挤在百川中一起奔湧的,来上海教我最明白一点的是,画家是分类的,一类是根据自已的审美取向,认画不认人的。一类是根据资源和头衔认人不认画的。当然永远有第三方认人也认画的。而且会左右逢源,一直待在舒适圈里,这就叫情商。</p><p class="ql-block"> 自媒体的出现,发表作品变得容易,满足了自已的作品被别人看和自己看的欲望,还收获了各地方家的评略,好的评语看着看着也就信了,(据说可以增加免疫力)所以打祘在画册中以《名家评说》和《方家评略(线上) 》辅印其中,夲来 略感赧愧的羞色,有黄婆们自嗨的壮胆,头一麻,足一蹬,也就这么了……</p> <p class="ql-block"> 《自赞和自乐》闲中杂谈《二》</p><p class="ql-block"> 表象即瞬间虚妄,夲真是剝去外饰,去其非相,不滞于言,不羁扵象,常人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  画坛自带艺术的光环,理应清濯与高尚,然而现今却变成了一谭渾水。</p><p class="ql-block"> 《大集经》载有恶口六十四种,有妄语,有谄语,有二舌语,第六十二恶口叫《自赞叹语》,不知何时此恶口被我美术界所纳,后来发现历史上也有此类,请看晚唐三流诗人薛能的自我简介:“唐代最具学术影响力诗圣,海棠诗派创始人,其诗作睨视宇海,古今独步,为坐四望五之旷世奇才”。 </p><p class="ql-block"> 每翻黄賓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画册,被扉页里大师的谦谦微笑所动。</p><p class="ql-block"> 而眼下某些场合,一不小心就能撞见一位“大师”。头始终保持适度上仰,偶然也和人握手,大姆指和小指是断断不用的,任凭粉丝们握着食指、中指、无名指上下晃动,仔佃观察,会发现微表情在瞬间抖忽中会出现乱码。 </p><p class="ql-block"> 画家与画家差别大了去了,一种是纯粹的,叩于乐,执于艺,淡泊宁静;一种是把艺术当作了工具。为更好生存,免为其难也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 令人不解的是己经有了虚名,还要继续自吹。</p><p class="ql-block"> 不堪的是,这般操作在互联网时代居然很有奇效,不屑者只能被叽为酸葡萄现象。</p><p class="ql-block"> 龐大的美术官僚机构和土豪金的世纪碰撞,催生出“耳鉴”怪胎。鉴赏史上触目惊心的黑暗在反腐深入中也许有了转机,然而“耳鉴”的本质是“巨眼”的缺失,有能力用眼睛切切实实地去观照作品才是根本,或许真正鉴赏家群体正在成长?以上用了流观一词,源于佛教,观照是居高临下,把四方上下展开成平面,从表象看到深层,还有流观一说,居高临下,还八方六合的动态观照,鉴赏作品册页优先,册页是画家悟见本相的最直接、最见意绪的形制。也是鉴赏和品评最准确的窗口,方寸之间,蕴含着意、趣、情、性、格、品、韵、神,以及一目了然笔墨功夫。</p><p class="ql-block"> 叩于乐,执于艺,万物归一,即夲体,为中正,为冲淡、为元气,与道同体、与天合德,艺事方能归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