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9.15】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晓妮老师

<p class="ql-block">9月,进入初秋时节,气温将逐渐下降,昼夜温差较大,加之开学季到来,呼吸系统传染病易高发,近期应重点防控流感、水痘、百日咳、新冠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猴痘、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今天重点学习几个呼吸道传染病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及预防。</p> 一、呼吸系统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p class="ql-block">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临床表现:</b>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至40℃,可伴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b>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按照我市流感发病规律,市民在9-11月份接种为宜。</p> 2、水痘 <p class="ql-block">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可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水痘主要临床表现:</b>水痘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的发疹情况。皮疹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分布呈向心性,以发际、胸背较多,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p> 3、百日咳 <p class="ql-block">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空气中的呼吸道分泌物。</p> <p class="ql-block">百日咳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临床表现。初为单声干咳,2~3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第7~14天后热退而出现阵发性痉咳。</p> 4、新冠感染 <p class="ql-block">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由于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公众出现重复感染的可能性持续存在,少数免疫低下感染者仍可能面临重症风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冠感染主要临床表现:</b>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 3 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p>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小贴士 <p class="ql-block">1.加强个人卫生。经常洗手,特别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或触摸扶手或门把手等公共设施之后;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盖口鼻,之后彻底洗手。</p><p class="ql-block">2.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期,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p><p class="ql-block">3.增强体质。均衡饮食,经常运动,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免疫力。</p><p class="ql-block">4.若出现发热以及呼吸道症状要及时就医,就诊过程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安全社交距离。</p><p class="ql-block">5.多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均有相关疫苗,建议没有接种禁忌症的公众主动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体弱、免疫力低下者。</p> 二、手足口病 <p class="ql-block">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6月至9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家长们,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家长,要增强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托管班等场所避免与有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p> 预防小贴士 <p class="ql-block">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p><p class="ql-block">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海鲜类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煮透后再食用。</p><p class="ql-block">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p><p class="ql-block">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p><p class="ql-block">5.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保持足够的休息,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p><p class="ql-block">6.经常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等入口物品。</p><p class="ql-block">7.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p> 三、猴痘 <p class="ql-block">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p> 预防小贴士 <p class="ql-block">1.出入境人员。出境人员应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来自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医。</p><p class="ql-block">2.国内一般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一旦出现发热、不明原因皮疹(生殖器、口腔、手等部位)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与可疑感染者的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照看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p> <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p class="ql-block">编辑排版:空军大连蓝天幼儿园保健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