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p><p class="ql-block">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时达到了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赞叹该画为“宋画第一。”</p><p class="ql-block">现代画家徐悲鸿:“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p><p class="ql-block">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p> <p class="ql-block">《雪景寒林图》是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描写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图中通过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p><p class="ql-block">尺寸:193.5*160.3cm,</p> <p class="ql-block">宋代人喜欢画山水画,将山水画创作推向顶峰。宋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无穷的,人不过是山水之间的一个过客。</p> <p class="ql-block">《早春图》是北宋郭熙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创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为郭熙晚年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早春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壑松风图》 宋代 李唐 </span></p><p class="ql-block">尺 寸:纵188.7cm ,横139.8cm</p><p class="ql-block">材 质:绢本 ,设色</p><p class="ql-block">现收藏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并列台北故宫“镇院三宝”。</p> <p class="ql-block">李唐绘制于1124年的《万壑松风图》这幅巨作反映了宋徽宗魂牵梦萦的理想园林“艮岳”之主峰万岁山巍峨耸峙的景象。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一样,画中犹如丰碑般矗立的高山同样意在追求崇高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秋庭戏婴图》</p><p class="ql-block">宋苏汉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表现孩童的绘画取名为“婴戏图”。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苏汉臣,生卒年不详。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时为画院待诏,南渡以后仍为画院待诏,擅画佛道、仕女,尤善画儿童。作品多婴戏图。他画的儿童,得天真活泼之趣。《宝绘录》说: “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据画史记载,他画过许多儿童画,如《婴儿斗蟋蟀图》《婴儿戏浴图》《戏婴图》《婴戏货郎》等。</p> <p class="ql-block">《双喜图》是北宋画家崔白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出深秋时节,寒风萧瑟,枯木衰草,落叶凋零,呈现出一派秋风肃杀的冷峭凄凉景象。整幅画面当中两只灰喜鹊之间,灰喜鹊与野兔之间,鸟、兽与自然环境之间,刻画的生动自然,情景交融,充分的表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墨竹图》 北宋 文同</p><p class="ql-block">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此图以倒垂竹枝为主体,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下,出枝微曲取横空之势,着叶不多,但疏密有致,其茎多新枝,竿、节、枝、叶均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生趣蓬勃。在宋代文人眼中,竹可以言志,更可以寄情。</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繁华地,重阳赏菊汴梁城!</p> <p class="ql-block">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惊艳了后世,由此引起了模仿的潮流,流传到今天的就有数百个版本。而这些作品中,以明朝仇英和清朝内府院体画家所仿的最为精良,因此清明上河图又分为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p><p class="ql-block">明本又称“仇英本”,是明朝著名画家仇英根据宋本清明上河图的风格,结合当时苏州城的风物描绘,主要采用了青绿重设色方式,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虽然参考宋本的风格,但拥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清院本是清高宗乾隆元年由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是集百家之长,还带有西洋画风格。画的事物相当繁多,对于研究清朝的社会风俗有着很高参考价值,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这三大版本,对于宋、明、清三朝的城市风俗人情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由于《清明上河图》名声远扬,许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详,因此大多数人甚至高校教师都把这三大版本指鹿为马,不知道哪幅画的是开封。</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北宋</p><p class="ql-block">规格: 纵51.5cm;横1191.5cm</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平远、高远、深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碑;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秋江渔艇图》(亦名《渔父图》、《渔舟唱晚图》),是北宋许道宁的代表作,该卷上并无款识,也被称为《高头渔父图》卷。此画将一望无际的山峰罗列于江岸,挺拔陡峭,险峻之极。山头用竖直细线皴出,用笔之挺劲突出了岩石坚硬锋利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许道宁出身贫苦,早年在汴京(开封)端门以卖药为生,并以画吸引顾客,随药送画,逐渐得名。于是公卿士大夫争相延请。当时,许道宁追摹李成的绘画风格,能以假乱真,但缺乏个人特色。直到晚年,脱去前人痕迹,笔法简快,画风豪放,自成一家。由此得到宰相张士逊的赠诗赞颂:“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p> <p class="ql-block">《瑞鹤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38.5厘米。</p><p class="ql-block">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 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p> <p class="ql-block">北宋汴京宫城正门宣德门又称端门,宋初叫明德门,太平兴国三年改为丹凤门,雍熙元年改称乾元门,大中祥符八年又改正阳门,明道二年改宣德门。该门由主城门、两朵楼及两阙组成,平面呈“凹”字形,为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中的重要一环,对以后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的皇宫城门形制均有影响。</p><p class="ql-block">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东、西各有一座掖门。</p> <p class="ql-block">《听琴图》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本画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人胜。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但从所流传的赵佶各种画笔看来,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非赵佶之作。然而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笔之妙”的上乘作品。</p><p class="ql-block">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以及钤清“嘉庆御览之宝”等印8方。</p><p class="ql-block">画面上方有蔡京所题的七言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p><p class="ql-block">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p><p class="ql-block">第一句“灶下桐”中所引的正是蔡邕“焦尾琴”的典故,蔡京用这个典是夸宋徽宗琴弹得好,当然也暗示自己是知音。</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入松风”中有嵇康《风入松》的典故,意仍在夸琴弹得好。</p><p class="ql-block">第三句所描绘的则是画中两位听琴者。</p><p class="ql-block">第四句“无弦”则是陶渊明不在乎乐理和弦的有无,只是借琴寄托自然的性情和乐趣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江山秋色图》 宋代 赵伯驹</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江山秋色图》所绘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p><p class="ql-block">规格:纵56.6厘米,横323.2厘米</p> <p class="ql-block">赵伯驹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的画法,将“青绿精工”的严谨富丽与“文人戏墨”的潇洒自然结合起来,产生了极富“士气”与“诗意”的新型青绿山水。</p> <p class="ql-block">《江山秋色图》的精神面貌与传为李思训派的《明皇幸蜀图》等有相接处,但显然比李思训的山水画精工丰富,成熟得多,在院体气格中还搀以文人画的韵致,作为院画,水平却非文人画家所能及, 较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也稍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赤壁图》</p><p class="ql-block">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名作,以抒发对古今兴亡的感慨和对大自然雄伟、壮阔的赞美。在这之后,赤壁就成为文人画家作画的常见素材。而武元直所画的《赤壁图》正是以苏轼的《赤壁赋》为题材,表达了苏轼诗文中所描写的境界。</p><p class="ql-block">此图无款印,卷后有金代赵秉文行书和苏轼《赤壁词》一阕,前隔水上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题曰:“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词真迹。李天籁珍秘”。</p><p class="ql-block">该画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北宋朱锐所作。但是近人感觉此图的笔墨,多类似“斧劈皴”,似乎不是北宋画家所为,加上金代元好问所著《遗山集》中,有“题赵闲闲书赤壁词”一条,末云:“《赤壁图》,武元直所画”,于是马衡著文将此图归于武元直名下。</p> <p class="ql-block">此图描绘了《赤壁赋》中苏轼与客泛舟的情景。大江两岸,石壁陡峭,主山连嶂如屏,江岸古松林立。江水波浪激涌处,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徜徉其中。苏子与二客泰然而坐,谈笑风生,似在吟诗作赋,指点江山。而船夫撑篙,顺流而下,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长江远去,江面渐渐宽阔,烟波浩荡,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溪山清远图》 宋代 夏圭</span></p><p class="ql-block">夏圭在用墨方面尤为擅长,远景墨色清淡,近景墨色较浓,在墨色的丰富转化中,既使用层层皴、加染的“积墨法”,也使用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渐次画去,墨色由浓转淡、由湿渐枯的“蘸墨法”,以及多种形式的“破墨法”,使画面水墨交融,灵动鲜活,极其优美地表现了清幽旷远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尺寸规格: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p><p class="ql-block">《溪山清远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溪山清远图》描绘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图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且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但各景物设置疏密得当,空灵毓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达到了所谓的“疏可驰马,密不通风。”</p> <p class="ql-block">米家云山</p> <p class="ql-block">《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人物画自梁楷一变后,从写真进入写意的层次,得意而忘形,画家的精神创造获得更大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六祖斫竹图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宋 梁楷</span></p><p class="ql-block">图绘禅宗六祖蹲踞执刀斫竹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六祖为唐高僧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提倡顿悟法门。</p><p class="ql-block">画家绘人物衣纹用爽劲的折芦描,用笔寥寥而形神毕现,且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虽为侧影,而专注、自如的神情跃然纸上。人物身后的树幹直接用间有飞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双钩。全图用笔率略草草,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画幅左侧署“梁楷”二字款。</p> <p class="ql-block">《泼墨仙人图》是南宋梁楷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作,此画以酣畅的泼墨法,绘出仙人的醉态,再以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为后代画家心仪手追的大写意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泼墨仙人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泼墨写意人物画,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西园雅集图》以写实的方式描绘了北宋李公麟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1087年在驸马都尉王诜西园作客聚会的情景。画中之人或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或扶琴唱和、或打坐问禅。</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特别是作为绘画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宋人小品画更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宋人小品画画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融于自然之中,使画面充满了诗意。宋人小品画既是宋代绘画的缩影,也是宋代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宋人笔下似有神奇,可以得心应手地将人间的情感融入到任何一种题材,不管是动物、植物、甚至山水、风俗。都有种浓浓的人间情味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经典名作,常看常新。闲看养眼,细看养心。你越高雅。她越高深。</p> <p class="ql-block">闲暇一瞥,思接千载。卧游万山,如坐春风!</p> <p class="ql-block">我国画史上,《烟江叠嶂图》有5幅之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画家王诜的《烟江叠嶂图》,纵45.2厘米,横l66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馆。王诜,字晋卿,其妻是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所以,他官驸马都尉。能诗善画,尤长山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交好。苏东坡见王诜《烟江叠嶂图》后,即有题诗,诗中展示了画面情景,也隐喻了苏轼归田思想。东坡题诗后,王诜即有和诗,一来一去,《烟江叠嶂图》从此声名鹊起。</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将苏东坡为王诜《烟江叠嶂图》的题诗写成书法大长卷,并将其赠送给当年拙政园园主王献臣,王献臣自然喜出望外,这可是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之作!可是,王献臣也感觉有美中不足之处,便拿给沈周、文徵明看,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就是请他们能就赵翁书法补一幅《烟江叠嶂图》,那样就十全十美了。沈周、文徵明是何等聪慧之人,自然很快领会了王献臣之意。文徵明也早就钟情于《烟江叠嶂图》,很快画就了《烟江叠嶂图》</p> <p class="ql-block">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原藏《黄河图》的绘制过程反映了康熙朝中期以河道总督为组织核心、以职业画师为主要力量、以实地考察和舆图综合为主要手段的清代河渠水利图的绘制机制。对于追索清代康熙前中期其他河渠水利图的来龙去脉,黄河、运河河道走势、漕运路线、工程形态等水利史实,及周边城镇山川地理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了解清代康熙前中期水利史第一手的史料,</span>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经典书画可谓是大众最喜闻乐见也是最不应该有门槛的,但是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大众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是很陌生的,甚至我们在经典书画进大学时也发现,诸多高等学府里面的师生也对经典书画有些生疏。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的重要性,可是衡量一下当今社会各种现象,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在审美水平方面确实有许多课要补。</p> <p class="ql-block">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博物馆及美术馆的经费大大增加,但是能养成习惯进文博机构参观的比例还是差强人意,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网红展览让大众去排队参观,但是由于展馆的条件有限,尤其是一些经典书画的保管级别所限,观众纵然有幸挤到展柜跟前,也只能匆匆看上几眼,再加上灯光所限,估计很多人是看不太清的。因此,再珍贵的国宝,如果只是束之高阁,不能让大众充分的利用,也只能是徒有虚名。</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已经能高仿印刷出下真迹一等的经典书画,既解决了博物馆渴盼的让国宝书画分身备份,又能让广大书画专业人员获得胜似真迹的临摹品。</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观后感慨不已,“现在我站在复制品前,欣然自觉和宋代人所见一样了。这些高水平复制品,对于提高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大有益处,像这样的内容应该大力弘扬,让更多的人接受艺术熏陶。”</p> <p class="ql-block"> 翰海点菁,经典纷呈!</p><p class="ql-block">昔日帝王深宫藏,今朝请君细端详。</p>